杨柏林 作品数:15 被引量:16 H指数:3 供职机构: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恶性疟原虫11.1基因3个重复片段的克隆及表达(英文) 2001年 目的 克隆和表达恶性疟原虫 (Pf) 11 1基因产物中的 3个重复片段 3R、6R和 9R。方法 利用设计的引物从培养的恶性疟原虫 3D7株的基因组DNA中扩增出 3个重复片段。PCR产物被克隆入pT7载体中以进双向测序。测序结果用GENETYX MAC软件进行分析。扩增的片段亚克隆入pET32a(+ )或pET32b(+ ) ,并由IPTG诱导在大肠杆菌BL2 1中表达重组蛋白。结果 用PCR方法成功地扩增出 3R、6R和 9R片段 ,大小分别为 5 5 2、630和44 4bp。测序结果显示 ,3D7株的Pf11 1基因比PaloAlto株的Pf11 1基因多 4个 3AA和 1个 6AA重复单元 ,两原虫株的 3R和 6R片段的同源性分别 92 8%和 95 1%。扩增出的 9R片段含有 13个 9AA重复单元。在BL2 1菌株中表达出三个重组蛋白 ,分子量分别为 45、60和 42kDa。结论 用PCR方法分别获得 3R、6R和 9R重复片段并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 3D7株的Pf11 胡薇 山崎浩 冯正 杨柏林 许学年 王聚君关键词:恶性疟原虫 聚合酶链反应 基因片段 克隆 基因表达 湖南省慈利县春季和夏秋季间日疟现症病人复发规律的现场观察 1989年 1986年4月至1987年10月,在湘西北慈利县以磷酸氯喹1.5g(基质)3d疗法治疗215例间日疟现症病人,随访1~1.5年,复发58例,复发率为27.0%。其中无症状的原虫复发仅7例,占复发病例的12.1%.春季和夏秋季病例的复发率分别为36.2和23.6%,无显著性差异((P>0.05)。4、5月份病例,从收治到首次复发的潜隐期全短,分别为60.8d和63.5d。8、9月份病例的全长,分别为292.4和297.5d。而6、7月份的病例,潜隐期则有长有短,其中6月份的以短(63.7d)为主,占72.7%,7月份的以长(285.4d)为主,占75.0%。并结合我国温带地区间日疟潜伏期等有关问题和防治措施作了讨论。 袁怀安 朱敷忠 刘文建 李庆俊 杨柏林关键词:间日疟 疟疾 复发 快速诊断疟疾的免疫层析试条的研制 被引量:4 2000年 开发成功了一种能快速、灵敏、高特异性检测疟疾的免疫层析试条。选自恶性疟原虫富组蛋白 一级结构中的九肽 ( AHHAHHAAD) ,经人工合成后作为免疫原 ,生产了一些单表位单抗 ;完成了一些单抗的纯化与鉴定 ;制取了金标单抗并对其吸收光谱进行了分析 ;选取了包被单抗和金标单抗间的配对 ;比较了影响检测的各种因子。当用此试条检测 62名已用常规血膜镜检法确证患有疟疾个体的全血 ,准确率达 93.54%。 范培昌 张伟 石锋 瞿靖琦 杨柏林 包意芳 杨钥涛 宗英关键词:单克隆抗体 免疫层析试条 疟疾 不同密度间日疟原虫对中华按蚊的感染性观察 被引量:1 1998年 目的观察不同密度间日疟原虫对中华按蚊的感染性。方法:对蚊传人工感染滇南间日疟原虫的38例志愿者,于原虫出现日及各次临床发作时抽取病人静脉血,用离体吸血法感染中华按蚊,以显微镜下在蚊胃壁查见卵囊为感染阳性。结果:虫现期原虫不能使按蚊获得感染。原虫密度高于100/μl以上的初发病例,对按蚊的感染率和感染程度随病程的延长和原虫密度的增高而上升;复发期间日疟原虫对按蚊的感染率和感染程度远远高于初发病例,其原虫密度只要在1/μl以上即可使按蚊获得感染;原虫密度大于1000/μl的初发病例和大于100/μl的各组复发病例均能使按蚊获得较高的感染率、蚊胃阳性率及卵囊指数。结论:间日疟临床发作期是传播疟疾最危险的时期,复发病例是疟疾扩散过程中危险性较大的传染源;选择实验感染病例时,初发病例以虫数高于1000/μl、复发病例高于100/μl者为佳。 李华宪 杨柏林 汪文仁 胡惠仙 王文俊 王翔 王文俊 王翔 李崇珍关键词:间日疟原虫 按蚊 应用二氧化碳培养箱连续培养大量恶性疟原虫配子体 被引量:2 1998年 目的:为建立在二氧化碳(CO2)培养箱中连续培养大量恶性疟原虫(P.f)配子体(G)的方法。方法:使用加入不同量NaHCO3的培养基,观察比较G的消长。结果:在培养第5d(d5)出现G,至d11-d13达到高峰;实验组与对照组G的峰值分别为1.88%±0.61%和1.29%±0.41%(P<0.05),表明实验组培养后期使用含较高浓度NaHCO3的完全培养基,有助于G的分化。Ⅰ-Ⅴ期G的高峰分别出现于培养d5、d7、d11、d13和d15。d15V期G率为7.1%—52.6%,平均为24.3%。雌、雄G比例为12.8∶1。原虫从液氮中取出复苏后,加入新鲜红细胞连续分皿24代,仍保持较高的产生G的能力。经薄膜饲血器多次人工感染斯氏按蚊(Anophelesstephensi),解剖328只蚊胃,未见卵囊。结论:本虫株使用该方法可以持续稳定地取得大量P.fG。 许学年 冯正 杨柏林 王聚君 胡薇 倪齐珍关键词:恶性疟原虫 配子体 培养箱 二氧化碳 间日疟潜伏期在蚊传过程中的可变性 被引量:3 1989年 1985年9月至1987年5月在湘西北,以10只阳性蚊叮咬6例志愿受试者的潜伏期全部短,为15~19(15.8±1.9)d;而模仿自然感染,以1只阳性蚊叮咬的24例,其潜伏期短者12例,为16~19(17.3±1.2)d,另12例长,为230~357(284.7±37.7)d.因此,至少在我国温带地区,间日疟潜伏期在蚊传过程中是可变的。此外,还就自然疫区内间日疟长短两类潜伏期的比例和我国间日疟的分型进行了讨论。 李庆俊 唐来仪 庞禄林 张湘君 王子敏 何元珍 黄峥 杨柏林 王文俊关键词:间日疟 疟疾 潜伏期 间日疟潜伏期与复发状况的实验研究 1989年 用人工感染方法对37例志愿者接种间日疟原虫子孢子,通过两年观察有32例发病。结果表明,潜伏期长短是可以变化的,即亲代和各子代发病的潜伏期长短是可以转换的,并进一步分析了潜伏期的可变性与子孢子感染量有关。实验结果还进一步表明,潜伏期与潜隐期之间有一定的规律性。同时还讨论了短潜伏期的远期复发与长潜伏期的初发而酿成的春夏季发病高峰与加强防治的意见。 王子敏 何元珍 黄峥 李庆俊 唐来仪 张湘君 庞录林 杨柏林 王文俊关键词:潜伏期 恶性疟原虫单表位单抗的建立及鉴定 被引量:1 1999年 目的: 研制恶性疟原虫单表位单抗。方法: 根据蛋白质结构理论, 选取能代表恶性疟原虫蛋白质抗原性的HRP-II肽段, 长度为6~9 个氨基酸, 经人工合成, 通过毛细管电泳, 确定其纯度后, 对BALB/c小鼠进行免疫。结果: 应用脾脏埋植法和杂交瘤技术, 获得4 株针对恶性疟原虫HRP-II单一表位的杂交瘤细胞。结论: 首次报告直接用合成HRP-II肽段制备针对该蛋白质的单表位单抗的方法获得成功。 瞿靖琦 杨柏林 包意芳 杨玥涛 许永湘 许学年 范培昌 任一萍关键词:合成肽 恶性疟原虫 约氏疟原虫某些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1993年 本文报告了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By 265 strain)有以下的生物学特性:1.血传和蚊传的小鼠分别于24~96h和2~8d首次查到原虫,见虫后的原虫血症和配子体血症,在消长过程中分别可见2~4和2~3个峰;2.无论接种虫血或子孢子.蚊媒感染高峰均出现于首次见虫的第3d或第4d;以蚊胃感染率为指标,未见配子体活力有明显的周期性,而感染度则显示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三个不同时期;3.蚊媒感染高峰一般较接种子孢子时间晚7~8h;4.见虫后第10d,已“失活”的配子体经血传给健康小鼠12h后,可使90%的蚊媒获得感染,且卵囊指数高达63.6;5.在保种过程中,最佳血传时间为种源鼠见虫的第6~8d,至第25代,配子体对蚊媒仍有较强的感染力。 刘金明 许学年 王文俊 杨柏林关键词:疟原虫 配子体 生物学特性 间日疟潜伏期和潜隐期的相关性及其在间日疟防治中的重要性 1993年 在1979~1989年的10年中,对我国最多见的疟疾病原体——间日疟原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间日疟潜伏期和潜隐期有明显的相关性。这对间日疟种下分类、鉴别新感染和复发以及制订防治对策等方面均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 杨柏林关键词:间日疟 疟疾病 原体 几何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