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玉辉

作品数:90 被引量:474H指数:13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5篇期刊文章
  • 19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领域

  • 28篇天文地球
  • 23篇经济管理
  • 19篇生物学
  • 1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2篇农业科学
  • 4篇建筑科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水利工程
  • 1篇哲学宗教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7篇地质公园
  • 12篇植被
  • 10篇旅游
  • 9篇土地利用
  • 9篇群落
  • 8篇岩溶
  • 8篇石漠化
  • 7篇地貌
  • 7篇植物
  • 7篇县域
  • 7篇可持续发展
  • 6篇生态恢复
  • 6篇世界地质公园
  • 6篇蚂蚁
  • 5篇地质遗迹
  • 4篇遗产地
  • 4篇植被恢复
  • 4篇生态
  • 4篇石漠化治理
  • 4篇农村

机构

  • 88篇云南师范大学
  • 12篇黔南民族师范...
  • 12篇云南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6篇石林风景名胜...
  • 5篇昆明理工大学
  • 5篇西南农业大学
  • 4篇福建师范大学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大理学院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绵阳师范学院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云南省林业调...
  • 1篇国家林业局

作者

  • 89篇李玉辉
  • 15篇俞筱押
  • 8篇丁文荣
  • 8篇张智英
  • 7篇王平
  • 6篇孟耀
  • 6篇白利
  • 5篇赵志模
  • 5篇刘文耀
  • 5篇沈有信
  • 4篇马遵平
  • 4篇刘伦辉
  • 4篇华红莲
  • 3篇崔建武
  • 3篇角媛梅
  • 3篇丁萌
  • 3篇张亮
  • 2篇吴毅
  • 2篇章程
  • 2篇陈有君

传媒

  • 8篇中国岩溶
  • 4篇水土保持研究
  • 4篇山地学报
  • 3篇地质论评
  • 3篇广西植物
  • 3篇热带地理
  • 3篇第三届海峡两...
  • 3篇中国地质学会...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国土与自然资...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云南地理环境...
  • 2篇林业调查规划
  • 2篇水资源与水工...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林业科学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8篇2021
  • 5篇2020
  • 7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8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5篇2007
  • 4篇2006
  • 6篇2005
9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喀斯特地质生态系统退化的内在机制
@@喀斯特地质生态生态系统是在可溶性碳酸盐岩区所发育形成的生态系统,包括地貌子系统、水文地质子系统、生命子系统和人类干扰子系统,子系统之间的协同过程产生复杂多样的喀斯特地质生态系统类型。
李玉辉
云南大石林风景区景观格局变化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风景游览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景观演变是自然保护与风景旅游业协调发展状况的直接表现。以云南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大石林景区为例,应用遥感技术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1990年和2006年土地利用/覆被与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天然灌草在研究期内减少了近50%,耕地减少了7.81%,石林地减少了4.15%,云南松林、交通用地、水体、建筑、滇青冈林、柏树林、人工草地、香樟树林8种景观类型均有所增加。景观类型呈现出不稳定和频繁变化的特点,地类间的转化呈多向交叉转移转化,除建筑、水体、滇青冈林保有率较高外,其余各地类均有超过50%的比重发生转入和转出。景观间的连通性降低,多样性增加,异质性增强。
陈有君李玉辉周涛
关键词:土地利用
云南石林地质公园5种群落类型植物果实组成与种子散布特征数据集被引量:2
2019年
群落果实类型和种子散布特征决定了退化植被恢复的有性繁殖体来源,对包括石漠化在内的退化生态系统治理有重要意义。采用2003年8–9月在该区域调查的原生林(滇青冈林)、次生林、灌丛、灌草丛、人工云南松林共5种群落各100m×100m样地记名计数法调查的维管束植物物种名录,依据《Flora of China》(中国植物志英文版)中对物种果实的描述确定其果实类型;根据文献和数据库(http://data.kew.org/sid/)以及果实、种子形态性状确定种子散布方式,得到《石林喀斯特5种群落类型植物果实组成与种子散布特征数据集》。结果表明:云南石林地质公园282种维管束植物共16种果实类型(含孢子),其中瘦果、蒴果、浆果和核果的物种比例均大于10%。木本植物、草本植物和藤本植物的优势果实类型分别为核果、瘦果和浆果。云南石林地质公园内植物种子以动物传播为主,其次为风传播。数据集包括:(1)云南石林地质公园5种植物群落样地的基本信息(.xlsx、.kmz);(2)云南石林地质公园5种植物群落的果实类型与种子散布数据(.xlsx)。数据集由2个数据文件组成,数据量为45.1 KB(压缩成2个文件,41.3 KB)。与该数据集相关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生态学报》2018年第42卷第6期。
俞筱押俞筱押
关键词:喀斯特植被
云南热带亚热带退耕山地中蚂蚁对舞草种子的影响研究被引量:8
2003年
舞草为云南热带、亚热带山区刀耕火种轮歇地的一种常见多年生先锋植物。野外调查表明蚂蚁与舞草具有互惠共生关系。在舞草群落地 ,蚂蚁会将舞草种子搬运到蚁巢。本文研究了刀耕火种过程中蚂蚁对舞草种子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地表面的舞草种子火烧 5min后 ,已完全丧失了生活力 ,而埋在地下 5、1 0cm的种子 ,经 5、30、6 0、90、1 2 0min火烧处理后与对照相比 ,都显著提高了种子的萌发率。离地表 5cm处的种子其萌发率明显高于 1 0cm处的种子 ,萌发时间则短于 1 0cm处的种子。蚂蚁搬运舞草种子能使其免遭于火烧毁伤 ,使舞草种群得以恢复与扩散 ,从而有助于森林植被的演替。
张智英李玉辉赵志模
关键词:热带亚热带蚂蚁影响因素种子萌发率
中国云南石林岩溶形态类型与特征被引量:39
2002年
基于云南石林县的石林分布特点与研究现状 ,按照岩溶形态组合研究其环境的思路 ,对 4 0 0 km2的石林形态组合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石林形态的系统类型。石林组合形态可分为四个层次 ,石柱表面溶蚀形态 30种以上 ,分割石柱体的溶蚀沟形态 3种 ;石柱形态 6种 ,其中的 4种可称之为石林 ;石林地貌组合有 7种。云南石林形态系统反映了石林多样性 ,其内含的信息 (岩溶地质信息、区域环境信息和人类活动信息 )值得深入研究 ,以深化石林地质遗迹景观的整体性认识。
李玉辉
关键词:地质遗迹
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的均衡布局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已建国家地质公园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显示出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全面认识并实现地质公园目标,本文分析了全国地质公园体系建设现状。①促进地质公园分布的均衡性,全面推动地球遗产保护和利用,目前国家地质公园东多西少,内地多,边...
孟耀李玉辉白利
关键词: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可持续发展
文献传递
论中国国家公园地质考察与评价——以浙江丽水百山祖国家公园为例被引量:2
2021年
鉴于保护地调查评价历史与目标,国家公园地质考察评价基准是地质学关于地球的"时间、空间、演化"知识的发现路径,既识别国家公园候选地的国家符合性地质事件,又识别国家公园自然性、独特性、优美性、多样性、整体性的地质机制,提供国家公园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与自然景观保育管理的地质学支撑。浙江丽水百山祖国家公园符合性的地质事件是公园发现的4.0~4.2 Ga冥古宙陆核物质的锆石晶体、中生代岛弧陆盆火山酸性火山岩系列和从流纹岩山岭到花岗岩—变质岩谷底的"峰—岭—丘—谷(盆)"的亚热带滨海山地地貌结构,地貌结构发育演化是百山祖公园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性流域水源地、独特山水景观的形成基础。保护百山祖公园地貌结构和过程的完整性与真实性是确保其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演化和生态服务产品持续供给的基础。
李玉辉王志国毛烨峰朱浙辉陈林李春忠李鑫孟耀
关键词:国家公园
地质公园共享价值体系初探——以云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为例
建立地质公园是保护地质遗产,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式,地质公园的价值体现需要各方利益目标协同一致才能达成。本文以云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为例,利用共享价值体系概念,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分析地质公园利益主体价值需求,提...
丁萌李玉辉范柱国
关键词:地质公园利益相关者
文献传递
基于面积-高程积分值的喀斯特地貌演化动力机制研究被引量:8
2021年
洼地是喀斯特地形分化的元地形,定量化阐述洼地与整体地貌之间的协同演化对于揭示喀斯特地貌空间结构差异及其差异演化的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将地理信息系统的数字地形分析与戴维斯地貌循环论、面积-高程法结合,以盘龙河-泸江喀斯特流域为研究对象,探讨从古夷平面向阶梯状地形格局转变背景下喀斯特地貌的分异规律及其动力学机制。结果显示:1)从上游、中游到下游,洼地的数量分别为8145个、5636个、1883个,平均密度分别为1.96个/km^(2)、1.23个/km^(2)、0.61个/km^(2),平均深度分别为22.6 m、34.9 m、12.8 m;峰丛数量分别为9094个、7281个、5710个,平均密度分别为2.19个/km^(2)、1.59个/km^(2)、1.86个/km^(2),平均高度分别为29.3 m、47.8 m、26.1 m。2)从流域汇口到源头可划分为堆积孤丘平原、构造侵蚀花岗岩中山、斜坡峰丛谷地、溶原缓丘-断陷盆地和构造溶蚀亚高山这5个地貌区,对应的平均坡度分别为16.8°、23.5°、22.4°、12.5°、19.8°,平均起伏度分别为311 m、605 m、393 m、170 m、323 m。3)流域平均面积-高程积分值为0.352,洼地平均积分值为0.508,属溶原背景下的回春型壮年晚期地貌,5个地貌区的区域面积-高程积分值分别为0.147、0.425、0.510、0.355、0.397,洼地面积-高程积分值分别为0.116、0.302、0.598、0.481、0.278。反映高原隆升形成的梯级坡降奠定了盘龙河-泸江流域差异性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基础,即海拔梯度上的结构动力学和水系发育带来的流域汇流、侵蚀溶蚀顺水力坡度变化,具体过程是洼地的发育和合并。从区域积分值和洼地积分值的大小关系,结合各地貌区内的海拔、坡度、起伏度特征和野外地质地貌调查,认为当洼地面积-高程积分值大于区域面积-高程积分值时,洼地强烈新生和扩张,地貌向起伏度增大的青年期发展;反之洼地发育减弱或停滞,地貌向夷平蚀低的�
丁智强王平李玉辉
关键词:洼地
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生态区划和景观规划被引量:4
2003年
生态区划的本质是认识生态系统的分异组合和其功能的空间表现与时间进化,并指导人们的生产实践。景观规划是从人类可操作的景观水平上,体现人与自然的协调要求,关注景观结构、景观过程与景观功能的维系和创建,注意自然过程和景观格局中的物流、能流、信息流的水平运动与垂直传递,从静态格局的研究转向动态研究,注重维持多重价值景观功能的一致性优化。
李玉辉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区划景观规划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