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巍

作品数:11 被引量:204H指数:8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湖北省“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6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8篇黄颡
  • 8篇黄颡鱼
  • 4篇摄食
  • 3篇稚鱼
  • 2篇养殖
  • 2篇仔稚鱼
  • 2篇饵料
  • 2篇饵料密度
  • 2篇FULVID...
  • 2篇残食
  • 2篇成活
  • 1篇毒性
  • 1篇毒性研究
  • 1篇血液指标
  • 1篇亚硝酸
  • 1篇亚硝酸盐
  • 1篇养殖技术
  • 1篇养殖品种
  • 1篇优质饲料
  • 1篇杂交鳢

机构

  • 1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大连水产学院

作者

  • 11篇方巍
  • 9篇樊启学
  • 8篇李波
  • 8篇杨凯
  • 7篇张磊
  • 4篇周华
  • 3篇杨磊
  • 2篇董俊锋
  • 1篇谢从新
  • 1篇沈志刚
  • 1篇孙存军
  • 1篇赵志刚
  • 1篇刘文奎
  • 1篇杨瑞斌

传媒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2篇淡水渔业
  • 2篇水生态学杂志
  • 1篇渔业致富指南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颡鱼瞬时耗氧率与窒息点的研究被引量:13
2012年
在水温(28.0±0.5)℃下,用封闭静水式装置测定了体长1.90~11.03 cm、体重0.17~22.99 g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的瞬时耗氧率和窒息点。结果表明,黄颡鱼窒息点(Sp)为0.33~0.60 mg/L,瞬时耗氧率(IRO2)为0.0119~0.2081 mg/g.h。Sp和IRO2随规格的增加而降低,黄颡鱼窒息点(Sp)与体长(L)、体重(W)的关系式分别为:Sp=0.7795L-0.3695(R2=0.9619)、Sp=0.4897W-0.1323(R2=0.9656);瞬时耗氧率(IRO2)与体长(L)、体重(W)的回归方程为:IRO2=0.7290L-0.5709(R2=0.9580)、IRO2=0.3549W-0.2036(R2=0.9539);IRO2随水中溶解氧(DO)的下降而下降,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黄颡鱼属低窒息点鱼类,其呼吸类型可归属于顺应型。
杨凯樊启学张磊杨磊周华李波方巍
关键词:黄颡鱼窒息点
不同溶氧水平下氨氮和亚硝酸盐对黄颡鱼的急性毒性研究被引量:83
2009年
在高溶氧(10.77±0.40)mg/L、中溶氧(6.89±0.33)mg/L和低溶氧(3.45±0.54)mg/L水平下,研究了氨氮和亚硝酸盐对黄颡鱼急性毒性效应。结果显示:高溶氧水平下,氨氮和亚硝酸盐对黄颡鱼的96 h-LC50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148.1 mg/L(125.03~172.37 mg/L)、206.52 mg/L(164.25~246.23 mg/L);在中等溶氧水平下,氨氮和亚硝酸盐对黄颡鱼的96 h-LC50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106.69 mg/L(89.92~123.70 mg/L)、145.77 mg/L(116.77~174.77 mg/L);而低溶氧水平下,氨氮和亚硝酸盐对黄颡鱼的96 h-LC50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68.03 mg/L(58.32~77.89 mg/L)、81.33 mg/L(64.76~96.70 mg/L)。结果表明,在3种溶氧条件下,氨氮对黄颡鱼的毒性明显大于亚硝酸盐对黄颡鱼的毒性,因而氨氮对黄颡鱼的毒性成为其养殖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子。
李波樊启学张磊方巍杨凯孙存军沈志刚杨磊周华
关键词:氨氮亚硝酸盐急性毒性
早期分级养殖对黄颡鱼生长、成活及性比的影响被引量:10
2008年
将来自于同一亲本的黄颡鱼按规格分为A、B、C 3组,A组为未分级组[体长(5.32±0.52)cm,体重(1.60±0.54)g],B、C 2组为分级组,其中B组为大规格组[体长(5.63±0.41)cm,体重(1.88±0.50)g],C组为小规格组[体长(4.85±0.22)cm,体重(1.11±0.17)g],饲养在9个网箱中。经60 d养殖,B组增长率显著高于C组,A、B 2组无显著差异;3组增重率无显著差异。A组的体长和体重的变异系数显著高于B、C 2组,B、C2组之间无显著差异;C组的体长和体重变异系数的变化率显著高于A、B 2组。各组的成活率、特定生长率、雌雄比率、成熟度指标均差异不显著;各组中雄性的增长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高于雌性,除A组增长率雌雄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组各指标雌雄差异均显著;而成熟度各组中雌性均显著高于雄性。试验结果表明,黄颡鱼早期分级养殖,有利于保持整体规格的一致,但对整体的成活率及特定生长率等无显著影响。
董俊锋樊启学张磊李波杨凯方巍
关键词:黄颡鱼分级养殖
饵料密度对南方鲶仔稚鱼生长、成活、残食的影响被引量:8
2010年
以枝角类为饵料,分两阶段研究了饵料密度对2~30日龄(Days after-hatching,DAH)南方鲶仔稚鱼生长、成活、残食的影响.前期阶段:2~6DAH仔鱼,分为未投饵组和投饵组,投饵组的饵料密度设为250、500、1000、2000个/L;后期阶段:7~30DAH稚鱼,饵料密度设为250、500、1000、2000、4000个/L.结果表明:前期阶段,250个/L饵料密度组仔鱼生长最快,终体重为0.055g;未投饵组的仔鱼残食十分严重,残食率高达60%;500个/L饵料密度组的仔鱼成活率最高,达95.56%.后期阶段,2000个/L饵料密度组稚鱼生长最快,终体重为1.57g;250、500个/L饵料密度组稚鱼的残食较为严重,当饵料密度增加至2000个/L时,残食率下降至10.00%,成活率达到83.33%.随饵料密度的增加,两试验阶段仔稚鱼的特定生长率(Special growth rate,SGR)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全长变异系数呈下降趋势.综合生长和成活两项指标,2~6DAH仔鱼的适宜饵料密度为500个/L,7~30DAH稚鱼的适宜饵料密度为2000个/L.饵料不足引发的严重残食,是南方鲶苗种成活率低的重要原因.适宜的饵料密度能够有效地控制残食.
杨凯樊启学周华李波方巍
关键词:仔稚鱼饵料密度成活残食
黄颡鱼摄食和投喂策略的研究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隶属于鲶形目(Silurformes)、鲿科(Bagride)、黄颡鱼属(Pelteobagrus),因其有较高的食用和经济价值,已成为近年来一...
方巍
溶氧水平对黄颡鱼稚鱼摄食、生长及呼吸代谢的影响被引量:29
2010年
在(28±0.5)℃循环水环境中设置4种溶氧水平,分别为2.92 mg/L(G1组)、4.71 mg/L(G2组)、6.77 mg/L(G3组)、9.68 mg/L(G4组),研究初始体重为(1.62±0.02)g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R.)稚鱼的生长、摄食及呼吸代谢规律。结果显示:G3组特定生长率(SGR)、饲料效率(FE)均显著高于其它各试验组(P〈0.05)。试验鱼的耗氧率、排氨率与溶氧水平无正相关性,G3组的耗氧率、排氨率始终显著高于其它三组。第6周测定发现:摄食后1-4 h内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呈现迅速上升,到达最大值后再缓慢下降,二者均在09∶00和21∶00出现高峰,G3组的耗氧率高峰值分别为0.345、0.331 mg/g.h,G3组的排氨率高峰值分别为24.194、17.770μg/g.h。结果表明:不同溶氧条件下,黄颡鱼稚鱼的耗氧率、排氨率变化过程具有类似的特征,二者在能量代谢机制上相互关联;在6.77 mg/L的溶氧水平下,黄颡鱼稚鱼生长最快、呼吸代谢最为旺盛。
杨凯樊启学张磊杨磊周华李波方巍
关键词:FULVIDRACO耗氧率排氨率
规格差异和饵料密度对杂交鳢(Channa maculate♀×C.argus♂)仔稚鱼残食的影响被引量:11
2008年
采用试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残食行为、规格差异和饵料密度对杂交鳢仔稚鱼残食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杂交鳢仔鱼全长达到1.30cm(7日龄)时出现残食。同规格杂交鳢仔稚鱼饱食状况下几乎没有残食现象,而全长2.21cm仔鱼在饥饿状况下表现出了较高的残食率;规格差异越大,残食率越高,全长比为0.57∶1.00、0.50∶1.00、0.39∶1.00的3个试验组的残食率分别为18.35%、46.65%、61.67%,差异显著;饵料缺乏时的残食率显著高于饵料充足时,全长2.21cm杂交鳢仔鱼饲养7d,不投饵和饱食情况下的残食率分别为46.67%和1.11%,差异显著;以日投喂率0%、5%、15%饲养杂交鳢仔稚鱼(全长比为0.50∶1.00)5d,残食率依次为83.33%、35.00%、3.33%,差异显著。可见,规格差异和摄食状况对杂交鳢仔稚鱼的残食都有显著影响。生产上,小个体和大个体全长比低于0.60∶1.00时,及时分池饲养是提高杂交鳢仔稚鱼成活率的重要途径。
杨凯樊启学刘文奎李波方巍
关键词:杂交鳢残食饵料密度
微流水培养条件下斑鳜仔鱼的摄食与生长被引量:8
2009年
在孵化环道连续微流水培养、水温(24±2)℃条件下,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初孵仔鱼全长为(4.87±0.10)mm(n=50),卵黄囊体积为(1.461±0.172)mm3(n=50),油球直径为(0.47±0.04)mm(n=50)。仔鱼孵出12h,胸鳍增大,具有一定阵发性水平游动能力,1日龄巡游模式建立;2日龄口膜消失,开始主动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3日龄外源性摄食关系完全建立。5日龄仔鱼的卵黄和油球全部消失,进入外源营养期;15日龄全长达到(13.72±0.76)mm(n=12)。仔鱼发育过程中,其全长生长存在内源性营养阶段的较快速生长,混合营养阶段的慢速生长以及外源性营养阶段的快速生长三个生长期相,平均增长率为0.59 mm/d,对仔鱼全长TL(mm)与日龄D(d)进行回归,其生长模型为:TL=-0.0004D3+0.0283D2+0.2159D+4.9335(R2=0.985,n=261)。2—15日龄,口宽与全长呈正比关系。仔鱼从初孵到PNR仅为5—6d,具有摄食能力的时间4d,仔鱼依赖外源性营养开始时间较早,对饥饿的耐受力较差。
张磊樊启学方巍赵志刚李波杨凯董俊锋
关键词:斑鳜仔鱼
慢性氨氮胁迫对黄颡鱼摄食、生长及血液指标的影响被引量:34
2011年
挑选规格相近的健康黄颡鱼幼鱼分别饲养在氨氮浓度为3.36 mg L-1(A1)、6.72 mg L-1(A2)、13.44 mg L-1(A3)、26.88 mg L-1(A4)的水体中,对照组(A0)用不加外源氨氮的自然晾晒的自来水饲养.每组放养试验鱼30尾,暴露56d.结果表明,非离子氨对黄颡鱼幼鱼的摄食、生长及血液指标存在显著影响(P<0.05),而对鱼体成分的影响不显著(P>0.05).随着非离子氨浓度升高,高浓度组摄食率明显下降,饲料利用率降低,生长缓慢,特定生长率(Specialgrowth rate,SGR)和存活率都较对照组低.血氨浓度随非离子氨浓度升高而显著升高(P<0.01),各处理组血氨浓度远低于其所处环境总氨氮(Total ammonia,TAN)浓度,而血浆尿素氮(Urea nitrogen,Ur-N)水平逐渐降低但差异不显著.A3和A4碱性磷酸酶(k p p,AKP)活性和皮质醇(Cortisol)水平升高较快,A1和A2尽管呈上升趋势,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血糖(Glucose,GLU)浓度总体上表现为降低的趋势,2个高浓度组(A3和A4)下降速度较快.谷丙转氨酶(Alam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活性总体呈升高趋势,非离子氨浓度越大其升高趋势越明显.因此,黄颡鱼幼鱼不宜长期生活在高浓度的氨氮胁迫环境中,适宜的养殖水体中氨氮应该保持在低于6.72 mg L-1水平.
李波樊启学杨凯张磊郭红喜王青云高银爱朱思华方巍
关键词:黄颡鱼摄食血液指标
黄颡鱼早期发育阶段摄食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采用生态学的方法,分别对池养9、13、17、23日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的食物组成、选食行为和昼夜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颡鱼早期发育阶段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其食物组成随仔稚鱼的生长而变化;摄食初期(9日龄时)主要食物为枝角类和轮虫,其中,枝角类数量和重量百分比分别为86.71%和89.65%,占绝对优势;之后,黄颡鱼的摄食范围进一步扩大,从23日龄开始,由主要选食枝角类转为主要选食桡足类,所占数量百分比也从初期的3.29%上升到23日龄时的26.68%;而且,从13日龄开始,摇蚊幼虫等底栖动物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从初期的54.84%到23日龄的69.52%,始终在食物组成中占主要优势。黄颡鱼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9日龄时摄食高峰值出现在20:00(897.7),低峰值出现在19:00(161.8);13、17和23日龄仔稚鱼胃平均饱满指数均于4:00达最高峰914.1、1113.1和199.7;于19:00、19:00和16:00达最低值,分别为50.9、60.9和76.6,夜间的摄食水平显著高于白天,黄颡鱼仔稚鱼明显表现为晚上摄食类型。
方巍樊启学杨瑞斌谢从新张磊李波杨凯
关键词:黄颡鱼摄食节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