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锡洲

作品数:208 被引量:2,774H指数:31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4篇期刊文章
  • 41篇专利
  • 9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3篇农业科学
  • 17篇环境科学与工...
  • 8篇文化科学
  • 5篇生物学
  • 4篇天文地球
  • 3篇经济管理
  • 3篇水利工程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主题

  • 85篇土壤
  • 24篇水稻
  • 16篇基因
  • 15篇养分
  • 14篇施肥
  • 14篇茶园
  • 13篇籽粒
  • 13篇大麦
  • 12篇氮素
  • 12篇设施土壤
  • 12篇污染
  • 12篇基因型
  • 11篇地统计
  • 11篇地统计学
  • 10篇玉米
  • 10篇农田
  • 10篇微生物
  • 8篇养分平衡
  • 8篇丘陵区
  • 8篇根际

机构

  • 206篇四川农业大学
  • 9篇四川省农业科...
  • 9篇四川省烟草公...
  • 6篇浙江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4篇犍为县农业局
  • 2篇彭州市农业局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西南农业大学
  • 1篇巴中市农业局
  • 1篇夹江县农业局
  • 1篇乐山市农业局

作者

  • 207篇张锡洲
  • 185篇李廷轩
  • 81篇余海英
  • 78篇郑子成
  • 75篇王永东
  • 36篇王昌全
  • 23篇陈光登
  • 23篇吴德勇
  • 20篇刘涛
  • 17篇戢林
  • 17篇何淑勤
  • 16篇阳显斌
  • 15篇李冰
  • 14篇黄化刚
  • 11篇夏建国
  • 10篇张路
  • 8篇周建新
  • 8篇林超文
  • 8篇王勇
  • 7篇张仁绥

传媒

  • 18篇四川农业大学...
  • 15篇水土保持学报
  • 1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1篇农业环境科学...
  • 9篇西南农业学报
  • 8篇土壤通报
  • 6篇中国农学通报
  • 6篇核农学报
  • 5篇土壤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3篇中国生态农业...
  • 3篇草业学报
  • 3篇茶叶科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农业机械学报
  • 2篇中国烟草科学
  • 2篇土壤肥料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

  • 7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2篇2017
  • 8篇2016
  • 13篇2015
  • 18篇2014
  • 14篇2013
  • 12篇2012
  • 15篇2011
  • 17篇2010
  • 10篇2009
  • 12篇2008
  • 6篇2007
  • 8篇2006
  • 9篇2005
  • 11篇2004
  • 5篇2003
20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硒硫配合施用对大蒜的营养效应分析(摘要)
王昌全李冰周瑾张锡洲冯长春
施氮量对小黑麦生物量和氮素积累的影响被引量:6
2013年
为探讨氮肥用量对小黑麦生物量和氮素积累特性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以氮高效利用型小黑麦品种PI429186和氮低效利用型小黑麦品种CIxt74为材料,对不同施氮量下小黑麦各生育期干物质生产和氮素积累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黑麦各生育期的生物量均随供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生育期同一供氮条件下,PI429186的生物量显著高于CIxt74。小黑麦根、茎、叶的氮素积累量及氮素阶段性积累量随供氮量的增加而增大。PI429186根、茎、叶的氮素积累量和氮素阶段性积累量均高于在同一生育期同一供氮条件下的CIxt74。因此,为提高牧草产量,宜推广使用氮高效利用型小黑麦,且在氮肥施用方式上宜采用基肥加追肥的方式。
张锡洲匡艺李廷轩
关键词:氮肥用量小黑麦生物量氮素积累
水旱轮作后免耕水稻土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的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12
2008年
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能迅速反映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的演变趋势。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水旱轮作后,不同免耕年限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水旱轮作后,免耕耕层(0~20cm)土壤微生物数量、生物量P和生物多样性显著低于常规耕作,而微生物生物量C和N显著高于常规耕作;随着免耕年限延长,生物多样性、微生物生物量C和N在免耕7~8年时最低;免耕0~5cm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显著高于5~10cm,而常规耕作0~5cm和5~10cm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无显著差异。
熊鸿焰李廷轩张锡洲余海英
关键词:免耕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
温室栽培条件下土壤碳库变化特征及其与养分有效性的关系被引量:1
2010年
为揭示温室生产对土壤质量及其肥力状况的影响,选取辽宁沈阳、北宁两地具有代表性的温室为对象,通过对温室生产现状的详细调查和测土分析,研究了土壤有机碳、相关碳库指标与土壤肥力的演变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温室土壤耕层(0~20cm)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的含量较露地土壤有明显增加,20cm以下则逐渐降低且低于露地土壤,其中活性有机碳的增减变化是温室土壤碳库变化的主体部分,表现出随温室使用年限延长的波动变化特征。(2)温室栽培条件下,土壤碳库活度及碳库管理指数均随使用年限的延长呈先增后减的周期性变化,变化周期为4年左右,与实际生产中温室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周期具有一致性。(3)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速效磷、速效钾、有效硫、有效镁、有效铁和有效锌等养分因子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含量变化特征可为研究温室土壤肥力质量的演变提供重要参考。
余海英李廷轩张锡洲杨丽萍
关键词:温室土壤有机碳养分剖面
不同磷源对磷高效利用野生大麦根际土壤磷组分的影响被引量:16
2014年
在土培盆栽条件下,以野生大麦磷高效利用基因型IS-22-30、IS-22-25和低效基因型IS-07-07为材料,研究不施磷(CK)、无机磷(KH2PO4,Pi)、有机磷(phytate,Po)及二者混合(KH2PO4+phytate,Pi+Po)的方式施磷30 mg·kg-1时,磷高效基因型野生大麦对磷素吸收利用能力及土壤磷组分特征.结果表明:Pi处理野生大麦干物质量和磷素积累量最大,Pi+Po处理其次,Po处理最小,均显著高于CK处理,且磷高效基因型物质生产和磷素吸收能力显著高于磷低效基因型.土壤有效磷在不同磷源处理间差异显著,Pi处理时含量最高,Pi+Po处理次之,且磷高效基因型野生大麦根际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磷低效基因型.磷高效基因型野生大麦根际有效磷呈现亏缺现象,在Pi和Pi+Po处理时亏缺程度较大.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无机磷组分含量为Ca10-P>O-P>Fe-P>Al-P>Ca2-P>Ca8-P,且其含量随着Pi的增加而增加.各磷源处理下,磷高效基因型野生大麦根际土壤Ca2-P、Ca8-P出现亏缺;Pi处理磷高效基因型野生大麦根际土壤Al-P、Fe-P出现富集.土壤中有机磷各组分含量为中活性有机磷>中稳性有机磷、高稳性有机磷>活性有机磷.野生大麦根际土壤活性有机磷和中活性有机磷呈现富集,其富集量在Pi处理时最大;中稳性有机磷和高稳性有机磷呈现亏缺.各磷源处理下,磷高效基因型野生大麦根际土壤活性有机磷含量显著高于磷低效基因型,中稳性有机磷和高稳性有机磷在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Pi缺乏时,磷高效基因型野生大麦活化吸收Ca2-P、Ca8-P、Al-P和活性有机磷的能力较强.
蔡秋燕张锡洲李廷轩陈光登
关键词:野生大麦磷高效磷源磷组分
温室土壤磷素迁移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13
2010年
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典型温室栽培地区山东寿光土壤磷素状况及其迁移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除Ca10-P外,温室土壤耕层(0~20 cm)全磷及无机磷组分含量均显著高于露地土壤,其平均含量分别为露地土壤的2.9、3.7、5.6、4.1、3.4倍和6.1倍,且以耕层累积为主,表现出明显的表聚特征,并有向下迁移的趋势;(2)在温室栽培的前期,磷素累积较快,连续种植了4~8 a时,全磷含量达到一个较高范围,为露地土壤的2~4倍,随着种植年限的继续增加,其再累积磷素的能力较差,甚至略有下降;(3)Ca8-P、Al-P和O-P是温室土壤磷素累积的主要形态,与露地土壤相比,其在0~20 cm耕层的平均增加量分别为296.5、288.5、306.0 mg.kg-1;(4)温室土壤耕层水溶性磷和速效磷的平均含量为10.9 mg.kg-1和248.4 mg.kg-1,分别为露地土壤的8.7倍和5.4倍,磷淋失并造成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很大。
张树金余海英李廷轩张锡洲
关键词:温室土壤无机磷分级全磷速效磷水溶性磷
一种土壤的含水量测量装置
本实用新型属于土工实验测量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土壤的含水量测量装置。包括烘干室、电子秤;烘干室的内侧壁设有若干加热器,内侧壁上设有若干出风口;烘干室由隔板平均分为2‑3个隔间,每个隔间对应的顶壁上各设有一个排风通道...
朱仁欢郑子成张庆沛赵俊涵杨帅左洪菊李廷轩余海英何淑勤张锡洲王永东刘涛陈光登吴德勇
文献传递
不同磷效率小麦对磷的吸收及根际土壤磷组分特征差异被引量:25
2012年
【目的】研究不同磷效率小麦根际土壤磷组分特征及磷高效小麦对土壤中不同形态磷素的活化利用特征,以探明磷高效小麦高效吸收利用磷素机理。【方法】在土培盆栽条件下,以小麦磷高效品种CD1158-7、省A3宜03-4和低效品种渝02321为材料,研究每kg土中施磷0、10、20和30 mg(表示为0、10、20、30 mg.kg-1)条件下其生物量、磷素积累量、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水溶性磷、无机磷组分、有机磷组分的浓度差异。【结果】不同磷效率小麦生物量、磷素积累量随着施磷量增加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高效品种显著高于低效品种。不同施磷处理,根际土壤水溶性磷浓度均低于非根际土壤。在低磷处理(不施磷、施磷10、20 mg.kg-1)条件下,高效品种根际土壤水溶性磷出现了亏缺,而施磷量较高(施磷30 mg.kg-1)时,其根际土壤水溶性磷则出现了富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无机磷组分浓度为Ca10-P>O-P、Fe-P>Al-P>Ca8-P>Ca2-P,且Ca10-P浓度占无机磷总量的50%以上。不施磷、施磷10 mg.kg-1,高效品种根际土壤中Ca2-P浓度是低效品种的1.22和1.23倍、1.31和1.59倍。低效品种根际土壤Al-P浓度在不施磷处理下是高效品种1.13和1.23倍。施磷量减少,不同磷效率小麦根际土壤均表现出O-P、Fe-P的减少。根际与非根际土壤4种有机磷组分中,以中活性有机磷浓度最高,其次为中稳性有机磷和高稳性有机磷,而活性有机磷的浓度最低。不施磷和施磷10 mg.kg-1处理,低效品种渝02321根际土壤活性有机磷浓度是高效品种CD1158-7和省A3宜03-4的2.00与1.76倍、1.68与1.63倍。【结论】磷高效小麦具有较强的磷素积累、物质生产和水溶性磷吸收能力。低磷胁迫下,磷高效品种活化吸收Al-P、Ca-P、活性有机磷能力强于低效品种。
张锡洲阳显斌李廷轩郑子成林玲杨顺平
关键词:小麦根际土壤无机磷组分有机磷组分
含氯化肥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2
2002年
本文根据近 2 0年来对含氯化肥的研究成果和有关报道 ,综述了含氯化肥中氯在植物体内的主要营养和生理生化功能 ,阐述了含氯化肥的肥效特性及其对作物抗逆性、土壤理化性质、离子行为、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土壤酶活性等方面的影响。
李廷轩王昌全马国瑞张锡洲张仁绥
关键词:含氯化肥作物抗逆性土壤理化性质
一种设施土壤水盐动态监测试验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监测试验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设施土壤水盐动态监测试验装置,包括自然土柱、水分-盐分-温度传感器、温控器、供水储液瓶、供水控制马氏瓶、地下水储液瓶、地下水控制马氏瓶、计算机;自然土柱顶部设置有水头,底部设置...
张锡洲郑子龙余海英王永东李廷轩李卫
文献传递
共2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