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微颗粒
  • 4篇内皮
  • 4篇内皮细胞
  • 4篇内皮细胞微颗...
  • 3篇血小板
  • 3篇肾病
  • 3篇肾病患者
  • 3篇慢性
  • 3篇慢性肾病
  • 3篇病患
  • 2篇血管
  • 2篇血管性血友病
  • 2篇血管性血友病...
  • 2篇血小板微颗粒
  • 2篇血友病
  • 2篇血友病因子
  • 2篇胃癌
  • 2篇胃癌患者
  • 2篇细胞
  • 2篇慢性肾病患者

机构

  • 7篇苏州大学

作者

  • 7篇张淑华
  • 6篇卢国元
  • 3篇沈蕾
  • 3篇李明
  • 3篇乔青
  • 3篇徐德宇
  • 3篇张海涛
  • 2篇赵小娟
  • 2篇沈艳萍
  • 2篇王兆钺
  • 2篇沈文红
  • 1篇方金满
  • 1篇李德春

传媒

  • 4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中外医疗

年份

  • 3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浆vWF、TM和血清FN测定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测定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栓调节蛋白(TM)和血清纤维结合蛋白(FN)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法测定12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40例消化性溃疡和40名正常人vWF、TM和FN的含量。结果肠癌组、胃癌组和肝癌组血浆vWF及TM明显高于消化性溃疡组和正常组,而血清FN则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上述指标在消化性溃疡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无区别。肿瘤合并感染组和已转移组FN下降,其余指标升高,手术后vWF和TM下降,FN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存在内皮细胞损害,且影响消化道肿瘤的转移和预后。
王强卢国元张海涛张淑华沈艳萍
关键词: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栓调节蛋白消化道恶性肿瘤
慢性肾病患者血浆血小板微颗粒、内皮细胞微颗粒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10年
微颗粒是指细胞受到刺激后,从胞浆膜表面脱落的、直径在0.1~1.0μm,体积大小不一的颗粒,微颗粒含有亲本细胞抗原,反映亲本细胞的特性和状态。近十年来,许多学者研究发现,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塞)、
卢国元张淑华乔青沈蕾李明徐德宇赵小娟沈文红王兆钺
关键词:血小板微颗粒内皮细胞肾病患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慢性急性心肌梗塞
胃癌患者外周血血小板活化标志物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究血小板活化对胃癌病情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法测定68例胃癌患者和40例正常人血浆血栓烷B2(TXB2)、11-去氢-血栓烷B(2DH-TXB2)、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β-血小板球蛋白(β-TG)、环磷酸鸟苷(cGMP)和血清纤维结合蛋白(FN)含量。结果胃癌患者TXB2、DH-TXB2、GMP-140、β-TG、cGMP含量显著升高,而FN显著下降。cGMP与TXB2、DH-TXB2、GMP-140和β-TG均呈正相关,而与FN无相关性。结论胃癌患者存在血小板活化,且影响胃癌的转移和预后。
王强卢国元张海涛张淑华沈艳萍
关键词:血小板活化胃癌
慢性肾病患者循环血小板微颗粒水平的变化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血小板微颗粒(PMPs)在慢性肾病(CKD)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72例慢性肾病患者和20名健康对照者血浆PMPs、P-选择素的水平,并分析PMPs水平与血压、肌酐清除率、24h尿蛋白定量、血红蛋白、胆固醇之间的关系。结果 (1)CKD组患者血浆PMPs及P-选择素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均P<0.05)。(2)肾病综合征组及慢性肾炎组患者血浆PMPs的含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P<0.01和<0.05),肾病综合征组血浆PMPs的含量明显高于高血压肾病组(P<0.05);各临床分类组患者血浆P-选择素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肾病综合征组血浆P-选择素的含量明显高于狼疮性肾病组、糖尿病肾病组和高血压肾病组(P<0.05或<0.01),慢性肾炎组血浆P-选择素的含量显著高于糖尿病肾病组(P<0.01)。(3)CKD分期I期患者血浆PMPs含量明显高于Ⅳ期患者(P<0.05);不同的CKD分期间P-选择素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PMPs的水平与血压成正相关(P<0.05),与肌酐清除率、24h尿蛋白定量、血红蛋白、胆固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P-选择素与PMPs成正相关(P<0.05)。结论 CKD患者存在明显的血小板活化,血小板活化参与CKD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高血压是使CKD患者血小板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PMPs可作为一种反映血小板活化的新标记,对评估CKD的发展及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乔青卢国元张淑华沈蕾李明徐德宇赵小娟沈文红王兆钺
关键词:血小板微颗粒P-选择素慢性肾病
胃癌患者内皮细胞微颗粒的检测及其意义
2010年
目的比较胃癌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血浆中内皮细胞微颗粒(EMPs)、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的变化,探讨EMPs检测在胃癌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68例胃癌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中EMPs、vWF的水平,分析这些指标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患者血浆vWF及EMPs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浆vWF及EMPs水平Ⅲ、Ⅳ期患者高于Ⅰ、Ⅱ患者(P<0.01),有淋巴结及肝转移者高于无淋巴结及肝转移者(P<0.01),有静脉浸润者高于无静脉浸润者(P<0.01),浸润至肌层、浆膜层者高于浸润至黏膜或黏膜下层者(P<0.01)。结论血浆EMPs可准确反映内皮功能,内皮功能紊乱参与胃癌的转移过程,EMPs可作为判断胃癌的病情、预后、疗效的指标之一。
张海涛李德春方金满张淑华
关键词:内皮细胞微颗粒胃癌
内皮细胞微颗粒测定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9年
内皮细胞微颗粒(EMPs)是内皮细胞(EC)受到活化刺激或凋亡时释放的直径小于1μm的微颗粒,不仅可以反映EC的功能状态,也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等提供一定的依据。本文对EMPs测定的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张淑华卢国元
关键词:内皮细胞生物学临床实验室技术
慢性肾病患者循环内皮细胞微颗粒水平的变化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比较慢性肾病(CK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浆中内皮细胞微颗粒(EMPs)、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的变化,探讨EMPs在CKD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72例CKD患者和20名健康对照者血浆中EMPs、vWF的水平,并分析EMPs水平与血压、肌酐清除率、24h尿蛋白定量、血红蛋白、胆固醇之间的关系。结果CKD组患者血浆EMPs和vWF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均显著增高;肾病综合征组EMPs的水平明显高于高血压肾病组,肾病综合征组vWF的水平明显高于高血压肾病组及慢性肾炎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CKD分期中Ⅰ期血浆中EMPs含量明显高于Ⅳ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期间EMPs和vWF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MPs的水平与血压成正相关(P<0.05),与肌酐清除率、24h尿蛋白定量、血红蛋白、胆固醇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vWF与EMPs成正相关(P<0.05)。结论CKD患者存在内皮功能障碍,高血压是使内皮功能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EMPs可作为一种反映内皮功能的新标记。
张淑华卢国元乔青沈蕾李明徐德宇赵小娟沈文红王兆钺
关键词:内皮细胞微颗粒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慢性肾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