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屏瑾

作品数:22 被引量:30H指数:4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2篇文学
  • 5篇代文
  • 4篇都市
  • 4篇中国现代文学
  • 4篇现代文
  • 4篇现代文学
  • 4篇小说
  • 3篇当代文学
  • 3篇城市文学
  • 2篇都市空间
  • 2篇性别意识
  • 2篇中国现代文学...
  • 2篇女性
  • 2篇重读
  • 2篇主义
  • 2篇自我
  • 2篇左翼
  • 2篇左翼文学
  • 2篇作家
  • 2篇文化研究

机构

  • 16篇同济大学
  • 6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大学

作者

  • 21篇张屏瑾
  • 1篇罗岗
  • 1篇孙晓忠

传媒

  • 3篇中国现代文学...
  • 3篇现代中文学刊
  • 2篇文艺争鸣
  • 2篇扬子江(评论...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文艺研究
  • 1篇时代文学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当代作家评论
  • 1篇艺术广角
  • 1篇中国图书评论
  • 1篇辽宁教育行政...
  • 1篇枣庄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1
  • 1篇2000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现代文学“幻觉”和“细节”中的性别形式——从《妇女与中国现代性》解读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主题被引量:1
2010年
近年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果颇丰,相似的学术背景与身份认同感,使这些作者从问题意识到对象、方法颇具相关性,现代文学以及文化理论研究者需要对海外中国研究提出的主题进行总体归纳,以期增强借鉴、回应与批评的能力,并促成对现代文学研究的反思。本文以周蕾"妇女与中国现代性"的论述为对象,分析她对现代文学中的"幻觉"与"细节"形式特质的关注,尤其是当这些特质和与性别有关的身份隐喻结合在一起时,现代文学研究视域中的地缘立场与学术生产力的关系便凸现出来,这使得"妇女与中国现代性"的主题不仅作为单纯的文学史研究存在,而且充满文化政治的涵义。
张屏瑾
关键词: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摩登女郎——上海姑娘——上海宝贝——女性形象与城市空间变迁被引量:4
2009年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中国女性一个著名的隐喻是“娜拉的出走”。鲁迅曾经问过“娜拉走后怎样?”答案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那是因为娜拉没有独立的经济权,就不可能享受超越性的平等与自由。实际上,娜拉这一形象在中国首先影响的是知识分子群体。有趣的是,由于当时可以从事表演的女性还很难找到,一部分男性知识分子包括周恩来、曹禺等都曾男扮女装演过娜拉。
张屏瑾
关键词:女性形象知识分子群体新文化运动时期姑娘女郎
七十年代以后:“她们”的书写情景与表达方阵被引量:4
2001年
张屏瑾
关键词:写情女作家主义序言南人
重读郁达夫的《过去》和《迷羊》被引量:2
2010年
新文学对"身体"、"自我"、"私情"等主题的集中表达,出现在郁达夫以"自叙传"手法闻名的小说中。从"自我"的身体感觉出发,到与民族、现代有关的主体意识的建立,构成这类小说的常见解读路径。但从都市空间中的"身体"话语出发,重读郁达夫与上海有关的两篇小说——《过去》与《迷羊》,却能发现其表述与都市现代性中某种新的感觉结构,尤其是其中指涉"自我"、"身体"的部分有所交叉,更发生了很大的分歧,而这一分歧使得上述两篇小说的叙事结构很难贯彻"自叙传"的特点。由此可以进一步讨论的是,郁达夫特有的叙事手法在都市空间中发生的变异,以及某种程度上的困境背后,所隐含着的20世纪肇始有关现代"主体"想象中的某些重要问题。
张屏瑾
关键词:《过去》都市空间
白话新诗、现代诗与早期城市文学——从北京到上海被引量:1
2020年
北京、上海这两座新文学的中心城市,在新诗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各自起到了很大作用。通过比较1920—1930年代两地新诗的特点,能够观察到的,是中国现代意识生成的两种不同的方式:一则是人文主义式的自我认同的发生,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人与环境的关系的深思,而在上海,都市的物质现代性和新的感觉结构,成为现代诗"再发生"的一大重要基础,从中亦可看出早期城市文学在北京与上海的不同表现。
张屏瑾
关键词:白话新诗现代诗城市文学
陈染:性别僭越与文本负荷被引量:2
2000年
作为中国新时期女作家的代表人物 ,陈染及其作品对当代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女性写作的普遍命题下探讨陈染作为个体写作者的独特面貌 ,通过对其作品内部发展线索、外部人物形象及终极精神关怀的阐释 ,并结合结构、语言、美学风格等方面的分析 。
张屏瑾
关键词:超性别意识
空间、景观与身份认同的非历史化--评两本城市文学研究著作被引量:1
2020年
近年来,关于城市文学与文化的研究日益增多,出现了一些研究范式转换下的成果,这些成果既包含对城市文明所表征的历史道路的评价,也表现出新的美学标准和研究方法的生成。然而,城市文学与文化研究在繁荣的同时.也渐渐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首先,在使用“空间”“市民社会”等概念时的非历史化倾向,没有将城市的发展纳入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整体结构中;其次,在塑造城市主体及主体认同时,过于强调经济理性化的谋生个体形象,遮蔽了社会劳动更广泛的含义;再次,在探讨日常生活问题时,将日常生活本质化、绝对化,制造国家与城市的二元对立;最后,在使用文化研究方法“批判”“景观”时,反而造成“景观”的堆砌。这些有代表性的症候往往折射出城市文学研究在历史观和方法论上的重要分歧。
张屏瑾
关键词:非历史化身份认同美学标准
那儿来的文学
2005年
张屏瑾
关键词:左翼文学小说艺术伤痕文学工人阶级MBO
革命的空间表现及其心理悖反——重读蒋光慈
2019年
蒋光慈小说用一种开创性的方式表现了新的社会空间,以及人在新的社会空间中的身体存在感与激进的心理变化,这两者构成了现代革命重要的驱动机制。城市与社会空间的现代性既生产巨大的差异与不平等,也将这种差异与不平等的社会关系高度物化,使得人的主体性认知成为一种有局限的政治行为,这也体现在“革命文学”的心理化倾向中,心理主义带来重要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激发的动力,亦在制造内面的饱和感之时抵消外部世界的规律与规训,这引发了一系列文学与革命的融合及矛盾,蒋光慈作品的成功与失败由此成为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关键一环的象征。
张屏瑾
关键词:蒋光慈革命文学心理主义
“姓鲁的”的“人物谈”与社会主义美学理想——重评钱谷融先生的“文学—人学”思想/艺术内涵
2021年
钱谷融先生《〈雷雨〉人物谈》中的后4篇人物谈,集中于"姓鲁的"一家人,在谈法上与早先的4篇既有延续之处,又有很大的不同,不但从"个性"转移到"共性",而且从性格的具体走向人物社会属性的具体,并对曹禺剧作的现实主义意蕴做了更深切的强调。本文通过这4篇"人物谈",返观钱谷融在《论"文学是人学"》一文中所探讨的重要历史主题,认为他的"文学—人学"思想内涵不仅仅落实于人道主义讨论,更重要的是探索社会主义的美学理想在文学中的表现。
张屏瑾
关键词:文学是人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