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友良

作品数:10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3篇专利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灌溉
  • 3篇滴灌
  • 3篇蒸发
  • 3篇蒸发量
  • 3篇水面蒸发
  • 3篇水面蒸发量
  • 3篇土壤
  • 3篇土壤基质
  • 3篇自动控制
  • 3篇作物
  • 3篇控制系统
  • 3篇非充分灌溉
  • 3篇充分灌溉
  • 2篇电接点
  • 2篇电接点压力表
  • 2篇需水
  • 2篇需水量
  • 2篇压力表
  • 2篇玉米
  • 2篇制种

机构

  • 10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扬州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10篇张友良
  • 6篇王凤新
  • 3篇郭林
  • 3篇康绍忠
  • 3篇杨开静
  • 2篇林剑辉
  • 2篇周奇
  • 2篇赵妍
  • 1篇宗洁
  • 1篇邓忠
  • 1篇冯绍元

传媒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排灌机械工程...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198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膜下滴灌马铃薯田间水热传输机制与模拟
西北地区光热资源丰富,有利于马铃薯的种植,但水资源极度匮乏。水热胁迫会影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膜下滴灌可以为马铃薯生长提供适宜的水热环境从而节约用水,提高产量和品质。研究膜下滴灌马铃薯田间水热传输规律可以为膜下滴灌系统的设...
张友良
文献传递
非充分灌溉预报和自动控制方法及装置研究
张友良
关键词:土壤基质势水面蒸发量张力计电接点压力表非充分灌溉
作物非充分灌溉控制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涉及作物非充分灌溉预报及控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作物非充分灌溉控制系统及方法。本发明通过建立包括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不同生育阶段作物需水量、蒸发皿系数及非充分灌溉允许的水分亏缺百分数等资料的数据库,通过数据自动采集系统...
王凤新张友良林剑辉康绍忠郭林
基于土壤基质势的灌溉预报及自动控制系统设计被引量:3
2018年
为了使灌溉预报及自动控制系统简单、投资成本低且便于推广应用,设计了一套基于土壤基质势的灌溉预报及自动控制系统.通过利用电接点压力表测量负压计中的压力,设定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不同灌水方式的灌水下限和上限.当土壤基质势达到灌水上下限时,通过电接点压力表和自动控制电路,实现灌溉预报和自动控制.灌水过程中,通过单片机、远传水表和液晶显示屏,可以实现灌水时间、灌水量和灌水次数的记录与存储.经室内试验验证表明基于土壤基质势的灌溉预报及自动控制系统合理可行,对于粉砂壤土可以将灌水上限的土壤基质势设置为-8 k Pa左右.
张友良张友良王凤新
关键词:土壤基质势灌溉预报电接点压力表
萝卜雄性不育性的研究
张友良
作物非充分灌溉控制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涉及作物非充分灌溉预报及控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作物非充分灌溉控制系统及方法。本发明通过建立包括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不同生育阶段作物需水量、蒸发皿系数及非充分灌溉允许的水分亏缺百分数等资料的数据库,通过数据自动采集系统...
王凤新张友良林剑辉康绍忠郭林
文献传递
滴灌带间距和灌水定额对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6
2016年
为了探究春小麦合适的滴灌灌水定额和滴灌带间距组合,2015年3—7月进行了春小麦大田试验,研究3种滴灌带间距(D1:60 cm、D2:90 cm、D3:120 cm)和3种灌水定额(I1:35 mm、I2:45 mm、I3:55 mm)对西北旱区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产量最高的处理为D1I2达到8964 kg/hm^2。当滴灌带间距为60 cm和90 cm时,灌水定额从35 mm增加至45 mm时产量显著增加,灌水定额达到55 mm时产量分别下降9.5%和2.2%。灌水定额为35 mm和45 mm时,滴灌带间距60 cm的处理产量显著高于滴灌带间距120 cm的处理;灌水定额增加到55 mm时,3个滴灌带间距处理产量无显著差异。水分利用效率在1.57~2.11 kg/m^3间变化,最高的为D2I2处理。综合考虑产量、灌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滴灌带投入,D2I2处理是该地区最优的滴灌带间距和灌水定额组合。
赵妍王凤新周奇杨开静张友良
关键词:春小麦灌水定额水分利用效率
一种灌溉自动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本发明涉及作物灌溉控制和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依据土壤基质势进行作物灌溉的自动控制方法及其装置。该方法包括设定灌水下限以及灌水上限;测量当前的土壤基质势;当所述土壤基质势达到所述灌水下限,发出灌水控制信号,并记录灌水...
王凤新张友良康绍忠郭林
文献传递
西北旱区膜下滴灌的水氮管理及种植密度对制种玉米生长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为了确定西北旱区膜下滴灌条件下灌水下限(W)、纯氮施用量(N)和种植密度(D)对制种玉米产量等指标的影响次序及各因素水平的最佳搭配,在甘肃省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实验站设置了三因素三水平的大田正交试验。结果表明:(1)灌水下限、纯氮施用量和种植密度对制种玉米的产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交互作用不明显;(2)在种植密度85500~120000株/hm^2范围内,制种玉米产量和穗粒数影响因素次序均为W>D>N(主→次),千粒重影响因素次序D>N>W(主→次)。宽行70 cm,窄行40 cm膜下滴灌种植制种玉米的方式下,玉米种植最佳的因素水平为W2N2D2。
周奇王凤新赵妍杨开静张友良
关键词:西北旱区制种玉米籽粒产量
西北旱区膜下滴灌条件下种植模式对制种玉米生长影响被引量:2
2018年
为探究膜下滴灌条件下西北旱区制种玉米高产节水最佳种植模式,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了9种宽窄行种植模式处理。窄行间距为30 cm(N30)和40 cm(N40),宽行间距分别为60 cm(W60)、70 cm(W70)、80 cm(W80)、90 cm(W90)和100 cm(W100),其中对于N40处理,没有设置宽行间距为100 cm的处理,株距统一为15 cm。结果表明,窄行间距相同时,随着宽行间距增大,株高呈减小趋势,茎粗及叶面积指数呈增大趋势;相同种植密度下,窄行行间距为30 cm时,其植株茎粗小、株高高;各处理生育期累计耗水量ET范围约为525.10~545.18 mm;从群体总体产量水平来看,在相同种植密度情况下,N30处理的总体产量水平高于N40处理。从稳定高产角度考虑,推荐当地膜下滴灌制种玉米种植模式窄行和宽行种植间距分别为30 cm和70 cm。
秦京涛邓忠宗洁张友良杨开静
关键词:制种玉米种植密度耗水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