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卫苏

作品数:14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南通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肾炎
  • 5篇蛋白
  • 5篇受体
  • 5篇受体相关蛋白
  • 5篇细胞
  • 5篇相关蛋白
  • 5篇HEYMAN...
  • 4篇致病
  • 4篇致病原
  • 4篇抗体
  • 4篇克隆
  • 4篇基因
  • 4篇病原
  • 3篇单克隆
  • 3篇单克隆抗体
  • 3篇免疫
  • 2篇肾小球
  • 2篇逆转
  • 2篇逆转录
  • 2篇皮质

机构

  • 12篇南通医学院
  • 8篇南通医学院附...

作者

  • 14篇张卫苏
  • 8篇朱爱平
  • 6篇刘运义
  • 5篇蒋季杰
  • 4篇胡迎青
  • 3篇达展云
  • 3篇顾星星
  • 3篇顾晓松
  • 2篇钱桐荪
  • 1篇季玉红
  • 1篇胡玉香
  • 1篇袁正宏
  • 1篇邵维斌
  • 1篇荣慧文
  • 1篇成能斌
  • 1篇李晓宇

传媒

  • 4篇南通医学院学...
  • 2篇中华肾脏病杂...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生物化学与生...
  • 1篇肾脏病与透析...
  • 1篇上海免疫学杂...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交通医学
  • 1篇现代免疫学

年份

  • 2篇2000
  • 2篇1998
  • 1篇1997
  • 5篇1996
  • 1篇1994
  • 1篇1991
  • 1篇1990
  • 1篇1989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肾炎致病原重组受体相关蛋白的表达及纯化被引量:2
1996年
用pGEX载体系统体外构建了Heymann肾炎致病原受体相关蛋白(RAP)重组表达质粒,经IPTG诱导,该质粒表达的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高效表达,其表达量达39.4%,经GSTSephrose4B亲和层析,得到了高度纯化,其诱导产生的抗体经蛋白质印迹法分析证明能识别肾皮质天然抗原44ku受体相关蛋白、RAP表达及纯化的成功为研究致病原病理性表型提供了有利条件.
胡迎青张卫苏朱爱平夏之银
关键词:受体相关蛋白提纯肾炎
Heymann肾炎致病原受体相关蛋白cDNA分子克隆及其mRNA在肾小球上皮细胞的表达被引量:4
1994年
Heymann肾炎是一种用于人类膜性肾病的自身免疫病模型。gp330糖蛋白和44kD受体相关蛋白(RAP组成Heymann肾炎抗原复合物(HNAC),被证明是HN的主要致病原。本研究中,我们用RT-PCR技术,克隆了RAP基因,用Nested-PCR技术克隆了RAP羧基端118个氨基酸的基因,DNA序列分析克隆基因与RAP相同,原位杂交发现RAPmRNA在肾小球上皮细胞表达。
张卫苏朱爱平刘运义
关键词:肾炎受体相关蛋白
Heymann肾炎自身单克隆抗体C_(3-6)制备和特征被引量:1
1996年
为了进一步研究Heymann肾炎(HN)的病理损伤机制,发展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应用大鼠肾小管刷状缘抗原FXIA免疫近交系Lewis大鼠,诱导了主动型HN模型。并用该HN大鼠的淋巴细胞与小鼠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建立异种大鼠/小鼠之间的杂交瘤细胞株,产生了大鼠抗致病原C3-6自身单克隆抗体(McAb)。结果SDS-PAGE和Western-Blot显示,McAbC3-6识别分子量为330000的刷状缘抗原。McAbC3-6诱导的被动型HN大鼠免疫组化和免疫电镜表明该McAbC3-6在体内识别肾小球基底膜上皮足突表面抗原,并与之结合形成免疫沉积,其识别的抗原分布与文献报导gp330抗原分布相似。结论证明McAbC3-6是针对致病原gp330的自身McAb。
朱爱平张卫苏蒋季杰刘运义钱桐荪
关键词:肾炎HEYMANN肾炎单克隆抗体致病原
Heymann肾炎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机理的分子学研究被引量:7
1996年
通过受体相关蛋白(RAP)cDNA探针,用组织原位杂文技术首次证明了RAPmRNA在肾小球细胞中的表达。进一步通过RAP融会蛋白抗血清的体外间接免疫荧光,免疫电镜和体内结合试验的直接免疫荧光和免疫电镜表明肾小球细胞中表达RAP细胞为肾小球上皮足突细胞,循环抗体能与其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并刺激足突细胞内新抗原的不断合成,使得免疫复合物不断增大。从基因水平为Heymann肾炎(HN)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机理提供了实验依据,也为今后的基因抑制治疗提供了可能性。
朱爱平张卫苏蒋季杰李晓宇达展云胡迎青
关键词:HEYMANN肾炎受体相关蛋白原位杂交免疫复合物
单克隆抗体c_(3~6)诱导被动型Heymann肾炎病理机制
1998年
目的和方法:Heymann肾炎(HN)是一种用于研究人类膜性肾病的大鼠动物模型。用主动型HN模型大鼠的淋巴细胞与小鼠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制备针对HN致病原的单克隆抗体c3~6(McAbc3~6),并用它诱导大鼠被动型HN。结果:免疫酶组织化学及免疫电镜显示,McAbc3~6特异性识别肾小球上皮足突细胞膜抗原并与其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朱爱平蒋季杰张卫苏季玉红达展云邵维斌
关键词: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病
Heymann肾炎致病原受体相关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被引量:3
1996年
为研究Heymann肾炎致病原的病理表型和免疫复合物形成机理,应用DNA重组技术,将Heymann肾炎(HN)致病原受体相关蛋白(RAP)的cDNA克隆到表达质粒pGEX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R93,经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DNA测序,鉴定插入子RAP-cDNA正确克隆到pGEX表达框架后,转化大肠杆菌DH5α,经IPTG诱导,高效表达了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受体相关蛋白(GST-RAP)融合蛋白,蛋白产量占大肠杆菌总蛋白量的39.4%。经GST-Sephose4B亲和层析得到高度纯化的GST-RAP。免疫印迹分析证明,针对GST-RAP的抗血清能特异地识别肾皮质天然抗原44000α蛋白,免疫组化分析显示GST-RAP抗血清特异性识别大鼠肾近曲小管刷状缘抗原。
胡迎青张卫苏朱爱平达展云
关键词:肾炎致病原受体相关蛋白大肠杆菌
BA-cell ELISA在抗大鼠肾皮质FX1A抗体中的应用
1990年
本文用BA-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ell ELISA)替代敏感性差、对不溶性抗原不适用的琼脂双扩散试验,用以检测兔抗大鼠肾小管刷状缘抗原(FX1A)的抗体滴度,并对影响检测效果的几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美商陆预先包板能增强细胞对酶标板结合能力,以60μg/ml的浓度最佳。大鼠皮质细胞以6×10~6/ml的浓度包被则达到检测的最高敏感度,如高于该浓度,并不能继续增加敏感性。高滴度的兔抗大鼠FX1A抗体,成功地应用于免疫组化,提示BA-cell ELISA用以对兔抗大鼠FX1A抗体的检测是一种敏感性强、特异性高的检测手段。
朱爱平张卫苏
大鼠肾皮质受体相关蛋白克隆基因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分子生物学鉴定被引量:1
1998年
运用DNA重组技术,将用RT-PCR方法克隆的大鼠肾皮质受体相关蛋白319个氨基酸的核苷酸序列导入载体pBluescript和表达载体pGEX中,分别构建了重组质粒pBSK9RAP和pGEX-9RH7,转化入大肠杆菌XL1-Blue和DH5α中,经IPTG、x-gal和抗生素筛选阳性克隆,扩增后,重组质粒用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及DNA测序分析,证明插入子插入方向正确,表达阅读框架正确。
胡迎青张卫苏
关键词:受体相关蛋白肾皮质基因重组
逆转录病毒介导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在淋巴细胞中的表达被引量:1
1997年
本实验设计和构建了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LXSN-Epo),载体中小鼠白血病病毒长末端调控序列翻译调控人Epo基因的表达。通过重组逆转录病毒,将Epo基因转导到大鼠T和B淋巴细胞中,DNA-PCR分析证明带有人Epo基因的逆转录病毒已整合到T和B淋巴细胞基因中,RT-PCR分析显示了在两种细胞中均表达了 Epo mRNA。体外生物学活性测定显示,在转导的T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Epo表达水平高达243mU/ml,在感染的B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Epo活性达43mU/ml。在感染的B细胞中,Epo表达在mRNA和蛋白水平均证明了逆转录病毒能有效地和迅速地转导Epo基因到新培养的B细胞中,而不需要药物选择。这些研究开始了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走向体内Epo基因治疗研究的过程。
张卫苏顾星星刘运义顾晓松朱爱平蒋季杰
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转移逆转录病毒
肾小球上皮足突细胞培养
2000年
目的 :分离培养肾小球上皮足突细胞。方法 :机械分离低龄SD大鼠肾小球、胰酶 ,胶原酶消化后接种于选择性培养基K1体系 ,使肾小球大于 6 0个 /cm2 ,培养 8~ 10天后收获细胞 ,用形态学特征 ,嘌呤酶素选择性杀伤作用 ,抗受体相关蛋白 (RAP)免疫荧光技术鉴定细胞类型。结果 :收获的培养细胞为肾小球上皮足突细胞。结论 :该法能较为快捷、准确地获得所需的培养细胞类型。
顾星星张卫苏
关键词:细胞培养免疫荧光技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