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宗其梅

作品数:4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心房
  • 3篇心房颤动
  • 3篇房颤
  • 2篇电隔离
  • 2篇电生理
  • 2篇心动过速
  • 2篇射频
  • 2篇射频消融
  • 2篇射频消融术
  • 2篇消融
  • 2篇消融术
  • 2篇静脉
  • 2篇房速
  • 2篇房性
  • 2篇房性心动过速
  • 2篇肺静脉
  • 2篇肺静脉电隔离
  • 1篇导管
  • 1篇导管消融
  • 1篇电隔离术

机构

  • 4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漳州市医院

作者

  • 4篇宗其梅
  • 3篇黄卫斌
  • 2篇熊玉琴
  • 1篇刘泰槰
  • 1篇林春艺
  • 1篇刘心怡
  • 1篇李源

传媒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年份

  • 4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家兔右室流出道细胞双孔钾通道电流特性的分析研究
2012年
目的已知特发性室速主要起源于右室流出道(RVOT),由于技术上的困难,目前对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RVOT-VT)的离子通道机制研究很少,本实验意在探索右室心室肌(RV)和RVOT的双孔钾通道电流(IK2p)的特性及其在RVOT-VT发生机制中可能参与的作用。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右室和右室流出道心肌细胞的单细胞电流。结果 RVOT的稳态外向电流较右室的小。对稳态电流进一步研究发现,右室流出道和右室心肌细胞上均存在IK2p。右室流出道细胞的IK2p电流密度明显小于右室细胞。结论首次在电生理水平上,证实了家兔右室心肌细胞上存在IK2p,RVOT心肌细胞的IK2p电流密度小于RV心肌细胞,是构成右室流出道APD离散度增大及外向电流降低的基础,从而易出现EAD,进而促进RVOT-VT的发生。
熊玉琴刘泰槰李源宗其梅黄卫斌
关键词:右室流出道心室肌细胞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规则房性心动过速的可能电生理机制
目的:环肺静脉隔离术(CPVI)是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治疗的基石,但在环肺静脉消融及复杂碎裂电位消融过程中发生规则房性心动过速的机制较为复杂,其与术后复发的房性心动过速之间的关系以及临床意义等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讨论。本研究...
宗其梅
关键词:心房颤动房速局灶
文献传递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转为规则房速的机制被引量:3
2012年
肺静脉消融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房颤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1],由于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已经被广泛推荐为房颤治疗的首选方案,然而射频消融术的过程中常伴有较多的并发症,如左房食管瘘、心包填塞、房性心动过速等[2],已有报道术中发生规则房速的概率为10%~75%[3-6].
宗其梅黄卫斌
关键词:心房颤动房性心动过速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转为规则房性心动过速的影响因素
2012年
目的:探索心房颤动患者经环肺静脉射频消融术(CPVA)术中转为规则房速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选取2010年1月-2011年8月厦门市心脏中心首次行经导管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手术的房颤患者188例,通过对术中转为规则房速及未转为规则房速患者术前检测的指标包括BNP、EF、LA、LVD、房颤类型等进行分析,探索术中转为房速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在119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中有33例转为规则房速;持续性房颤患者中有31例转为房速,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房速组与未发生组BNP、EF、L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1、0.047),是房颤消融术中转为规则房速的可能影响因素,再将以上三者行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BNP(P=0.027,相对风险度0.999,95%CI0.998~1.000)。结论:BNP可能是房颤消融术中转为规则房速的预测因素。
宗其梅黄卫斌林春艺熊玉琴刘心怡
关键词:电生理学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房性心动过速血浆脑利钠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