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钰秀 作品数:15 被引量:47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更多>> 发文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艺术 文化科学 更多>>
先秦音乐史研究的传统偏好与新视角拓展——以神话研究为例 被引量:5 2012年 先秦音乐距今有两千多年。历史学上,先秦是指中国君主集权体制——秦朝形成之前的时间阶段,包含上古时期,以及夏、商、周等王朝。黄翔鹏在《论中国古代音乐的传承关系——音乐史论之一》(1990)一文中,试图归纳先秦音乐特征,认为先秦时代的音乐,为"以钟磬乐为代表的先秦乐舞阶段",并与"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阶段"以及"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近世俗乐阶段"相区隔。 吕钰秀关键词:音乐史研究 先秦音乐 神话研究 中国古代音乐 集权体制 上古时期 达悟歌会中的音乐行为探讨——台湾达悟人音乐研究之二 被引量:2 2006年 达悟人的一生,总要经历无数的歌会。在平时的勤奋劳动之后,或在友人热情邀约参与的落成礼中,众人共同参与的歌唱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在这种歌唱活动(歌会)中,达悟社会的年龄层级、性别的文化差异以及村落概念则显现无遗。歌会中显示了许多的音乐行为,反映了达悟人的社会结构组织,而前者所带来的社会面向,则是必须着重予以探讨的中心。 吕钰秀关键词:歌会 性别差异 村落 从两岸视角与议题旨趣谈流行音乐研究 2018年 本文通过对海峡两岸流行音乐专著呈现方式的研究,将其分为历史脉络式整理和议题式探讨两类。前者探讨了流行音乐在中国大陆或中国台湾的整体发展;后者则分别从物质文化、声响文化、性别及传播、春晚、摇滚等不同层面进行研究。此外,通过对国外流行音乐专著的关注发现此方面的研究及流行音乐档案馆、流行音乐与媒体等议题,仍未进入国内学者的研究视野。期望本研究能为国内流行音乐研究提供更多思路。 吕钰秀 毕乙鑫关键词:流行音乐 物质文化 传统的延续或摒弃?——关于台湾原住民的流行音乐 被引量:2 2010年 属于南岛语族(Austronesian Language Family)的台湾原住民,早期由于政治上的压迫,曾有一段时间不愿意显露自己的身份。但随着台湾政治的解严,社会随之开放,原住民歌手也开始以自身丰富的音乐遗产为根基,创作流行歌谣,试图为主流市场带入不同的声响,并因此凸显自己的身份与族群的需求。台湾原住民音乐传统以歌谣为主,歌手们的当代流行音乐创作,许多取材自族群原有歌谣。除了整首传统旋律直接应用,也有片段的采用。另外,歌手们也会在这些传统旋律上,加入现代流行的伴奏风格。加入伴奏的理念,有利用电子乐器产生多种音色的伴奏;以爵士鼓的律动让原本自由的拍子规整化;也有利用西方功能和声来增加听觉声响厚度。这些手法的尝试,可说是原住民以各种想象,力图摒弃传统框架,对传统进行新尝试。在此理念之下,新的创意不断被发掘,新的声响不断产生。因此原住民音乐的流行化过程,传统的摒弃也许只是一种艺术手段,传统的延续才是艺术的目标。藉由手段,原住民的传统音乐受到关注;透过这种形式,原住民的传统被世代延续下去。 吕钰秀关键词:流行音乐 传统音乐 如何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作曲家--从“中国民族音乐教学与作曲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议题说起 被引量:4 2017年 今年六月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中国民族音乐教学与作曲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探讨如何培养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作曲人才。从巴托克对于农民音乐在其创作中的运用,我们可以认识到作曲家的创造力应源于专业、学科与个人三方面的相互激荡。学科的跨专业学习,应以不同乐种的分析课程,以及辅助学科的建立为基础。另在个人部分,希望学生接触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透过切身的田野调查与接触,增加个人的生活经验与创作动力。 吕钰秀关键词:创造力 音乐分析 彝族吃火草烟对唱中桠腔的复音逻辑探讨 被引量:1 2015年 滇南彝族的吃火草烟,是一种男女相互对答酬唱的大型音乐活动。不但在歌词字数、排列与押韵上,有着繁复严格的规定,乐曲结构也被区分成不同唱腔、段落与形式。此外歌唱本身,更可以独唱、对唱、舍腔、桠腔等多种方式进行。其中的桠腔,是歌者对主唱者歌词内容的反馈行为,通常出现在主唱者赞美挑逗的歌词句子堆叠到一定程度之时,具有相对的固定性。另外,桠腔旋律也具有一定的轮廓形态,呈现着下行的走向,并与主唱者的上行倾向旋律型相对应,形成了分离式的复音声响。此种复音虽然并非有严谨声部音程区隔与节奏参差,但其不仅呈现了复音现象,亦展示了彝族人的复音概念。而造成这种复音的根本原因,正是吃火草烟活动中,歌词内容本身所引发的男女对话。 吕钰秀关键词:彝族 海菜腔 复音 多声部 台北故宫博物馆绘画中的音乐图像研究 被引量:7 2002年 吕钰秀关键词:图像学 艺术图像 绘画 艺术学 视觉艺术 艺术作品 达悟人音乐概念中的文化折射——台湾达悟人音乐研究之一 被引量:4 2005年 一个族群音乐概念的产生,肇始于族人日常生活的体认,并折射于其文化内涵之中。借着探讨达悟人①的音乐概念,可以寻找到其音乐声响与文化特质的关联性。因此可见,由于达悟人日常生活中的每一部份,均有音乐的实践,以致他们不再需要一个特殊词汇,来专门指称音乐声响。所以达悟人对于音乐,只以各别的歌曲称谓表达。而歌曲称谓本身,其实牵涉到歌词的意义与内涵,而这又和所利用的旋律相关联。因此歌曲名称、歌词内涵、旋律走向三者相互关联却不等同的关系,是对于达悟族旋律骨干音的归纳分类上应被重视的问题。而拍手歌会中,众人歌唱部分的声响概念,应可说是达悟人歌唱时虽想着相同的旋律轮廓及走向,但在实际歌唱中,却由于对不同歌者并无音高频率差距上的要求,因此声响上自然形成了多重相邻音高重迭的“串音”效果。 吕钰秀关键词:音乐概念 文化观 垤施村寨则比乐队七重奏的旋律织体 2017年 云南东南边哀劳山深山里,有一个以彝族尼苏人为主的小村寨垤施,存在一种古老的,由四弦、三弦、二胡、笛子、巴乌、草杆、树叶七件乐器组成的乐队。他们为村落娱乐聚会时的歌唱与舞蹈伴奏,并于1954开始,陆续走出山寨,于中国各大城市进行演出。其中一种歌舞形式,尼苏人称为则比,汉族人则称其为乐作舞,亦是用此乐队伴奏。今天的则比由13段音乐组成,但其原本仅有11个段落。这11个段落中,除了最后一首"色调"在今日表演中没有舞蹈,其他各有其舞蹈动作。拥有舞蹈的10个段落之器乐伴奏部分,虽然每一种乐器在其各自的10个段落中拥有着一些相同的旋律,但同一个段落中,七种乐器却演奏着不同的旋律。对于器乐伴奏部分的解构可发现,旋律的构成在于即兴与固定音型构成的两个部分的一再反复,而此固定音型还会在一些段落中稍作变化。至于固定音型的变化率,则与乐器传入的时间以及其演奏的技巧相关联。 吕钰秀关键词:多声部 固定音型 他者对于一个国家音乐想象的建构蓝本——代栏目主持人语 2012年 2012年3月12—15日,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史教研室举办了一次小型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专题名称为“国家音乐史”。活动邀请了国际著名的斯洛伐克音乐学者奥斯卡-艾谢克(OskarElschek)教授,为我们介绍中欧各国音乐史写作的内容与问题。本教研室教师们则针对我国的音乐史,提出既有研究成果与发展的可能性。 吕钰秀关键词:音乐想象 栏目主持人 中国音乐史 蓝本 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