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钢
- 作品数:11 被引量:30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新生儿脾脏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合并卡梅现象1例
- 2024年
- 患儿男,出生48 h因“腹胀、腹股沟区皮肤瘀斑33 h”就诊。患儿出生15 h出现腹胀、双侧腹股沟瘀斑,伴贫血及血小板降低,腹部CT提示脾肿大、脾内多发低密度区,腹腔穿刺为血性腹腔积液。手术中见脾脏多个不均质充血区,行脾脏部分切除术并保留约20%脾脏,术后病理提示为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术后腹腔出血停止,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恢复正常。随访13个月患儿生长发育良好,未出现感染、腹胀及出血表现。
- 余梦楠刘钢曹剑英刘爱军邵立伟黄柳明
- 关键词:腹腔穿刺皮肤瘀斑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腹部CT脾肿大
- 探讨婴幼儿保留回盲瓣的极限短距离末端回肠吻合术的可行性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对于极限短距离末端回肠单孔造痿患儿二期行保留回盲瓣的末端回肠吻合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八一儿童医院儿童基础外科2014年至2017年收治的11例因各种消化道疾病导致极限短距离末端回肠单孔造痿的患儿(极限短距离指远端末端回肠距离回盲瓣小于0.5cm),二期进行保留回盲瓣的末端回肠吻合术。其中男7例,女4例;8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其中2例剩余小肠<60cm),3例回盲部肠闭锁(其中1例盲端在回盲部扭转坏死)。所有患儿均一期行末端回肠单孔造痿手术。关屡手术月龄平均为6个月,范围3~8个月;体重平均为5.4kg,范围2.3~6.5kg。吻合术前小肠的剩余长度平均为90cm,范围为50~140cm,其中2例剩余长度<60cm;远端回肠吻合口与回盲瓣的距离范围为0~0.5cm。术后监测指标包括术后肠功能恢复、营养以及是否出现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肠梗阻等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儿在极限短距离条件下顺利完成保留回盲瓣的末端回肠吻合术,术后无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出现。其中3例因回盲瓣闭锁或狭窄,需先行回盲瓣成形术,方可进行末端回肠端端吻合术;7例患儿术后恢复顺利,4例因出现感染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恢复延迟(其中3例出现伤口感染,1例出现院内感染导致脓毒血症和感染性休克)。随访时间为5.36个月,所有患儿均没有出现肠梗阻症状、营养不良、长期腹泻等术后并发症,身高和体重均达到正常同龄儿水平。结论对于极限短距离末端回肠单孔造痿术后的婴幼儿,二期行保留回盲瓣的末端回肠吻合术是安全可行的。
- 张璟黄柳明刘钢谢华伟余梦楠邢国栋
- 关键词:回盲瓣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造瘘术后肠衰竭相关性肝病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 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造瘘术后肠衰竭相关性肝病(intestinal failure associated liver disease,IFALD)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31日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收治的初诊为NEC并行肠造瘘及还纳手术的7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是否合并IFALD分为未合并IFALD组(n=51)与合并IFALD组(n=27)。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术后发生IFALD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t检验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合并IFALD组与未合并IFALD组的早产儿比例分别为[92.6%(25/27)与72.5%(37/51),χ^(2)=4.084,P=0.043];低出生体质量儿比例分别为[88.9%(24/27)与70.6%(36/51),χ^(2)=4.722,P=0.030];造瘘术后剩余小肠长度<40 cm的比例分别为[37.0%(10/27)与5.9%(3/51),χ^(2)=12.764,P=0.001];并发脓毒血症发生率分别为[37.0%(10/27)与11.8%(6/51),χ^(2)=7.456,P=0.039],合并IFALD组均高于未合并IFALD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合并IFALD组与未合并IFALD组患儿的术后开奶天数分别为[(10±5)与(9±4)d,t=-1.241,P=0.021];达到全肠道喂养所需平均天数分别为[(50±19)与(27±13)d,t=3.341,P<0.001],合并IFALD组均长于未合并IFALD组。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达到全肠道喂养所需天数与IFALD发生呈正相关(OR=1.075,P=0.001),并发脓毒血症与IFALD发生呈正相关(OR=5.427,P=0.027)。结论 NEC小肠造瘘术后患儿,待病情稳定后早日达到全肠道喂养,积极预防感染是改善IFALD结局的重要因素。
- 李广张艳平张英娜韩金宝余梦楠刘钢黄柳明张珊
- 关键词: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短肠综合征
- 肠造口患儿家庭复原力的调查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肠造口患儿家庭复原力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儿科医学部住院的132例肠造口患儿及其照顾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及疾病资料调查问卷、家庭复原力问卷(Family Resilience Questionnaire,FRQ)、肠造口患儿家庭主要照顾者照护能力测评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e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对其进行调查。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32例肠造口患儿FRQ总分为(75.34±15.47)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儿性别、手术次数、病程、营养状态、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的FRQ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肠造口患儿家庭主要照顾者照护能力测评量表总分为(126.38±29.09)分,应对倾向均分为(16.54±8.68)分。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肠造口患儿家庭复原力与主要照顾者照护能力测评量表、应对倾向得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61、0.438,P值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次数、病程、营养状态、主要照顾者照护能力和应对倾向是肠造口患儿家庭复原力的主要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肠造口患儿家庭复原力处于中等水平,建议医护人员针对家庭复原力影响因素积极引导家长提升家庭复原力水平,促进肠造口患儿疾病康复。
- 司龙妹黄柳明刘钢刘丽于滢夏俏
- 关键词:照顾者
- 高位空肠Ⅲb型肠闭锁远端肠管保留和系膜固定的可行性探讨
- 2023年
- 目的初步探讨肠系膜固定联合端侧吻合术治疗高位空肠Ⅲb型肠闭锁伴长段型苹果皮样肠管患儿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2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收治的7例高位空肠Ⅲb型肠闭锁伴长段型或全肠型苹果皮样肠管患儿临床资料,总结上述患儿的手术方式、治疗经过及出院后随访相关资料。结果7例患儿中,2例为全肠型苹果皮样闭锁,5例为全小肠苹果皮样闭锁;7例均采取将远端系膜缺损苹果皮样肠管固定于近端扩张的空肠,切除多余小肠后与近端扩张肠管行端侧吻合术,并经鼻放置空肠营养管。1例患儿于术后第3天死亡;存活6例,术后3~5 d采取经空肠营养管泵奶的方式喂养,奶量达全肠内营养后逐渐过渡至口服喂养。出院后对存活的6例患儿随访1~5年,无一例出现肠梗阻、营养不良、慢性腹泻等术后并发症,均达到同龄健康儿童的标准身高和体重。结论对于高位空肠Ⅲb型肠闭锁伴长段苹果皮样肠管患儿,围绕闭锁盲端的肠系膜固定是可以安全保留较多苹果皮样肠管的较优选择。
- 曹剑英刘钢韩金宝余梦楠李广段炼黄柳明
- 关键词:肠闭锁外科手术儿童
- 新生儿小肠造瘘术后肠衰竭相关性肝病的营养管理、关瘘手术时机和结局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探讨新生儿小肠造瘘术后肠衰竭相关性肝病营养管理和关瘘手术的相关问题,并评估结局。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附属八一儿童医院基础外科18例诊断为肠衰竭的高位肠造瘘合并肠衰竭相关性肝病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于小肠造瘘术后予以营养支持,并尝试逐步向肠内营养过渡。但均未成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静脉营养支持,并合并肠衰竭相关性肝病。按照欧洲儿科胃肠病学、肝病学和营养协会指南和本中心临床经验进行个体化营养管理,患儿肝功能损伤及胆汁淤积呈进行性加重趋势,无法进一步肠外营养,体重增加困难,被迫提前行关瘘术。结果关瘘术后,16例可过渡至完全肠内营养,脱离静脉营养,达到出院标准,随访至术后2~6个月,患儿胆红素、肝功能均恢复至正常,体重追赶理想。4例患儿出现并发症,1例因出现粘连性肠梗阻于保守治疗期间出现感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而死亡;1例出现吻合口狭窄,多次加奶后出现腹胀等不全性肠梗阻表现,于肠造瘘还纳术后2个月再次行手术治疗,切除狭窄吻合口,重新行肠吻合术,术后1个月患儿恢复良好,目前肝功能、胆红素已降至正常。出院患儿中,1例患儿因回盲部及结肠大部分切除出现腹泻症状,需间断住院改善脱水症状。结论新生儿肠造瘘术后肠衰竭相关性肝病患儿,采取合理的营养支持策略和恰当的关瘘时机,可以改善患儿预后。
- 邢国栋黄柳明刘钢张璟谢华伟申州
- 肠衰竭儿童营养支持的最佳证据总结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系统检索、评价和总结肠衰竭儿童营养支持的相关证据,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检索Up To Date、苏格兰学院间指南网、Cochrane Library、OVID、PubMed、Elsevier Science Direct、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协会官网、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官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关于肠衰竭儿童营养支持的所有证据。采用JBI证据预分级及推荐级别划分。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11月27日。结果纳入文献共16篇,其中指南10篇、专家共识1篇、系统评价2篇、证据总结2篇、推荐实践1篇。分别为营养筛查及营养评估、肠内营养支持及监测观察、肠外营养支持及输注方案、严重并发症预防策略、多学科团队管理5个方面共30个证据。结论该研究总结了肠衰竭儿童的营养支持最佳证据,通过合理营养支持策略为医护人员临床开展营养支持提供循证依据,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肠衰竭儿童存活率。
- 夏俏王自珍李磊司龙妹张佩英席延荣刘丽黄柳明刘钢施金芬
- 关键词:儿童肠衰竭营养支持肠内肠外营养
- 高位小肠造口婴幼儿营养不良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调查高位小肠造口婴幼儿营养不良现状及危险因素并探讨相应管理措施。方法选取高位小肠造口婴幼儿20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疾病相关资料调查表进行调查,并评估其营养状况。结果高位小肠造口婴幼儿营养不良发生率为47.2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造口部位、造口近端小肠长度、喂养方式、高排量腹泻是高位小肠造口婴幼儿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结论高位小肠造口婴幼儿是营养不良的高发人群,应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早干预,尽可能保留近端小肠长度,加强经口喂养、减少高排量腹泻、改善营养不良。
- 李磊夏俏雷娜刘钢于滢王自珍
- 关键词:婴幼儿营养不良
- 低渗肠内喂养减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上皮损伤及其机制研究
- 2024年
- 目的研究低渗肠内喂养减轻新生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肠道上皮损伤的作用,为新防治措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为新生12小时内SD大鼠编号,交替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标准配方奶喂养组和低渗配方奶喂养组,每组20只。通过人工灌胃、脂多糖胃注(4mg/kg/d)及低氧刺激复制NEC大鼠模型。标准及低渗配方奶渗透压分别为256mOsm/kg和128mOsm/kg。48小时后活杀取材回肠。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电镜等技术研究肠内喂养渗透压对大鼠肠道上皮的影响;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研究渗透压对肠道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标准组及低渗组大鼠体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组大鼠回肠可见肠管扩张、弹性差、肠壁淤血及积气,HE染色见末端回肠绒毛脱落、缩短,固有层及肌层间分离等NEC样改变。与标准组相比,低渗组大鼠一般状况较好,肠上皮绒毛较长,肠上皮损伤程度较低;电镜下显示上皮细胞微绒毛受损较轻、紧密连接增长程度更小。回肠紧密连接闭锁小带蛋白-1、闭合蛋白的表达为对照组>低渗组>标准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NEC病变可出现肠绒毛脱落、缩短、紧密连接长度增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降低。低渗肠内喂养能减轻肠上皮损伤,可能机制为减轻肠道紧密连接蛋白的破坏。
- 余梦楠刘钢黄柳明封志纯
- 关键词: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渗透压肠损伤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造瘘的最佳方案及关瘘时间探讨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探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e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造瘘的最佳方案及关瘘时间。方法回顾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八一儿童医院2011至2014年因NEC行肠造瘘术及二期关瘘术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关瘘时间分为早期组(术后90 d内关瘘)、中期组(术后90~180 d关瘘)及晚期组(术后180 d以上关瘘)。临床资料包括出生及两次手术时孕周及体重、并发症、术后喂养及体重、静脉营养(PN)及住院天数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6例患儿,其中早期组8例,中期组14例,晚期组14例。三组患儿的出生及造瘘时体重、孕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关瘘时三组间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造瘘术后总PN时间(P=0.000)、关瘘术后PN时间(P=0.005)、达足量肠内营养所需时间(P=0.035)、造瘘后总住院天数(P=0.019)、关瘘后住院天数(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上述指标两两间对比结果显示:早、中期之间以及早、晚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中、晚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尽管早期组、中期组和晚期组在术后营养支持、住院时间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治疗结局都较满意。NEC造瘘术后需密切监测患儿的生长发育。生长发育稳定的患儿90 d以上关瘘是安全可行的。需早期关瘘的患儿则要做好个体化营养支持。
- 王伟刘钢刘钢余梦楠覃胜灵张璟邢国栋
- 关键词:肠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