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平
- 作品数:145 被引量:585H指数:15
- 供职机构: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合乎事实之“真”与合乎逻辑之“明”——析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悖论被引量:11
- 2021年
-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里首先严格界定了“合乎事实”之“真”,但在认知理性精神异化悖论的影响下,接下来却以混淆概念的方式把“合乎逻辑”之“明”说成是一种更重要的“真”,结果在两者关系的问题上造成了一系列自相矛盾。其实,合乎事实之“真”才是认知行为的主导目的,合乎逻辑之“明”则是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有效工具。只有深入辨析二者之间的鲜明反差、交织缠绕和主次地位,我们才能克服认知理性精神的异化裂变,解答包括“科学何以成为科学”“逻辑学能否成为一门科学”等在内的众多理论难题。
- 刘清平
-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真知明晰
- 论墨家兼爱观的正当内涵及其现代意义被引量:20
- 2010年
- 墨家兼爱观在强调"不可坑人害人,应该爱人助人"的正当原则,主张"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平等观念,提倡"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的民主意识等方面,具有儒家仁爱观难以比拟的优势,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克服当代西方权利、平等观念的某些缺陷。因此,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展开中国现代文化理念的创造性研究时,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从作为"民间小宗教"的墨家那里汲取可贵的思想资源。
- 刘清平
- 关键词:墨家兼爱正当民主
- 论孔孟儒学贬抑法治的负面效应被引量:1
- 2009年
- 孔孟儒学不仅通过对道德和法律的不对称比较,强调"德优于法"、"德本法末",而且依据血亲情理精神主张"为私德弃公法"、"舍公法取私情",认为人们可以为了维系至高无上的亲情私德而违背社会群体的正义法律,从而导致了忽视法律尊严、否定法制价值、消解法治意义等负面效应。
- 刘清平
- 关键词:孔孟儒学私德法治
- 我们需要的是“工具理性批判”吗?被引量:6
- 2005年
- 目前的“工具理性批判”常常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科学技术,认为它导致了现代社会中的种种异化现象。其实,造成这些异化的根源并不是作为“工具理性”的科学技术本身,而是那些指导科学技术开发运用的“理性”或“非理性”的价值观念。因此,今天我们需要的也不是“工具理性批判”,而首先是“价值理性批判”或“价值非理性批判”。
- 刘清平
- “意志软弱”还是“意志坚强”?——“不能自制”新释被引量:1
- 2016年
- 西方主流哲学由于片面强调认知理性的主导地位,扭曲了"知情意"的严格界限,不但没法解释"不能自制"的现象,甚至还将它误解成了"意志软弱"。实际上,这类"明知某事更好却不愿去做"的现象,主要来自于人们在冲突中为了情感看重之善不惜放弃理知看重之善,以致凭借更坚强的情感性意志压倒了较软弱的理知性意志的心理机制,没有理由笼统地称之为"意志软弱"。
- 刘清平
- 儒家从“不能用”到“受重用”的命运转折——“忠孝不能两全”的悖论解析被引量:2
- 2018年
- 儒家历史上有一个反差鲜明的奇特现象:虽然孔孟在世的时候总是处于"不能用"的尴尬状态,汉代之后无数道德品格和学问知识远不如他们的儒者却能够长期享有"受重用"的独尊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儒家大师们在处理"忠孝不能两全"的二难困境时,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孔子和孟子强调孝高于忠,主张"舍忠而尽孝";荀子和董仲舒却强调忠高于孝,主张"舍孝而尽忠",从而实现了对于儒家命运来说十分关键的一次历史转折。
- 刘清平
- 关键词:儒家
- 从曹雪芹一体化玄学气质看《红楼梦》多重性文化内涵
- 一众所周知,由于种种原因,迄今为止人们掌握的有关曹雪芹本人生平经历的历史实证材料是相当贫乏的,主要限于敦氏兄弟以及张宜泉等人的一些诗文描述。不过,令人惊异的是,在涉及到思想倾向和个性特征时,这些少得可怜的材料却几乎是不约...
- 刘清平
- 文献传递
- 对象化的美与人自身的美——马克思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的比较和整合被引量:2
- 2001年
- 在《人为践履精神与劳动实践精神的美学比较——试析中国传统美学与马克思美学的理论异同》一文中,我曾经试图从中国传统哲学的人为践履精神与马克思哲学的劳动实践精神的比较入手。
- 刘清平
- 关键词:中国传统美学马克思美学中国传统哲学主客二分
- 描述、诉求和评判——以认知需要与非认知需要为视角被引量:5
- 2022年
- 只有凭借认知需要与非认知需要的分类,我们才能澄清描述、诉求和评判三种语句之间的微妙异同:描述是主体纯粹基于认知需要针对事实及其价值的本来面目做出的认知性指认,诉求是主体基于各种需要针对事实的价值意义表达的意志性欲求,评判是主体基于认知需要以及非认知需要针对事实的价值意义做出的认知性指认。进一步看,在悬置了非认知需要的前提下,包含非认知价值负载的应然性诉求和评判也能转型成非认知价值中立的实然性描述,并构成具有真假认知价值的科学研究对象。
- 刘清平
- 关键词:诉求实然应然
- 自由、强制和必然——“自由意志”之谜新解被引量:18
- 2017年
- 西方主流哲学之所以陷入了"自由意志"与"决定论"是否兼容的理论泥潭,主要是因为它一方面把价值性"自由"与事实性"必然"直接对立,另一方面又把事实性"必然"等同于价值性"强制"。但从语义分析和事实描述的元价值学视角可以发现,"自由"涉及到主体基于自己的意志遵循趋善避恶的人性逻辑展开的应然性价值诉求,"强制"是主体在诸善冲突中遵循取主舍次的人性逻辑达成现实自由的过程中面对的应然性价值因素,"必然"则首先是在认知层面上涉及到主体对于各种事实的实然性状态趋势的指认描述。只有澄清了这三个概念的微妙异同,我们才能破解西方主流哲学的二元对立架构,揭示自由意志的千古之谜。
- 刘清平
- 关键词:自由意志决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