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静脉
  • 5篇血管
  • 4篇血栓
  • 4篇深静脉
  • 4篇下肢深静脉
  • 4篇疗效
  • 3篇动脉
  • 3篇深静脉血栓
  • 3篇下肢
  • 3篇下肢深静脉血...
  • 3篇介入
  • 3篇静脉血
  • 3篇静脉血栓
  • 2篇血管成形
  • 2篇血管成形术
  • 2篇溶栓
  • 2篇尿激酶
  • 2篇综合征
  • 2篇介入治疗
  • 2篇激酶

机构

  • 5篇内蒙古医学院...
  • 5篇内蒙古医科大...
  • 1篇内蒙古医学院

作者

  • 11篇刘波
  • 7篇金志宏
  • 5篇谢晓亮
  • 3篇高占峰
  • 3篇高占峰
  • 3篇王旭光
  • 2篇周崇斌
  • 1篇李建明
  • 1篇吕文桃
  • 1篇额尔德木图

传媒

  • 4篇内蒙古医学院...
  • 3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华普外科手...
  • 1篇内蒙古医科大...

年份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尿激酶、重组链激酶和纤溶酶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疗效比较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比较纤溶酶、尿激酶、重组链激酶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123例,分为三组,其中尿激酶治疗组50例,重组链激酶治疗组30例,纤溶酶治疗组43例。我们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案,每日测量患肢周径,每3d抽血检验凝血四项,D-二聚体,血常规检查。疗程分别为尿激酶5~7d,重组链激酶组4~5d,纤溶酶组约7~10d。结果:尿激酶组与重组链激酶组治疗临床有效率相近,无显著差异(P>0.05),与纤溶酶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三种药物溶栓效果相同,但尿激酶、重组链激酶治疗深静脉血栓优于纤溶酶。
金志宏谢晓亮高占峰刘波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尿激酶重组链激酶纤溶酶临床疗效
低速微创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208例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低速Trivex微创旋切术治疗静脉曲张的效果。方法应用低速Trivex微创旋切术(微创组)治疗208例患者共328条患肢,与传统手术组(218例,320条患肢)对比研究。结果微创组平均每条肢体手术时间(30±4.5)min,切口平均约(2.5±0.5)mm,切口数量平均(4.2±0.5)个,出血量平均(56±5)ml。平均住院3.5d。传统组手术时间较微创组明显延长(P<0.05),切口大小和数量明显大于微创组(P<0.05),术中出血量显著大于微创组(P<0.05)。结论低速Trivex微创旋切术治疗静脉曲张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有效兼有保持下肢美观的特点,效果良好。
金志宏高占峰刘波谢晓亮
关键词:静脉曲张外科手术微创性血管外科手术
常规胆囊切除致医源性胆总管损伤8例临床分析
2004年
刘波段月琴
关键词:医源性胆总管
慢性主髂动脉闭塞症介入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2017年
目的:比较介入手术和传统外科手术治疗慢性主髂动脉闭塞症中期血管通畅率和保肢率。方法:选取慢性主髂动脉闭塞症的患者78例,分为2组,介入组39例行介入手术治疗,对照组39例行传统外科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危险因素、合并症、踝肱指数以及术后的中期血管通畅率、保肢率和生存率。结果:两组术后症状均得到改善,踝肱指数比术前均有增高,两组患者术后踝肱指数经比较无显著差异(0.90±0.21 vs 0.87±0.28,P>0.05);介入组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10.51±1.32 vs18.22±3.21,P<0.05),肾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15.38%vs 2.56%,15.38%vs 0,10.26%vs 0,P<0.05)。术后1、3年两组原发血管通畅率无差别(97.44%vs 94.87%,89.74%vs 92.3%,P>0.05),术后5年介入组原发血管通畅率比对照组低(64.1%vs 87.1%,P<0.05)。术后1、3、5年两组继发血管通畅率、保肢率、生存率经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介入手术治疗慢性主髂动脉闭塞症,术后生存率、保肢率、继发血管通畅率效果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无差别,但原发血管通畅率仍低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
刘波金志宏
关键词:介入手术动脉闭塞症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人的临床评价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研究分析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人的安全性临床及临床疗效,提供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提高手术成功几率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4-03~2016-04近2a来本院收治的57例(64条肢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人,先经内膜下血管成形术疏通闭塞段动脉,后实施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及支架植入。观察记录发生治疗前及治疗后临床病症的改善情况、并发症的几率、手术成功几率,不同分期病人临床有效率,对所有病人进行为期24mo的随访,记录第6mo、第12mo、第24mo时初始畅通率与二期畅通率及保肢率。结果:57例(64条肢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人经治疗后共59条肢体手术成功,其手术成功几率为92.19%;Ⅱ期与Ⅲ期病人手术成功几率相同,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期病人手术成功几率显著小于Ⅱ期与Ⅲ期的病人(P<0.05)。经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出现5条肢体失败的情况,失败率为7.81%。经24mo的随访,第6mo、第12mo、第24mo不同时期初始畅通率分别为93.46%、84.19%、75.58%;二期畅通率分别为96.83%、88.16%、79.09%;而保肢率为100.00%。并发症共出现5例,发生几率为7.81%,其中动脉穿孔有3条肢体(4.69%),立即使用球囊以拦截近端的血流,用绷带对肢体外进行加压包扎,若在30min后进行造影时造影剂未出现外溢情况结束;穿刺点出现血肿有2条肢体(3.13%),机体自行逐步吸收。结论:内膜下血管成形术联合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人能显著提高手术成功几率,提高其术后恢复能力,避免多次手术给病人及其家属造成过度经济负担及精神压力,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缩短治疗时间,减轻病痛带来的危害,减少病人经济负担,降低病人发生并发症几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应用于临床治疗。
刘波段月琴
关键词: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长球囊治疗糖尿病下肢病变的膝下动脉缺血
2011年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特别是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因糖尿病周围神经-血管性病变导致的下肢缺血性病变的病人也在逐年增加。
刘波段月琴
关键词:球囊血管成形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介入治疗体会
2015年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65例PTS患者(75条患肢)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其中46例患者行球囊扩张并支架植入术,16例患者行单纯球囊扩张术,3例患者经反复尝试导丝无法通过闭塞段,术后保守治疗。结果本组75条肢体,除4条肢体无法探通外,其余71条肢体经介入手术使狭窄及闭塞血管完全恢复正常流入道和流出道,成功率94.67%;4条无法探通肢体均为髂股静脉闭塞型,其中3条左髂总静脉段未能开通,但远端静脉血流经侧支血管回流至对侧髂静脉。51条肢体髂静脉经PTA后造影显示管腔狭窄仍〉50%,植入相应大小裸支架。35条肢体股腘段静脉经PTA后管腔直径均〉80%,未植入支架。随访患者60例,随访率92.30%,随访时间1~4年。其中40条患肢症状明显缓解(53.3%),31条患肢部分缓解(41.3%),4条患肢无明显缓解(5.3%)。结论 PTS的介入治疗效果可靠。
王旭光金志宏刘波谢晓亮周崇斌高占峰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介入治疗
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2012年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2005年3月至2010年10月20例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20例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后行血管造影检查,其中18例经介入治疗(PVA颗粒加弹簧圈进行栓塞)术后成功封堵或栓塞动静脉瘘,症状改善,无并发症和围手术期死亡;2例因术中无法配合、风险过大、血管过细微导管无法通过等原因未行治疗。平均随访12个月,随访期内2例症状复发,但症状较介入治疗前为轻。结论介入治疗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疗效明确、安全、微创,远期随访效果满意。
金志宏刘波高占峰
关键词:血管造影术
重组人尿激酶原与尿激酶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疗效对比研究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对比重组人尿激酶原与尿激酶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行溶栓治疗51病例临床资料,其中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治疗19例(重组人尿激酶原组),尿激酶溶栓治疗32例(尿激酶组)。所有患者先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后,经患肢腘静脉途径置入溶栓导管溶栓、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后比较两组的再通畅率、患肢与健肢周径差值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重组人尿激酶原组再通畅16例,再通畅率为84.2%;尿激酶组再通畅18例,再通畅率为56.25%。重组人尿激酶组再通畅率明显高于尿激酶组(P<0.05)。重组人尿激酶原组溶栓治疗前后大腿周径差值为4.3±1.9cm;小腿周径差值2.6±0.6 cm。尿激酶组溶栓治疗前后大腿周径差值2.5±1.4 cm;小腿周径差值2.2±0.4 cm。重组人尿激酶原组大腿、小腿周径差值均明显高于尿激酶组(P<0.05)。重组人尿激酶原组发生出血等不良反应2例,尿激酶组出现11例出血、1例心律失常不良反应;重组人尿激酶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5%)明显低于尿激酶组(37.5%),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中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疗效明显优于尿激酶。
额尔德木图吕文桃高占峰王旭光金志宏刘波谢晓亮
关键词:重组人尿激酶原尿激酶溶栓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腔内导管溶栓与周围静脉溶栓疗效对比研究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对比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腔内导管溶栓治疗与周围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住院行溶栓治疗的10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其中腔内导管溶栓治疗患者53例,经周围静脉溶栓治疗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调查、分组比较,比较腔内导管溶栓治疗与周围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患肢溶栓率、消肿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再发率、深静脉通畅率、髂静脉闭塞率、美国CEAP分级(临床-病因-解剖-病理生理)以及生活质量(SF-36问卷调查)。结果腔内导管溶栓治疗组患者患肢溶栓率(72.10±8.51%)、患肢大腿中段消肿率(70.12±6.31%)、患肢小腿中段消肿率(77.35±8.11%)明显高于周围溶栓治疗组患者(63.25±8.67%、62.35±6.24%和62.16±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5例患者1年随访,腔内导管溶栓治疗组患者患肢深静脉通畅率(65.46%)明显高于周围溶栓治疗组患者(48.28%);下肢深静脉血栓再发率(9.09%)、髂静脉闭塞率26.64%)和CEAP分级(1.62±0.35级)明显低于周围溶栓治疗组患者(35.27%,55.10%,2.31±0.45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两组患者生活质量(SF-36得分)均提高,且腔内导管溶栓治疗组提高幅度大于周围静脉溶栓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均优于经周围静脉溶栓,值得推广应用。
王旭光金志宏高占峰刘波谢晓亮周崇斌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