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儿童
  • 2篇婴儿
  • 2篇湿疹
  • 2篇荨麻
  • 2篇荨麻疹
  • 2篇过敏
  • 2篇过敏原检测
  • 1篇醒脾
  • 1篇醒脾养儿颗粒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瘤
  • 1篇眼睑
  • 1篇眼睑血管瘤
  • 1篇药疗
  • 1篇药疗法
  • 1篇异位性
  • 1篇异位性皮炎
  • 1篇婴儿血管瘤
  • 1篇婴幼
  • 1篇婴幼儿

机构

  • 7篇天津市妇女儿...
  • 2篇天津中医药大...

作者

  • 7篇刘悦
  • 4篇李静
  • 3篇赵利媛
  • 2篇王超
  • 1篇赵丽媛
  • 1篇陈亚秋

传媒

  • 2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中国城乡企业...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光明中医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2
  • 2篇2015
  • 2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化脓性肉芽肿的研究进展及误诊概况分析
2022年
化脓性肉芽肿是一种良性、后天性以结节状血管增生、轻度外伤即易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血管性肿瘤,并非真性肿瘤。临床上可通过询问病史、临床表现,以及皮肤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辅助手段进行进一步确诊。由于其临床表现为鲜红色或棕红色丘疹损害,易与一些血管性及肿瘤性的皮肤病混淆,在临床医生对该病的鉴别诊断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容易造成误诊。自1992—2021年发表在中文学术期刊的化脓性肉芽肿误诊文献18篇,累计误诊病例34例,误诊病种10余种,其中较多误诊为真性血管瘤、基底细胞癌、无色素性黑色素瘤、小汗腺汗孔瘤、坏疽病、寻常疣、透明细胞棘皮瘤等。为减少今后临床医生对化脓性肉芽肿的误诊,应进一步加强对其临床表现的认识及必要辅助检查的运用,避免误诊误治给患者带来的病痛。
刘悦
关键词:化脓性肉芽肿误诊
综合护理干预对儿童痤疮治疗的影响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儿童青春早期痤疮治疗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对患儿的影响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于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皮肤科就诊的8~12岁痤疮患儿共120例进行研究,将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夫西地酸乳膏外涂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以及痤疮综合分级系统(GAGS)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9,P<0.05)。干预前,两组患儿GAG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GAGS评分较干预前均降低,且研究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青春早期痤疮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引发了患儿及其家长的焦虑情绪。饮食不节、睡眠不足、运动过少、焦虑情绪等可能成为导致儿童痤疮发病率提高的主要影响因素。规范、合理、全面的综合干预对提高儿童青春早期痤疮的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及预防青春期痤疮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刘悦
关键词:痤疮儿童护理干预
儿童眼睑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2014年
目的:观察儿童眼睑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7例儿童眼睑血管瘤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其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7例儿童眼睑血管瘤包括2例婴儿血管瘤和5例丛状血管瘤。1例眼睑婴儿血管瘤伴有眶内婴儿血管瘤,呈增殖期;1例婴儿血管瘤呈消退期,9年后仍然残留病变。5例眼睑丛状血管瘤表现为真皮内增生的毛细血管型结节,周边有裂隙样管腔,结节可呈"炮弹头样"向管腔突出。婴儿血管瘤CD34(+),SMA(+),GLUT1(+);丛状血管瘤CD34(+),SMA(+),GLUT1(-)。结论:本文儿童眼睑血管瘤包括婴儿血管瘤和丛状血管瘤,两者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GLUT1可作为两者鉴别诊断指标。
赵利媛陈亚秋兰凤荣李静刘悦
关键词:血管瘤婴儿血管瘤丛状血管瘤
天津地区230例儿童慢性荨麻疹过敏原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天津地区儿童慢性荨麻疹患者的过敏原分布情况,以便为以后的针对性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1月-2013年10月在该科就诊的慢性荨麻疹患儿23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共振技术对其进行过敏原检测。结果 230例患者中,过敏原检测结果阳性226例(98.26%),食入性过敏原阳性率为93.04%,其中鸡蛋(54.78%)、牛奶(52.17%)、海鲜(44.78%)为主要食入性过敏原;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为54.78%,主要为动物皮毛(31.30%)、屋尘(28.70%)及粉尘螨(21.30%),食入性与吸入性均阳性者114例(49.57%);不同年龄组患儿食入性和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增长,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逐渐升高,食入性过敏原阳性率较婴儿期减少,但各组仍以食入性过敏原为主;不同季节荨麻疹食入性和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地区不同年龄慢性荨麻疹患儿过敏原分布不同,过敏原检测对荨麻疹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李静王超兰凤荣赵利媛刘悦
关键词:儿童慢性荨麻疹
醒脾养儿颗粒治疗食物不耐受诱发婴幼儿湿疹临床观察
2022年
目的观察醒脾养儿颗粒联合外用制剂对食物不耐受诱发的婴幼儿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6~36个月湿疹伴发食物不耐受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2组患儿均采用夫西地酸乳膏和糠酸莫米松乳膏外涂及饮食回避治疗,研究组患儿给予醒脾养儿颗粒口服。分别于治疗后2周、4周、4个月比较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症状体征评分及食物不耐受的变化情况。结果通过对研究组患儿采用口服醒脾养儿颗粒配合外用制剂及饮食规避的综合调治方案,研究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儿湿疹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个月后研究组患儿食物slgG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脾养儿颗粒对食物不耐受诱发的婴幼儿湿疹具有改善脾胃功能,增强食物耐受能力,对提高婴幼儿湿疹的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及防治婴幼儿食物不耐受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治疗预防意义。
刘悦
关键词:醒脾养儿颗粒中医儿科学湿疹食物不耐受中成药疗法
喂养方式对婴儿食物过敏原的差异性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 探讨喂养方式与婴儿食物过敏原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3年1月—12月在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皮肤科接受过敏原检测的婴儿370例,年龄在出生后4~12个月。通过问诊获取每一位受检婴儿的喂养方式、家族性过敏史、服药史以及过敏症状,同时采用MORA生物共振方法检测其过敏原。根据每一位患儿的喂养情况将其分为母乳喂养组、人工喂养组和混合喂养组,并对各组患儿对不同食物过敏反应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在蛋白类常见食物过敏原中,母乳喂养组患儿对牛奶、蛋类、肉类的过敏反应发生率(25.8%,38.3%,16.4%)与人工喂养组(27.3%,40.9%,14.5%)和混合喂养组(26.5%,39.4%,13.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人工喂养组患儿对海鲜类、豆类和坚果类的过敏反应发生率(38.2%,45.5%,36.4%)显著高于母乳喂养组(28.1%,31.2%,22.7%)和混合喂养组(23.5%,32.6%,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非蛋白类常见食物过敏原中,母乳喂养组患儿对酵母、小麦、草莓的过敏反应发生率(22.7%,18.8%,19.5%)显著高于人工喂养组(11.8%,10.9%,9.1%)和混合喂养组(12.9%,8.3%,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母乳喂养不能降低婴儿对牛奶蛋白过敏的风险,人工喂养可能会增加婴儿对海鲜类、豆类和坚果类过敏的风险,母乳喂养可能导致婴儿对小麦、酵母、草莓具有较高的过敏风险。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刘悦兰凤荣李静赵丽媛
关键词:婴儿母乳喂养食物过敏原
5种过敏性皮肤病患儿过敏原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22
2014年
目的:研究儿童常见过敏原种类和分布,及其在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过敏性皮肤病、不同季节的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过敏原的差异。方法 :采用生物共振技术对3 426例儿童过敏性皮肤病患儿进行过敏原检测。结果:3 426例患者中,过敏原检测结果阳性3 220例(93.99%),其中食入和吸入阳性率分别为81.93%和39.75%,混合阳性率35.90%;5种过敏性疾病的食入组阳性率分别为78.12%、89.57%、91.49%、91.24%和69.99%,吸入组阳性率分别为31.79%、39.05%、58.51%、39.69%、36.29%和39.8%。过敏原检测阳性率最高者为异位性皮炎,其次为荨麻疹、过敏性紫癜、湿疹及皮炎。鸡蛋、牛奶是常见的食物性过敏原,屋尘和花粉是常见的吸入性过敏原;随年龄增长,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逐升高,食物性过敏原较婴儿期减少;异位性皮炎、荨麻疹、过敏性紫癜与过敏的关系较湿疹皮炎更为密切,尤其是异位性皮炎;夏秋两季是儿童过敏性皮肤病的高发季节。结论 :不同年龄、不同过敏性皮肤病、不同季节的过敏性皮肤病患儿过敏原分布不同。过敏原检测可为过敏性皮肤病患儿提供防治依据。
李静兰凤荣赵利媛刘悦王超
关键词:异位性皮炎荨麻疹过敏性紫癜湿疹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