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保刚
- 作品数:23 被引量:73H指数:5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论晚清士大夫公法观念的演变被引量:10
- 1999年
- 公法,即国际法。西方国际法介绍到中国是19世纪中叶以后的事情。晚清士大夫对公法经历了一个由固拒到逐渐了解利用,再到基本接受的过程。这种观念上的演变过程,固然是一种进步,但在这进步的背后却是更深层的悲哀和无奈。
- 刘保刚
- 关键词:公法晚清士大夫
- 徐复观对中华民族自强精神根源的历史考察被引量:1
- 2022年
-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之一。徐复观不赞同以《周易》作为自强精神的根源。他认为自强精神的真正根源是儒家的人性善理论。儒家对自强的理解是发愤向上,人性善肯定每个人都有向上之机。人性善不仅肯定道德上人人皆可为尧舜,而且肯定每个人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进自己的社会地位。因为人性善平等地肯定每一个人,成为中国人的坚强信仰,自强精神就内化为民族精神。人性善是中国人文精神发展的结果。人文精神、人性善、自强,三者密不可分。
- 刘保刚
- 关键词:徐复观自强精神《周易》中国人文精神人性善
- 中国近代公民教育中的人文主义
- 2008年
- 人文主义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近代人文主义,是对当时流行的生存竞争、唯科学主义、功利人生观的一种反动,是对美好道德情感、美好和谐人生的呼唤。虽然这种渴望近似乌托邦,但人类不能没有这种希望。因为人生不只有现实的"是",还有价值的"应该"。
- 刘保刚
- 关键词:公民教育人文主义
- 孙中山政党思想评析被引量:5
- 2003年
- 政党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孙中山一贯重视政党的功能。孙中山认为政党应具有制定目标、表达利益、社会动员、政治社会化和整合社会的功能。孙中山对政党功能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孙中山的建党思想也随着其对政党功能的认识而演变。孙中山的政党思想具有突出的与时俱进性。但是,由于孙中山的政党思想一直处于过渡期中,也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比如如何处理国民党与其他党的关系,如何处理党政关系,孙中山心目中的政党政治的含义是什么等。因而我们对孙中山的政党思想也应以开放的而非封闭的眼光看待。
- 刘保刚
- 关键词:孙中山政党思想
- 离异与回归:欧战后梁启超对中国宪政道路的反思与探索被引量:1
- 2004年
- 在中国建立立宪政体,是梁启超一生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但是,什么是理想的宪政国家,建立理想的宪政国家的途径是什么,梁启超在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思索。欧战是梁启超宪政思想转变的分水岭。欧战前,梁启超高倡国家主义,主张主权归属国家,励行积极干涉,实行开明专制。欧战后,梁启超的宪政思想有了重大转变,由国家主义的宪政思想转向自由民主的宪政思想。其表现为:反对国家至上,主张个性发挥,提倡市民政治。发生这一重大转变的原因:一是德国的战败;二是他对开明专制理想的幻灭;三是他把宪政的实现,由寄托于精英转向造就民主社会。
- 刘保刚
- 关键词:宪政
- 胡适幼稚民主观评析
- 2005年
- 20世纪30年代,胡适提出其著名观点———幼稚民主现。其内涵是:民主制度是一种幼稚的政治制度;民主可随时随地开始;民主运行无需高深的知识程度。胡适提出幼稚民主观,是为了维护民主的终极价值,是为了解决中国民主进程的理论困境,也是胡适个人民主理论的逻辑产物。从理论角度而言,胡适的幼稚民主观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任何民主都需要一个试错的过程。民主运行和民众的智力程度也没有必然的联系。胡适的幼稚民主观也存在严重的缺陷,因为他过于重视制度的效能,忽视了民主运行所需要的社会文化基础。
- 刘保刚
- 钱穆对中国天下观的诠释与解析被引量:4
- 2022年
- 天下观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国天下观如何形成?内在理念是什么?对中国自身有何影响?作为中国文化的辩白者,钱穆先生对此有系统的阐述。钱穆认为中国天下观不是地理、政治、文化等意义上的中国中心观。中国天下观是一种心胸,一种道义,它以人文关怀为本。它追求的是人与人相处的大通之道,而不是消灭差异的大同标准。中国人所说的大同是大处同,而非处处同。由人总是人,人性善这个大同,求人与人能够心灵、情感相通。中国天下观是由中国的地理环境,以及中国历史发展过程所造成。中国天下观对中国疆域、民族、文化的形成都有深远影响。
- 刘保刚
- 关键词:钱穆天下观人性善
- 清末公民教育思想探析被引量:3
- 2005年
- 公民教育就是为理想国家塑造理想公民的教育。清末公民教育的兴起,是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觉醒的结果。正是由于严重的民族危机,培养适合生存竞争的公民也就成为清末公民教育的特色。爱国、尚武、尊智、贵我,成为清末各政治流派对公民的普遍要求。这一特色适合了时代需要,当时的中国需要这些精神以振奋民心。但是,它也存在着偏颇:过于崇尚铁血强权;缺乏人文精神教育。
- 刘保刚
- 关键词:清末公民教育公民意识
- 试论近代中国的非孝与拥孝被引量:3
- 2009年
- 孝道曾被视作天经地义。然而到了近代,特别是甲午战后,孝道开始受到人们的非议。非孝者并非反对子女对父母的敬爱,而是认为传统孝道主恩,使子女丧失独立人格;孝道造成了中国家族本位,不利于培养公民的国家意识;孝道中的亲亲原则,不利于建立法治国家;孝道中的移忠作孝,成为帝王专制主义的基础。他们主张父母子女的关系应该建立在爱与平等的基础上,父慈子孝应该是对应的。而拥孝者则认为孝道是道德的本源与起点,孝道的根本精神在于珍重生命,激发人们爱与感恩的情感。父慈子孝是道德义务,而非对应的权利。正因如此,就不应该因为传统孝道中的一些偏颇,或被帝王利用,就根本否定孝道。
- 刘保刚
- 近代以来中外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谈判被引量:7
- 2002年
- 国人保护知识产权的观念 ,萌生于甲午战争前后。在知识产权中 ,专利权最早为国人所认识。但国人真正地比较广泛地关注知识产权 ,并对其有比较清晰、深刻的理解 ,却是在清末新政时期。此时 ,中外首次就保护知识产权进行了谈判。在保护知识产权谈判中 ,保护商标的谈判最为顺利。保护专利权、版权的谈判 ,比较艰难。经过谈判 ,中国与各方还是达成了一个互赢的结果。然而对保护知识产权 ,特别是保护版权 ,国人认识还是比较模糊。这也说明 ,保护知识产权 ,在中国还任重道远。
- 刘保刚
- 关键词:知识产权清末新政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