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
- 作品数:15 被引量:72H指数:6
- 供职机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脊柱泡型包虫病的影像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分析脊柱泡型包虫病的CT和MRI特征及诊断价值,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诊断或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脊柱泡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13例行CT扫描,8例行MRI检查。结果13例脊柱泡型包虫病中,1例单椎体和12例相邻多椎体破坏,共34个椎体受累。CT扫描26个(76.5%)椎体表现为簇状或弥漫的蜂窝状、囊样和斑片样溶骨性骨质破坏。18个(52.9%)椎体破坏区周围骨质硬化,19个(55.9%)可见结节、砂砾样钙化或死骨形成。21个(61.8%)椎体附件受累,20个(58.8%)骨性终板局限性骨质破坏,13个(38.2%)椎间盘破坏,12个(35.2%)椎间隙变窄、消失。8例MRI扫描病例中,抑脂T2WI椎体及附件小囊泡检出率为62.5%(5/8)。综合CT和MRI扫描发现,在13例伴椎旁软组织泡型包虫病中,87.5%(7/8)显示高信号小囊泡。结论脊椎泡型包虫病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和MRI影像表现互为补充,综合分析更有利于准确诊断。
- 蒲鹏刘丽王国俊
- 关键词:脊柱泡型包虫病磁共振成像
- 肝泡状棘球蚴病脑转移的CT表现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肝泡状棘球蚴病脑转移的CT表现特征及其分型。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9例肝泡状棘球蚴病脑转移的CT表现。结果9例病例中,8例多发,1例单发;8例位于幕上,1例幕上、幕下均受累;主要位于脑皮层区及皮层下区,呈圆形或类圆形,周围脑白质不同程度水肿。其中7例平扫呈等或稍高密度均质肿块结节,增强呈环状不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肿块结节内及周围多发小囊泡影;增强扫描肿块结节呈环状不均匀强化,囊泡壁有强化,显示更为清楚。根据CT表现的不同特点,本组病例分为肿块结节型和肿块结节囊泡型。结论肝泡状棘球蚴病脑转移的CT特征表现对该病的正确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刘丽蒲鹏
- 关键词:泡状棘球蚴病转移瘤体层摄影术
- 肺泡状棘球蚴病的CT表现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探讨肺泡状棘球蚴病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16例肺泡状棘球蚴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结果16例均属血行转移,其中2例合并肺底直接侵犯。弥漫分布4例,多发肿块结节10例,单发肿块2例。9例病灶有小囊泡征,13例病灶出现钙化灶,6例肿块病灶内不规则偏心形空洞,其中1例见液气平;6例病灶邻近胸膜局限性增厚,2例胸腔少量积液。16例患者均有肝脏泡状棘球蚴病。结论肺泡状棘球蚴病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流行病史和肝脏CT表现综合分析有利于提高其诊断。
- 刘丽蒲鹏
- 关键词:泡状棘球蚴病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
- 脑泡型包虫病的CT和MRI表现与病理关系被引量:11
- 2012年
- 目的分析脑泡型包虫病的CT和MRI的影像表现,结合病理标本探讨其影像分型。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2例脑泡型包虫病的CT和MRI表现,观察病变部位、形态、大小、实性和囊泡构成以及囊泡位置、形态和大小。结果 12例病变共检出49个病灶,直径0.5~4.4 cm,平均1.7 cm。2例单发,10例多发。额叶12个、顶叶16个、颞叶9个、枕叶4个、基底节区5个、小脑半球2个、脑干1个。病变呈实性、囊实性和囊性改变,囊泡散在分布病灶内或周边分布为主,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20 mm。脑泡型包虫病影像表现分为6型:实性肿块型、小囊泡-实性肿块型、大囊泡-肿块型、多囊泡型、单囊泡型和结节型。结论脑泡型包虫病CT和MRI具有一定特征性,MRI能够更好地反映病理影像特征。
- 蒲鹏刘丽王国俊陈增雄丁世荣苟代文
- 关键词:泡型包虫病病理磁共振成像
- 多层螺旋CT对肝脏泡状棘球蚴病累及脉管系统的诊断价值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对肝脏泡状棘球蚴病患者脉管系统损害情况进行评价。方法所有病例均行多层螺旋CT扫描,分析原始图像及重建图像,评价脉管系统受累情况,并将肝血管受累情况与手术所见行对照分析。结果 MSCT图像显示117例患者中59例病变累及肝动脉、肝静脉或门静脉,与手术所见对比研究,多层螺旋CT对肝血管评价的敏感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6%、93%和93%。另外31例患者存在肝内胆道系统不同程度扩张。结论 MSCT可用于分析肝脏泡状棘球蚴病患者脉管系统受累情况,为正确诊断及合理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 刘丽丁世荣蒲鹏王国俊苟代文王统文何旭兵
- CT多平面重组技术对结直肠癌的评价作用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CT多平面重组技术对结直肠癌的评价作用。方法选取50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上下腹CT检查,观察CT多平面重组技术对结直肠癌的显示情况,分析术前CT多平面重组技术对结直肠癌T、N、M分期的评价价值。结果 CT多平面重组技术显示直肠癌比例最高,为30.0%(15/50),横结肠癌比例最低,为6.0%(3/50)。肿瘤径线中,以升结肠癌最大,直肠癌最小。所有结直肠癌最大径平均值为(2.25±0.58)cm,与手术测量值的(2.27±0.62)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Pearson相关分析,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913,P<0.01)。CT多平面重组技术对结直肠癌T分期、N分期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8.0%(44/50)和92.0%(46/50),Kappa一致性检验显示,CT多平面重组技术对结直肠癌T分期、N分期的诊断与术后病理分期具有较高的一致性(P<0.05)。结论 CT多平面重组技术能够对结直肠癌进行准确的定位和定性,在术前分期的评估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 苟代文刘丽丁世荣
- 关键词:结直肠癌螺旋CT多平面重组
- 支气管内膜结核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鉴别诊断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总结43例支气管内膜结核(EBTB)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3例经纤维支气管镜及手术病理确诊的EBTB患者的临床表现、CT资料及随访结果,总结其CT特点。结果:EBTB的CT特点为:(1)病变累及范围广,可多支支气管同时受侵犯,以上叶支气管多见;(2)支气管壁多呈不规则增厚,管腔有不同程度的狭窄,支气管走形僵直,少数管腔闭塞致肺不张发生;(3)多数支气管壁可见线条状钙化;(4)胸内多见结核并发灶;(5)肺门、纵隔及腋下淋巴结肿大及钙化。结论:多层螺旋CT能更清楚地观察支气管管壁、管腔受侵犯情况及肺内并发灶,为EBTB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提高其诊断符合率。
- 刘丽丁世荣蒲鹏王国俊苟代文王统文何旭兵
- 关键词:支气管内膜结核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CT与超声在肝脏囊型包虫病与非寄生虫性囊肿鉴别中的比较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肝脏囊型包虫病与非寄生虫性囊肿鉴别中超声与CT不同价值比较。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行超声及CT检查的肝脏单纯囊肿24例、包虫病患者21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种疾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并进行比较。结果:CT检查病灶35个、超声检测病灶33个,两种疾病病灶形态、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超声检查显示包虫囊肿底部见随体位运动棘球呦砂样改变,2例囊肿壁不规则增厚及1例病灶周围胆管扩张;CT检查显示包虫囊肿壁钙化4例及病灶周围胆管扩张2例。结论:在肝脏囊型包虫病与非寄生虫性囊肿的鉴别上,超声联合CT检查可提高诊断率。
- 刘丽
- 关键词:超声CT检查
- 泡状棘球蚴病肝外转移的CT影像特点被引量:12
- 2009年
- 目的探讨肝外泡状棘球蚴病(AE)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肝外AE的CT表现。结果肺AE 24例,CT表现为以肺野外带和肺底分布为主的单发或多发肿块结节,内见钙化灶、小空泡征或空洞;脑AE 17例,平扫呈均质实性肿块或实性肿块伴多发囊泡,增强扫描呈靶样环状强化,6例病灶周围显示小囊泡征;骨AE 4例,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内见结节样或小圈状钙化灶,病变突破骨皮质后形成软组织肿块;肾上腺AE 14例,CT表现为混杂密度肿块内多发的结节样钙化灶或小囊泡征;肾AE 2例;累及腹膜后和背部软组织AE 4例。结论CT检查能够明确AE肝外转移部位和侵犯范围,其表现有一定特征,结合流行病史有助于诊断。
- 蒲鹏刘丽邓治强冬梅张泽奎
- 关键词:泡状棘球蚴病肝外转移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泡状棘球蚴淋巴结转移的影像表现及病理分析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肝泡状棘球蚴病淋巴结转移的CT和MRI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肝泡状棘球蚴病淋巴结肿大的影像学、病理学和临床资料,观察记录淋巴结部位、数量、密度、信号特点并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 14例肝泡状棘球蚴病出现31枚淋巴结肿大,5枚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26枚淋巴结转移,其中2枚肉芽肿性淋巴结炎和24枚淋巴结呈完全凝固性坏死。5枚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增强后轻中度均匀强化;CT平扫呈等密度,T_1WI和T_2WI呈等信号。26枚淋巴结转移中,增强后24枚淋巴结不强化,2枚不均匀强化;CT平扫13枚呈稍低密度,10枚呈等密度,3枚呈高密度;MRI扫描18枚淋巴结T_1WI呈稍低、T_2WI稍高信号,8枚T_1WI等、T_2WI低信号。T_2WI在7枚转移淋巴结内显示高信号小囊泡。10枚合并液化坏死。9枚可见砂粒、结节样钙化。结论泡状棘球蚴病淋巴结转移以淋巴结完全性凝固性坏死最多见,CT密度和MRI信号异常可提示转移,增强后不强化是淋巴结转移的可靠征象。
- 蒲鹏刘丽陈增雄代净
- 关键词:肝泡状棘球蚴病淋巴结转移计算机体层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