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
|
欢迎来到维普•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登录
|
进入后台
[
APP下载]
[
APP下载]
扫一扫,既下载
全民阅读
职业技能
专家智库
参考咨询
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世平
作品数:
9
被引量:115
H指数:6
供职机构:
江苏农学院农学系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更多>>
合作作者
沈新平
江苏省启东市农业局
陈后庆
江苏省启东市农业局
庄恒扬
江苏省启东市农业局
陆建飞
江苏省启东市农业局
宋家祥
江苏省启东市农业局
作品列表
供职机构
相关作者
所获基金
研究领域
题名
作者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作者
题名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在结果中检索
文献类型
9篇
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9篇
农业科学
主题
7篇
土壤
4篇
水稻
3篇
土壤紧实
3篇
土壤紧实度
3篇
小麦
3篇
紧实
3篇
紧实度
3篇
耕作
2篇
栽培
2篇
棉花
1篇
氮素
1篇
氮素吸收
1篇
容重
1篇
少耕
1篇
少免耕
1篇
生长发育
1篇
生育
1篇
水稻生育
1篇
套作
1篇
土壤肥力
机构
8篇
江苏农学院
1篇
南京农业大学
作者
9篇
刘世平
7篇
沈新平
7篇
陈后庆
6篇
庄恒扬
5篇
陆建飞
3篇
宋家祥
2篇
殷士学
1篇
单玉华
1篇
韩月澎
1篇
张德明
1篇
马刚
传媒
8篇
江苏农学院学...
1篇
上海农业学报
年份
1篇
1998
3篇
1997
2篇
1996
1篇
1995
1篇
1994
1篇
1989
共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全选
清除
导出
排序方式: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排序
耕法与栽插深度对水稻生育的协同效应研究──对在无密度竞争下水稻个体生育的效应
被引量:7
1997年
从水稻个体的角度,研究耕法、栽插深度对其发育的效应。结果表明,免耕水稻的早发现象,是浅栽与免耕的协同效应,其效应值达40%,深栽具有抑制免耕水稻的早发作用,抑制效应为26.7%,深栽抑制了水稻基部叶分蘖的发生和耕翻水稻的分蘖性,但深栽导致免耕水稻分蘖的稳定发展,并分配合理,成穗率提高,上层根增加。浅栽激发了耕翻田水稻的分蘖性,并使最高分蘖叶位降至第9叶,其总发生量比其它处理高7~9个,但浅栽降低了成穗率,后期的发根力明显不如深栽。深栽水稻个体产量显著高于浅栽,主要原因是深栽提高了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其中免耕分别高25.0粒和1.1g,耕翻分别高16.4粒和1.7g,产量以免耕深栽为最高。耕法对水稻个体产量的效应不显著。
沈新平
庄恒扬
陈后庆
陆建飞
刘世平
关键词:
土壤耕作
栽培
水稻
土壤紧实度对棉花吸肥的影响
被引量:7
1997年
试验在江苏农学院农场进行。供试品种为岱15,设砂、粘土不同容重盆栽。结果指出,不同土壤容重均随着棉花生育进程的推进而朝着容重1.3g/cm3附近自调,不同土壤和棉株氮、磷、钾养分含量变化与土壤自调方向一致。容重1.1g/cm3处理土壤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棉株全氮、磷和钾含量,以及主要生育阶段棉株累积吸肥量都顺着容重变大的自调方向渐降,开花前与开花后棉株吸肥比例较大,为3.5∶6.5,长势前旺后衰;而容重1.4g/cm3和1.5g/cm3处理养分供、吸量均沿着容重变小的自调方向渐升,前后期吸肥比例较小,为2∶8,弱苗迟发,花后长势虽有所转强,但仍处于弱势地位;容重1.2g/cm3和1.3g/cm3处理供、吸肥量一直稳中有升,且后期更显优势。前后期吸肥比为3∶7,形成了棉花前期早发,中期稳长和后期多结铃的理想长势。因此,土壤紧实度适宜,有利于棉花吸肥与土壤供肥进程同步。
宋家祥
刘世平
沈新平
陈后庆
庄恒扬
殷士学
陆建飞
关键词:
棉花
土壤
苏北轮作轮耕轮培优化模式研究
被引量:22
1996年
根据苏北地区作物结构的系统分析,将该地区分为5种轮作类型区。通过不同耕法的产量效应与时间分异、土壤肥力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论证了轮耕制的机理,提出了苏北农区轮耕制的一般原则与测土耕作的原理与方法。在单项技术效应与分区定位综合研究基础上。
刘世平
庄恒扬
沈新平
陈后庆
宋家祥
陆建飞
黄丽芬
关键词:
耕作制度
水稻对土壤容重的生态性适应
被引量:12
1996年
通过研究土壤容重与水稻生长的生态适应,首先提出了土壤物理结构性肥力的概念及其对水稻产量效应的影响,其水稻产量效应在25%左右。试验表明,土壤容重具有自调性,自调点在1.25~1.35g/cm3。容重过高(≥1.5g/cm3)或过低(≤1.1g/cm3)的上体可称之为不稳定土体结构,其前期土壤供氮弱或供氮动态与水稻需氮高峰不吻合,导致前期水稻生长过旺或过弱,后期根系活性差,物质积累与转化少,产量不高。而把容重适中(1.2~1.4g/cm3)的土体称之为稳定土体结构,其前期土壤供氮好,供氮高峰与水稻需氮高峰吻合,根系发生量多,分布深,后期根活力强,功能叶叶面积大,物质积累与转化率高,穗粒结构协调,产量明显提高。
沈新平
陈后庆
刘世平
庄恒扬
张德明
王汝利
韩月澎
关键词:
土壤
容重
水稻
土体结构
长期少免耕土壤供肥特征与水稻吸肥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38
1995年
在连续少免耕11年的定位试验田里,研究了少免耕土壤的供肥特性和水稻吸肥规律。结果表明:(1)少免耕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等在上层富集和积累,耕翻有利于氮素的矿化,提高前拥有效氮的供应,后期则较低;(2)连续少免耕植株含氮率前期较高,后期较低,易出现早衰现象,并不是土壤真正缺氮,而与7~14cm土层容重和穿透阻力增加,障碍层上移,可能影响水稻根系生长和吸收能力等有关;(3)连续多年少免耕植株累积吸氮量明显低于常耕,施肥区少免耕平均比常耕低18.2%,不施肥区低40%,不利于水稻植株生长。
刘世平
沈新平
黄细喜
关键词:
水稻
少耕
土壤肥力
轮耕对土壤供氮和小麦吸氮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4
1998年
在大田已连续少耕3季的基础上,分区设定“2年4熟”一个轮耕周期的土壤耕法组合定位试验,对试验第4季的小麦进行了较系统的测定。结果表明:①轮耕后耕层土壤容重和穿透阻力居于连少和连耕之间,保持在小麦生长的适宜范围内,利于土壤供肥能力的提高和小麦根系的生长发育。②肥料和耕法对小麦含氮率和累积吸氮量均有影响,成熟期各耕法不施肥区茎秆和籽粒含氮率分别占施肥区的2/3和3/4左右,而累积吸氮量仅为施肥区的1/3;不同耕法中,无论施肥或不施肥均以轮耕为最高,施肥区籽粒含氮率和累积吸氮量分别比连少高10.8%和34.6%。③小麦产量以轮耕为最高,比连耕、连少增产2.7%~34.2%;不同耕法不施肥区产量占施肥区产量比例不同,连少、连耕、轮耕分别约为40%、45%和50%。可以认为在地力较差或施肥水平较低的地方更应避免长期连续少耕。
刘世平
庄恒扬
单玉华
陈后庆
陆建飞
关键词:
耕作
小麦
氮素吸收
麦套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研究
被引量:5
1994年
麦套稻因前期与小麦共生旱长,齐苗期长2~14d,出苗率低36.2%~91.3%,苗质弱,单位长度占有的干物重只及对照的1/3,营养生长滞后,但叶龄进程随生育期推进而明显加快,叶差由苗期的2.2个至拔节期为1.1个,抽穗期仅差2~3d,即总生育天数与总叶片数相当;在器官建成上表现为个体生长不足而群体优势明显,亩成穗数多10.1%~13.1%。而每穗实粒数下降14.1%~22.1%,千粒重差异不大,最终产量差异不一致。试验以生育期适中的穗粒并重型品种、共生期30d左右为宜。
陈后庆
沈新平
刘世平
关键词:
水稻
套作
栽培
小麦
土壤紧实度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997年
于1992~1995年在江苏农学院农场对供试棉花品种岱15,设砂、粘土不同容重盆栽。连续4年结果表明,土壤容重1.2g/cm3和1.3g/cm3处理经济产量和生物学产量均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且经济系数也排居首位,极显著超过容重1.5g/cm3处理。因此,容重1.2~1.3g/cm3是棉花形成高生物学产量、较高经济系数。
宋家祥
刘世平
马刚
沈新平
陈后庆
庄恒扬
陆建飞
殷士学
关键词:
棉花
土壤紧实度
不同耕法对土壤紧实度和小麦根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1
1989年
不同耕法对土壤紧实度和小麦根系生长影响的研究表明,疏松土壤环境有利于促进根系生长。常规耕法,不论根数或根量均多于少(免)耕,但根系多局限于耕层,而少(免)耕法小麦根系虽少,但下层根多,根系分布范围较广。土壤容重与根量呈显著的直线负相关,与产量呈显著的二次曲线相关。最高产量出现在容重1.3g/cm^3左右。限制根系生长的土壤紧实度条件为:容重大于1.5g/cm^3,阻力大于25kg/cm^2。
黄细喜
刘世平
关键词:
小麦
根系生长
全选
清除
导出
共1页
<
1
>
聚类工具
0
执行
隐藏
清空
用户登录
用户反馈
标题:
*标题长度不超过50
邮箱:
*
反馈意见:
反馈意见字数长度不超过255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