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淑坤

作品数:19 被引量:99H指数:6
供职机构: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文学
  • 8篇语言文字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篇翻译
  • 8篇文学
  • 5篇国文
  • 5篇国文学
  • 4篇外国文学
  • 4篇文学翻译
  • 4篇论争
  • 3篇外国文学翻译
  • 2篇译作
  • 2篇约瑟夫·海勒
  • 2篇韦努蒂
  • 2篇解构主义
  • 2篇海勒
  • 2篇翻译理论
  • 2篇翻译思想
  • 2篇《第二十二条...
  • 1篇对立
  • 1篇对立统一
  • 1篇信达雅
  • 1篇喧哗

机构

  • 18篇河北大学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作者

  • 19篇任淑坤
  • 1篇范志慧
  • 1篇穆军芳
  • 1篇叶慧君
  • 1篇赵林
  • 1篇王慧

传媒

  • 3篇河北大学学报...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廊坊师范学院...
  • 1篇外语与外语教...
  • 1篇四川外语学院...
  • 1篇河北学刊
  • 1篇山东外语教学
  • 1篇北京第二外国...
  • 1篇海外华文教育...
  • 1篇河北大学成人...
  • 1篇广东外语外贸...
  • 1篇上海翻译
  • 1篇英语研究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0
  • 2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0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五四”时期的外国文学翻译被引量:1
2010年
"五四"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积极倡导学习西方,译介外国文学是重要途径之一。这一时期翻译活动异常丰富,翻译思想异常活跃,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多以团体的方式进行,翻译队伍整体素质较高,呈现出多元化倾向,且转译盛行,理论意识明显增强。"五四"时期的译者大多兼具思想家、革命家和翻译家等多重身份,这使得翻译活动承担起多层面的重任。
任淑坤
关键词:文学翻译
《新青年》中所见外国作品题名翻译——“直译”策略的理想与现实被引量:1
2019年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外国著作翻译成为学术界和文化界的时尚,各种翻译理论也异常活跃。激进者倡导"直译"和"忠实",要实现与传统文化的决裂。这种观点被后世的学术界认为是当时翻译理论和实践中新文化发展潮流的代表。这就给人一种印象,好像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直译成为所有外国作品翻译者遵循的原则。其实,情况并非如此。考察新文化运动中最有代表性的期刊《新青年》,就会发现,当时刊发的外国作品以及中国作品中提及的外国作品的题名翻译是既有直译的,也有非直译的,而非直译的情况显然更复杂,可谓多姿多彩。这就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多种翻译方法的存在仍是客观事实;"忠实"标准仍可作多元的理解;译语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无处不在;倡导直译的观点虽然成为时尚潮流,但在现实中并未也不可能一统天下。
任淑坤
关键词:翻译理论直译
生命难以承受之重——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人性的扭曲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约瑟夫·海勒的第一部作品,为他赢得了巨大声名。它猛烈抨击了以“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官僚制度。本文试从人性的角度出发,阐述不同的人在官僚重压下的反应。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揭露了官僚制度带...
任淑坤
关键词:《第二十二条军规》约瑟夫·海勒资本主义官僚制度
文献传递
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的现代性
2014年
本文区分了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和翻译现代性,并缕析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现代性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的体现。这有助于理解五四时期对外国文学不同流派、思潮的选择、认同、接受和转化,对理解翻译领域的论争、趋向转变、文本选择变化以及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也具有积极意义。
任淑坤
试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人物异化被引量:7
2002年
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抨击资本主义官僚化体制的力作。主要阐述该作中的人物在官僚重压 下的异化反应。异化的结果产生了两类人:人虫和人兽。无论是人虫还是人兽,都是官僚化体制的牺牲品, 他们内心都充满了孤独和恐惧。他们虽曾试图克服异化,但仍无力逃脱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圈套。
任淑坤
关键词:《第二十二条军规》人兽约瑟夫·海勒荒诞文学
同怀汉诗情结 异彩陶诗翻译——《归园田居》四个英译本的比较被引量:8
2004年
汉诗英译中是否保留原诗的形式特征,能否恰当阐释原诗意义,以及如何进行意象的转换,一直是译者关注的焦点。对《归园田居》四个英译本的比较表明,古诗的翻译在传达原诗内容的同时,亦应兼顾原诗的形式以体现其音韵和节奏美。古诗因其时空的差距,语言的凝练,意象的高度密集而带来理解和阐释的困惑。中外译者的联袂为跨越文化障碍、恰当阐释原诗提供了新思路。此外,对意象的翻译在直译的基础上,注意与意象紧密相连的情趣的再现,为读者体悟全诗意境创造了有利条件。
任淑坤赵林
关键词:《归园田居》英译
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作品的传播模式——以鲁迅所译《苦闷的象征》为例被引量:1
2017年
鲁迅在五四时期所译《苦闷的象征》对中国文学界曾经起到过重要作用,其传播模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分析鲁迅进行文本选择的动因,推广译本的具体路径,进而总结出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作品传播的一般模式,即多元模式、名人模式、需求模式、曲线模式和互补模式。这些传播模式对当代文艺作品的传播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任淑坤
关键词:《苦闷的象征》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翻译论争被引量:1
2015年
五四时期翻译界的论争之中,影响最大的当属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之间的论争。论争主要围绕翻译的作用与地位、翻译的动机与目的、翻译批评三个方面展开。在论争中,译者、读者对翻译问题的不同认识得以凸显,如对待翻译批评的态度、编辑的责任等,从而加深了对翻译的认识与思考。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的宿怨使得二者的论争发展至护短与揭疮的"混战",远离最初的关于翻译问题的探讨。究其原因,这与郭沫若及其创造社成员的精英意识与中心趋向不无关系。
任淑坤
关键词: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翻译论争
翻译理论学习不应成孤岛
2017年
翻译理论学习的课程不应该成为孤岛,翻译理论、实践和阅读、写作课程是紧密相连的。引导学习者认识到这一点,对翻译理念的转变、理论学习兴趣的提升以及不同课程间的互补和融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传统译论阶段,翻译理论的探讨多集中在标准和方法上,对翻译史的回顾可以看出,“忠实”、“直译”、“意译”是循环出现的焦点。翻译标准的设定,直接体现了人们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和对“翻译是什么”的判断。
任淑坤叶慧君
关键词:华文教育文化交流汉语教学
《新青年》中译作与非译作关系探究
2019年
《新青年》刊载了大量的译作和非译作,但译作和非译作的关系并非对立的。从对《新青年》刊载的译作和非译作的数量统计和内容以及语言的观察发现,译作和非译作在内容上阐发的观点或相互印证、或相互补充,以各种方式进行呼应;在语言上将数量可观的外来词融入文本中,通过辅助信息使得语言通约;而从功能上讲,非译作可以说是作为译作的案语而存在,对译作在译语文化中的传播和接受起到了积极作用。
任淑坤范志慧穆军芳
关键词:译作案语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