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建筑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塑性
  • 3篇梯度塑性
  • 3篇梯度塑性理论
  • 2篇多孔介质
  • 2篇岩土
  • 2篇岩土材料
  • 2篇局部化
  • 2篇剪切带
  • 1篇单轴
  • 1篇岩石力学
  • 1篇岩土力学
  • 1篇岩样
  • 1篇损伤局部化
  • 1篇土力学
  • 1篇模量
  • 1篇孔隙
  • 1篇孔隙比
  • 1篇孔隙度
  • 1篇环向
  • 1篇环向变形

机构

  • 4篇辽宁工程技术...
  • 1篇中国科学院力...

作者

  • 4篇马剑
  • 4篇王学滨
  • 4篇潘一山
  • 1篇宋维源
  • 1篇姚再兴
  • 1篇刘杰

传媒

  • 3篇岩石力学与工...
  • 1篇岩土力学

年份

  • 4篇200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多孔介质岩土材料剪切带孔隙特征研究(1)——孔隙度局部化被引量:8
2004年
基于梯度塑性理论,分析了剪切局部化引起的剪切带内部孔隙度的不均匀性。以剪切带内部的微小单元体为研究对象,假设剪胀引起的局部塑性剪切应变与局部塑性体积应变成比例,比例系数为扩容角,得到了局部孔隙度的解析解。结果表明,剪胀后的孔隙度、孔隙比、孔隙度增量、孔隙比增量、孔隙度变化率及孔隙比变化率均具有局部化特征,在剪切带中部其值最大。在应变软化过程中,剪切带内部的孔隙度、孔隙比、孔隙度增量及孔隙比增量越来越不均匀。随着剪应力卸载率的增加,孔隙度变化率及孔隙比变化率越来越明显。内部长度越小,剪胀后剪切带内部孔隙比梯度越大。内部长度不影响剪切带内部最大孔隙比,而剪切降模量则影响剪切带内部最大孔隙比和孔隙比梯度。
王学滨宋维源马剑潘一山
关键词:梯度塑性理论剪切带多孔介质孔隙度
多孔介质岩土材料剪切带孔隙特征研究(2)——最大孔隙比分析被引量:3
2004年
在流动剪切应力为残余剪切强度时,对剪切带内部的局部孔隙比和平均孔隙比进行了理论分析。对于应变软化阶段剪胀的岩土材料,基于梯度塑性理论验证了在剪切带内部存在最大孔隙比的客观事实,最大孔隙比具有两层含义,即局部(和坐标有关)最大孔隙比和平均最大孔隙比,分别解释了相关的实验现象。对影响剪切带内部平均最大孔隙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剪切软化模量、残余剪切强度及扩容角对剪切带内部最大孔隙度的影响规律。在软化过程中,剪切带中部最大孔隙度逐渐增加,直至残余强度剪切带中部最大孔隙度达到最大值。研究结果为流固耦合多孔介质岩土材料的稳定性研究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
王学滨姚再兴马剑潘一山
关键词:岩土力学梯度塑性理论剪切带多孔介质
岩样单轴拉伸损伤不均匀性分析——第二部分:损伤局部化被引量:1
2004年
分析了本构参数对损伤局部化的影响规律。局部损伤变量及局部损伤变量率具有局部化特征。随着流动拉应力降低,局部损伤变量增加。随着降模量增加,局部损伤变量降低。增加弹性模量,局部损伤变量增加。增加降模量或降低弹性模量,局部损伤变量最大值-流动应力的关系趋于平直。降模量及弹性模量对局部损伤变量率的影响取决于流动应力的大小。增加内部长度参数,局部损伤变量梯度及局部损伤变量率梯度降低,内部长度参数不影响局部损伤变量(率)的最大值。降低降模量或增加弹性模量,局部损伤变量率最大值-流动应力的关系趋于平直。
王学滨马剑潘一山
关键词:岩石力学
基于梯度塑性本构理论的岩样侧向变形分析(Ⅰ):基本理论及本构参数对侧向变形的影响被引量:41
2004年
研究了岩样在单轴压缩条件下轴向应力-侧向或环向变形的全程曲线特征。基于考虑峰值剪切强度后微小结构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梯度塑性理论,得到了由于剪切局部化而引起的侧向塑性变形。利用虎克定律描述了试件的弹性变形,得到了轴向应力-侧向变形全程曲线的解析解。在软化阶段,试件中部侧向变形及对靠近试件上端或下端部位的侧向变形并不相同。与轴向应力-应变曲线可能出现的回跳现象类似,试件中部轴向应力-侧向应变曲线也可能出现回跳现象。在应变软化阶段,与应力-侧向应变曲线相比,应力-环向应变曲线不容易发生回跳现象。若在试件内部出现多条剪切带,则应该以等效剪切带宽度替代本文中的剪切带宽度。随着剪切带倾角、内部长度参数的降低、剪切模量的增加及弹性模量的降低,轴向应力-侧向应变曲线越陡:甚至能出现弹性回跳。
王学滨马剑刘杰潘一山
关键词:梯度塑性理论局部化侧向变形环向变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