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禄彪

作品数:41 被引量:192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0篇肝炎
  • 19篇慢性
  • 19篇病毒
  • 18篇乙型
  • 11篇乙型肝炎
  • 11篇慢性乙型
  • 9篇抗病毒
  • 8篇血清
  • 8篇慢性乙型肝炎
  • 8篇抗病毒治疗
  • 8篇病毒治疗
  • 6篇肝炎病毒
  • 6篇肝炎患者
  • 6篇肝硬化
  • 5篇乙型肝炎患者
  • 5篇阴性
  • 5篇疗效
  • 5篇慢性乙型肝炎...
  • 5篇肝功
  • 5篇肝功能

机构

  • 34篇中山大学附属...
  • 4篇中山大学
  • 3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顺德第一人民...
  • 1篇东莞市厚街医...
  • 1篇高州市人民医...
  • 1篇汕头市中心医...
  • 1篇武钢二医院
  • 1篇惠来县人民医...

作者

  • 40篇陈禄彪
  • 24篇徐启桓
  • 20篇舒欣
  • 20篇李刚
  • 18篇张卡
  • 14篇曹红
  • 7篇高志良
  • 7篇陈旎
  • 5篇揭育胜
  • 4篇许镇
  • 4篇杨小安
  • 3篇张宇锋
  • 3篇崇雨田
  • 3篇洪晓绿
  • 2篇彭晓谋
  • 2篇谢奇峰
  • 2篇吴元凯
  • 2篇顾琳
  • 2篇赵志新
  • 2篇梅咏予

传媒

  • 16篇中华实验和临...
  • 4篇中山大学学报...
  • 3篇中华传染病杂...
  • 3篇新医学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华临床医药...
  • 1篇实用肝脏病杂...
  • 1篇国际流行病学...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中国临床实用...
  • 1篇中华临床感染...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11篇2010
  • 10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及血清HBeAg和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病理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HBeAg及HBVDNA水平与肝组织病理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关系。方法选择23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穿病理学检查,同时所有患者检测HBVDNA、HBeAg及肝功能,比较患者的肝功能、HBeAg及HBV DNA水平在不同病理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中的差异情况。结果不同的炎症分级患者中,ALT以C3组最高,G0-1组最低,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TBil以G4组最高,G0-1组最低,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HBVDNA载量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的纤维化分期患者中,ALT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Bil以S4组最高,S2组最低,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HBVDNA载量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炎症分级为G3-4的患者比例在HBeAg阳性组与阴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纤维化分期S3-4的患者比例在HBeAg阳性组(38%)比HBeAg阴性组(53%)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水平的高低不能反映其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HBeAg阴性慢乙肝患者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较高,TBil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均有良好的相关性,ALT水平与炎症分级有一定的关联性,但与纤维化分期无关。
徐启桓舒欣陈禄彪黄海辉张卡李刚
关键词:组织病理学肝功能
OAS1基因SNP与慢性HBV感染E系统转换以及抗原表达的关系
研究背景: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全球性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全球约有3.5亿HBV现症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患者死于肝功能衰竭和HBV相关的原发性肝癌。慢性HBV感染的自然史一般可分为3个期,即免疫耐受期、...
陈禄彪
关键词:肝炎病毒抗原表达干扰素血清转换
文献传递
OAS-1基因SNP rs2660与慢性HBV感染者自发性HBeAg血清转换的关系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寡聚腺苷酸合成酶基因-1(OAS-1)位点rs2660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自发性HBeAg血清转换的关系。【方法】收集126例慢性HBV感染者(HBeAg阳性组58例,HBeAb阳性组68例)和无HBV感染者(对照组72例)的外周血,进行DNA提取和扩增,再利用竞争分化聚合酶链反应(CD-PCR)进行扩增,并结合酶免疫法显色以检测该SNP的基因型,两组间基因型比例或等位基因频率采用χ2检验和优势比(OR)计算。【结果】在HBeAg阳性组SNPrs2660基因型GG+GA比例为29.3%(17/58)、等位基因G频率为16.4%(19/116),而在HBeAb阳性组分别为47.1%(32/68)和28.7%(39/136),对照组分别为52.7%(38/72)和30.6%(44/144);HBeAg阳性组与HBeAb阳性组或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基因型:P=0.042和0.007;等位基因:P=0.021和0.008),而HBeAb阳性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因型:P=0.499;等位基因:P=0.731)。【结论】SNPrs2660等位基因G可能有助于慢性HBV感染者发生自发性HBeAg血清转换,其基因型检测对于干扰素治疗慢性HBV感染者可能有一定的疗效预测价值。
陈禄彪揭育胜许镇徐启桓彭晓谋高志良
关键词:等位基因
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不同模式重叠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 了解HBV和HCV不同模式重叠感染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 回顾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1999年5月至2010年5月HCV和HBV重叠感染患者186例.统计分析不同病毒学模式重叠感染患者的人口学、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和病理学表现,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和x2检验等.结果 186例HBV和HCV重叠感染患者中,HBV DNA(-)/HCV RNA(-)组66例(35.5%),HBV DNA(+)/HCV RNA(+)组8例(4.3%),HBV DNA(+)/HCV RNA(-)组68例(36.6%),HBV DNA(-)/HCV RNA(+)组44例(23.7%).4组在性别构成、并发症发生率、吸毒传播途径、ALT、TBil、PTA及HBeAg阴转率方面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或x2值分别为11.578、8.451、11.738、2.669、5.102、4.254和18.413;均P〈0.05).HCV RNA(-)与HCV RNA (+)患者相比,吸毒感染分别为49.3%、23.1%(x2=9.987,P=0.002);输血感染分别为29.9%、46.2%(x2=4.412,P=0.036).HBVDNA(-)时,HCV RNA(-)和HCV RNA(+)患者的ALT中位数分别为177 U/L和62 U/L(t=2.200,P〈0.05),TBil中位数分别为133μmol/L和20/μmol/L(t=3.608,P〈0.05),PTA分别为70.6%±27.7%和83.3%±27.8%(t=-1.982,P〈0.05).HCV RNA水平不影响HBeAg血清学转换(t=0.707,P〉0.05).HBV DNA(-)患者HBeAg阴转率为85.5%,明显高于HBV DNA(+)患者的59.2%(x2=16.393,P〈0.05).结论 HBV和HCV重叠感染患者4种病毒学模式中,以HBV DNA(+/一)/HCV RNA(-)模式为主.HBV DNA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无关,但与疾病进展和转归有关.HCV RNA水平越低,肝功能越差,病情越重.HBV DNA与HBeAg阴转相关,而HCV RNA与HBeAg血清学转换无关.
张卡曹红杨小安陈禄彪洪晓绿舒欣李刚徐启桓
关键词:肝硬化
珠三角地区慢性HBV感染者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原因分析及干预策略
2011年
目的对慢性HBV感染者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对策。方法对感染科门诊就医的慢性HBV感染者,自愿在门诊登记并长期随访,统计分析观察对象中未抗病毒治疗的主客观原因。结果 951例(男749例,女202例)患者中未行抗病毒治疗者共424例(男300例,女124例),其中未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者319例(75.2%),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者105例(24.8%),有指征而未抗病毒治疗的原因分别为:担心对生育影响49例(46.7%),经济困难31例(29.5%),顾虑不良反应或不确定疗程19例(18.1%),依从性差6例(5.7%);按性别比较,女性未抗病毒治疗的比例高于男性(61.4%vs 40.0%,P<0.001)。结论未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是患者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主要原因,而符合治疗指征而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主要原因依次为生育困扰、经济困难、对安全性与疗效疗程不确定性的担忧、依从性差。干预策略:长期规范的随访和消除患者的疑虑是提高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的有效措施。
林国莉张秀娟吴元凯陈禄彪杨柳青卢翠蓉崇雨田高志良
关键词: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访
HBeAg阴性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临床特征及抗病毒治疗后生存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 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特征及抗病毒治疗对生存率的影响。方法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HBeAg阴性252例,HBeAg阳性者100例,分常规治疗组及抗病毒治疗组,抗病毒治疗组在常规治疗上加用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及24周生存率。结果HBeAg阴性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平均年龄、血清总胆红素高于HBeAg阳性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基线HBVDNA水平较低,并发肝性脑病及原发性腹膜炎的比例较高。观察24周,HBeAg阴性者与HBeAg阳性者的存活率无差异(P〉0.05)。HBeAg阴性者抗病毒治疗组的生存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HBeAg阴性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与HBeAg阳性者不同,但短期生存率无差异。抗病毒治疗可提高HBeAg阴性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短期生存率。
陈旎徐启桓舒欣曹红陈禄彪张卡李刚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E抗原肝功能衰竭抗病毒治疗
26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分析被引量:13
2007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rimaryhepatocellularcarcinoma,PHC)与HBV感染的关系。方法:对符合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PHC诊断标准的265例患者的HBV感染的相关资料进行数理分析。结果:265例PHC患者中,HBsAg阳性241例(90.9%),其中HBVDNA阳性201例(75.8%),抗-HBe阳性167例(63.0%),而在167例抗-HBe阳性者中HBVDNA阳性141例(84.4%)。结论:HBV感染是PHC发生的重要的始动因子,大部分PHC病人中存在HBVDNA活动性复制。
郭耿龙徐启桓陈禄彪张卡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理与临床诊断的差异性分析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的差异性,寻求更客观的临床诊断标准。方法选择31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组织穿刺检查及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以病理诊断结果为参考,临床诊断轻度、中度、重度及肝硬化的准确率分别为67.3%、37.6%、2.7%和23.5%,其中肝硬化临床诊断漏诊率达93.4%;临床诊断轻度、中度和重度患者与病理诊断纤维化分期符合率较高,分别为75.0%、81.7%和83.8%,肝硬化的f临床诊断与病理纤维化分期符合率较低,为23.5%;在临床诊断或病理诊断中,轻度、中度、重度以及肝硬化组问的ALT、TBil水平并非逐渐增高。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存在较大差异;重度肝炎及肝硬化患者临床诊断的准确率较低,对这些患者最好结合肝穿刺组织学检查结果综合考虑,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黄海辉徐启桓舒欣陈禄彪陈旎张卡李刚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病理学活组织检查针吸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与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关系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及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表达水平,探讨血清MIF水平与Ⅲ型前胶原肽(PⅢP)、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一1(TIMP一1)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4例慢性乙肝患者(肝炎组)、44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和30名健康者(对照组),取静脉血并应用ELISA方法检测其血清中细胞因子MIF浓度,分析实验组血清MIF水平与PⅢP、TIMP一1相关性。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MIF水平与ALT、AST、TBil、PTA、PⅢP及TIMP一1关系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慢性乙肝组及肝硬化组血清MIF、PⅢP及TIMP一1的浓度比健康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87、5.28、10.98,t=11.22、14.84、11.17;均P〈0.05),但该3种细胞因子在慢性乙肝及肝硬化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1.52、-2.07;均P〉0.05);MIF水平与ALT、AST、TBil及PTA均无相关性;HBeAg阳性和高病毒载量(〉1×10^5拷贝/mL)慢性乙肝患者体内MIF水平高于HBeAg阴性和低病毒载量(≤1×10^5拷贝/mL)患者。MIF水平与PⅢP水平在慢性乙肝组和肝硬化组中均存在正相关(r=0.603,P〈0.05;r=0.415,P〈0.05);MIF水平与TIMP一1水平在慢性乙肝组中存在正相关(r=0.458,P〈0.05),而在肝硬化组无相关性(r=0.210,P〉0.05),PⅢP与TIMP1在慢性乙肝组及肝硬化组均存在相关性(r=0.649,P%0.05;r=0.424,P%0.05)。结论慢性乙肝及肝硬化患者体内MIF水平明显升高,MIF的早期生成可能与病毒复制有关,与肝功能无关;MIF参与了肝炎、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形成过程,可反应肝硬化程度。
张卡杜耀民徐启桓舒欣陈禄彪陈旎李刚林秋雄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乙型肝硬化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前胶原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剂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探讨——附151例报告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血糖控制水平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抗结核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对151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全程督导短程化学治疗及降糖治疗,观察血糖控制水平对患者抗肺结核治疗的影响。结果:经规范治疗后,151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中,血糖控制良好89例(58.9%),控制一般45例(29.8%),控制不良17例(11.3%);肺结核痊愈77例(51.0%),好转53例(35.1%),未愈21例(13.9%)。其中血糖控制良好者肺结核痊愈率、痰涂片阴转率、肺部病灶显著吸收率及空洞闭合率均高于控制一般及控制不良者(P均<0.05),其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控制不良者(P<0.05),而血糖控制一般者与控制不良者的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其血糖水平,血糖控制良好是该类患者抗结核治疗成功的关键。
邓泽强陈玉兰吴荣辉陈禄彪
关键词:肺结核糖尿病血糖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