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智勇

作品数:23 被引量:69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培养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皮肌
  • 12篇皮肌炎
  • 12篇肌炎
  • 6篇蛋白
  • 6篇抗体
  • 5篇多发性肌炎
  • 5篇间质性
  • 4篇皮肌炎合并
  • 3篇阳性
  • 3篇系统性红斑
  • 3篇系统性红斑狼...
  • 3篇狼疮
  • 3篇基因
  • 3篇间质
  • 3篇红斑
  • 3篇红斑狼疮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血管
  • 2篇血管炎

机构

  • 23篇南京大学医学...
  • 4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东南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南京军区南京...
  • 1篇中国药科大学
  • 1篇常州市第二人...
  • 1篇日本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市中医院
  • 1篇南京市高淳人...

作者

  • 23篇陈智勇
  • 13篇孙凌云
  • 6篇胡伟
  • 6篇华冰珠
  • 5篇王红
  • 5篇马晓蕾
  • 5篇王燕
  • 3篇曹孟淑
  • 3篇郭子维
  • 2篇冯学兵
  • 2篇张华勇
  • 1篇梁军
  • 1篇王鑫
  • 1篇蔡后荣
  • 1篇樊祥山
  • 1篇张晶晶
  • 1篇杨军
  • 1篇姚根宏
  • 1篇王丹丹
  • 1篇郭利利

传媒

  • 7篇中华风湿病学...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呼吸与危...
  • 1篇南通大学学报...
  • 1篇国际免疫学杂...
  • 1篇中华临床免疫...
  • 1篇中华现代护理...
  • 1篇第17次全国...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ILC2细胞参与IL-2联合IL-18诱导小鼠间质性肺病发病的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将18只雌性6周龄B6小鼠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经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白介素-2 (IL-2)及IL-18,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及双调蛋白(AREG)免疫组织化学,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及肺泡灌洗液(BALF)中相关细胞因子,流式细胞仪检测肺脏、脾脏、肠系膜淋巴结(MLN)中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百分比,探讨小鼠间质性肺病(ILD)模型中ILC2及相关细胞因子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试验组相比对照组小鼠肺部病理呈典型ILD样改变;试验组血清中AREG、IFN-γ和IL-17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肺脏、脾脏、MLN中ILC2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肺脏免疫组织化学显示AREG的表达明显增多。这一研究提示联合注射一定剂量的IL-2和IL-18可导致小鼠ILD样病理变化, ILC2可能参与该动物模型的发病过程。
马晓蕾张开凯赵盛楠华冰珠陈智勇
关键词:间质性肺病白介素-18白介素-2双调蛋白
皮肌炎合并纵膈气肿12例临床特点分析
华冰珠陈智勇孙凌云
模拟白塞病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例报道并文献回顾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白塞病(BD)合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特征,减少临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南京鼓楼医院收治的模拟BD的MDS病例2例,并检索中英文文献库中BD合并MDS的病例,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BD伴发MDS共60例,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龄15~77岁,平均(45.1±15.3)岁,其中40~69岁患者共38例,占63.3%。61.7%的患者BD先于MDS诊断。消化道损伤、发热、血细胞减少是BD合并MDS最具特点的临床表现,而针刺反应阳性率较低(13.3%)。MDS分型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难治性贫血(MDS-RA)最为常见(64.1%)。染色体核型异常常见(86%),8号三体异常占44.2%,且易伴发消化道损伤(78.9%)。结论:BD和MDS有合并出现的风险,BD合并MDS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中老年、消化道损伤、8号染色体三体异常可能是BD伴发MDS的危险因素。
邵勤张华勇陈智勇
关键词:白塞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汉族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抗合成酶抗体谱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汉族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olymyositisdermatomyositis,PMDM)患者抗合成酶(aminoacyl-transfer RNA synthetase,ARS)抗体谱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核酸免疫沉淀法对145例汉族PMDM患者进行抗ARS抗体检测,并收集阳性患者临床资料。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45PMDM例患者中,40例(27.6%)抗ARS抗体阳性,其中抗Jo-1抗体阳性24例,非Jo-1抗ARS阳性16例(包括抗EJ 7例、抗OJ 5例、抗KS 3例和抗PL-12抗体1例)。抗Jo-1抗体阳性组中PM比例高于非Jo-1抗ARS阳性患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5%vs.43.8%,P=0.003);但2组性别和发病年龄分布类似;发热、雷诺现象、关节痛、技工手、间质性肺疾病和吞咽困难发生率及肌酸激酶水平在抗Jo-1抗体组[分别为54.2%、16.7%、25.0%、33.3%、91.7%、4.2%和(3 041±4 351)UL]和非Jo-1抗ARS组[分别为43.8%、31.3%、37.5%、25.0%、100.0%、18.8%和(861±820)UL]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汉族PMDM患者非Jo-1抗ARS抗体并不少见,其临床表现与抗Jo-1抗体阳性患者相似。
王燕胡伟郭子维孙凌云陈智勇
皮肌炎合并纵隔气肿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血清学特征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 探讨DM相关间质性肺疾病(ILD)合并纵隔气肿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血清学特征.方法 收集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145例PM/DM患者的血清、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数据.分别采用核酸免疫沉淀法和ELISA法检测抗氨基酰tRNA合成酶抗体和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蛋白(MDA)5抗体;采用免疫沉淀-蛋白印迹法榆测抗核基质蛋报2(NXP2)抗体、抗转录中介因子(TIF)1γ抗体、抗信号识别颗粒(SRP)抗体、抗小泛素样修饰物活化酶(SAE)抗体、抗Mi2抗体.按DM合并与未合并纵隔气肿,以及DM-ILD合并或未合并纵隔气肿进行分组,采用x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等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DM患者中共有11例合并自发性纵隔气肿,其中抗MDA5阳性10例,抗Mi2抗体阳性1例;无PM患者出现纵隔气肿.DM合并纵隔气肿组与未合并纵隔气肿组相比,合并纵隔气肿组急性进展犁ILD(RP-ILD)发生率(63.6%与24.4%,x^2=7.25,P=0.01)、抗MDA5抗体阳性率(90.9%与52.4%,x^2=5.86,P=0.02)、临床无肌病性皮肌炎(CADM)亚型比例(63.6%与22.0%,x^2=8.57,P=0.007)、皮肤溃疡发生率(36.4%与11%,x^2=5.20,P=0.04)更高,但CK水平较低[58.5(30.5,394.3) U/L与284(73.0,917.0) U/L,t=207.5,P=0.0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有皮肤溃疡是纵隔气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5.98,95%可信区间(95%CI)(1.12,31.98),P=0.037].在DM-ILD合并与未合并纵隔气肿组的比较中,合并纵隔气肿组CADM亚型比例更高(63.6%与27.9%,x^2=5.37,P=0.03),但RP-ILD发生率、抗MDA5抗体阳性率、皮肤溃疡发生率和CK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合并纵隔气肿患者均接受了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随访过程中6例死于呼吸衰竭.结论 纵隔气肿是DM的一种难治性并发症,预后较差;患者多属于CADM亚型、CK水平较低、合并RP-ILD、抗MDA5抗�
郭子维王燕胡伟陈智勇孙凌云
关键词:皮肌炎纵隔气肿
趋化因子CCL8在制备皮肌炎病情及预后评估试剂中的应用
本发明属于生物诊断和医药领域,特别涉及趋化因子CCL8在制备皮肌炎病情及预后评估试剂中的应用。本发明以确诊皮肌炎的患者血浆标本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蛋白芯片检测,并扩大样本用ELISA法验证蛋白芯片结果,结合患者生化指标...
孙凌云张昕陈智勇余迪
文献传递
抗核基质蛋白2抗体阳性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七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 探讨汉族人抗核基质蛋白2(NXP2)抗体阳性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免疫沉降-蛋白印迹法对141例汉族成人PM/DM患者进行抗NXP2抗体检测,收集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复习国内外文献并与之比较.采用x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共有7例(5%)患者抗NXP2抗体阳性,其中DM患者6例,PM患者1例.和文献报道的114例抗NXP2阳性患者类似,汉族抗NXP2阳性患者多有肌无力、向阳疹和Gottron征.与抗体阴性患者相比,抗体阳性患者吞咽困难[43%(3/7)和9%(12/134),χ^2=8.04,P=0.027)]和肢体肿胀[(43%(3/7)和2%(3/134),χ^2=26.94,P=0.001 4)]的发生率较高.未发现明显恶性肿瘤相关性.结论 在汉族成人中,抗NXP2抗体主要见于DM,患者吞咽困难和肢体肿胀的发生率较高.
陈智勇胡伟郭子维王燕曹孟淑孙凌云
关键词:多发性肌炎皮肌炎
艾拉莫德治疗博来霉素诱导硬皮病小鼠的实验研究
2022年
目的研究艾拉莫德(iguratimod,IGU)治疗硬皮病小鼠的疗效和机制,为IGU治疗临床硬皮病患者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采用100μg/0.1 mL的博来霉素每天注射于C57BL/6小鼠背部皮肤4周,建立硬皮病小鼠模型。硬皮病小鼠随机分为IGU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治疗组小鼠每日灌胃IGU 1次(50 mg/kg/d,250μL),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处理。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和masson染色法观察小鼠皮肤组织病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小鼠血浆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18及β-干扰素(interferon-β,IFN-β)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GU治疗组小鼠皮肤硬化现象明显改善,皮肤胶原束增厚和胶原纤维沉积情况明显减轻。IGU治疗组小鼠外周血中炎症因子IL-1β,IL-18和IFN-β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0.86±8.35)pg/mL比(139.10±48.79)pg/mL,(0.81±0.06)ng/mL比(3.39±0.44)ng/mL,(712.60±20.02)pg/mL比(836.50±36.18)pg/mL,t值分别为2.39、5.79、2.99,P值均<0.05]。结论IGU治疗硬皮病小鼠具有一定的效果,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进而改善皮肤损伤。
姚根宏米日班姑·阿力甫聂敏马晓蕾陈智勇
关键词:艾拉莫德硬皮病炎症因子
D⁃二聚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肠系膜血管炎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肠系膜血管炎(LMV)可导致小肠广泛坏死,且疾病早期极易误诊漏诊。文中旨在评估就诊首日血清D⁃二聚体水平在LMV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9年1月南京鼓楼医院收治的3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其中15例LMV患者(LMV组),非LMV患者23例(非LMV组)。统计分析主要观察指标为2组患者就诊首日血清D⁃二聚体水平,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患者一般情况、SLE活动度评分(SLEDAI)、增强CT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后血清D⁃二聚体水平。结果2组患者年龄、SLE患病周期及SLEDAI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CT可见LMV患者肠管扩张、肠系膜水肿及典型“靶”样征,大剂量激素治疗后,扩张肠管及肠壁显著缓解,出院前CT“靶”样征消失。LMV组患者就诊首日血清D⁃二聚体水平[917(756,1848)μg/L]显著高于非LMV组[570(356,896)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D⁃二聚体早期诊断LMV的临界值为624μg/L,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3%、61%,AUC=0.77。结论血清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LMV患者早期诊断的有效指标。
马晓蕾毛琦王红华冰珠陈智勇李幼生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
特发性炎性肌病间质性肺炎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特征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研究特发性炎性肌病(IIM)间质性肺炎(ILD)并发肺部感染时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连续收治的IIM-IL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将其按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分为合并感染组和未合并感染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采用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数据,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淋巴细胞亚群的诊断价值。结果:共纳入153例患者,其中合并感染组51例,未合并感染组102例。合并感染组的患者的肌痛、皮疹、咳嗽咳痰、畏寒发热、ALT、LDH、ESR及CRP均高于未合并感染组,而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减低(Z=-3.28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肌痛、咳嗽咳痰、LDH>350 U/L、淋巴细胞计数<0.9×10^9/L是IIM-ILD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4.31、3.81、2.70和2.44,P均<0.05)。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中,合并感染组患者NK细胞及CD3^+、CD3^+CD4^+、CD3^+CD8^+T细胞数均明显减低(分别为Z=-2.28,P<0.05;Z=-3.094,P<0.05;Z=-2.918,P<0.05;Z=-2.308,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CD3+T细胞联合CRP可以提高IIM-ILD合并肺部感染诊断的敏感度(AUC=0.729)。结论:IM-ILD患者合并感染时更容易出现肌痛、咳嗽咳痰以及LDH升高。外周血T细胞数量的减少预示IIM-ILD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风险增大。
张晶晶陈智勇王红华冰珠冯学兵
关键词:T淋巴细胞肺疾病间质性肺部感染特发性炎性肌病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