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军

作品数:184 被引量:1,592H指数:16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5篇期刊文章
  • 34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领域

  • 159篇医药卫生
  • 10篇生物学
  • 4篇文化科学
  • 2篇机械工程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文学

主题

  • 26篇疼痛
  • 13篇伤害性
  • 13篇细胞
  • 12篇痛敏
  • 12篇蜜蜂毒
  • 12篇膜片
  • 12篇膜片钳
  • 12篇蜂毒
  • 11篇脊髓
  • 10篇电生理
  • 10篇突触
  • 10篇病理
  • 9篇神经元
  • 9篇脊髓背角
  • 9篇背角
  • 9篇病理性
  • 8篇时程
  • 8篇受体
  • 7篇新生儿
  • 6篇免疫

机构

  • 100篇第四军医大学
  • 8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8篇首都医科大学
  • 17篇中国人民解放...
  • 17篇第四军医大学...
  • 3篇暨南大学
  • 3篇武警医学院附...
  • 3篇滋贺医科大学
  • 3篇空军军医大学
  • 3篇西南医科大学...
  • 3篇西安富康空气...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西南大学
  • 2篇延安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中日友好医院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作者

  • 183篇陈军
  • 17篇李震
  • 16篇罗层
  • 9篇李会莉
  • 9篇苏海川
  • 9篇孙焱芫
  • 7篇高国栋
  • 7篇王宝西
  • 6篇陈会生
  • 6篇饶志仁
  • 5篇刘晓宇
  • 5篇李继硕
  • 5篇王蕊蕊
  • 5篇焦凯
  • 5篇王学廉
  • 5篇董元祥
  • 4篇王景
  • 4篇余厚友
  • 4篇李陕区
  • 4篇王举磊

传媒

  • 36篇神经解剖学杂...
  • 13篇第四军医大学...
  • 10篇生理学报
  • 8篇中国疼痛医学...
  • 6篇中国神经科学...
  • 5篇Neuros...
  • 3篇西北医学教育
  • 3篇中华麻醉学杂...
  • 3篇立体定向和功...
  • 3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现代护理
  • 2篇解剖学报
  • 2篇中国神经精神...
  • 2篇陕西医学杂志
  • 2篇武警医学
  • 2篇现代肿瘤医学
  • 2篇中国生理学会...
  • 2篇中国生理学会...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神经科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8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6篇2011
  • 11篇2010
  • 12篇2009
  • 7篇2008
  • 12篇2007
  • 4篇2006
  • 9篇2005
  • 20篇2004
  • 10篇2003
  • 14篇2002
18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依咪酯的抗伤害作用:外周局部和鞘内给药研究
为了研究 ET 的抗伤害性作用部位和机制,本实验应用一长时程、持续性镇痛型:蜜峰毒(BV)试验分别观察局部注射或鞘内注射亚麻醉剂量的 ET 对大鼠足底皮下注入 BV 所诱致的痛反应的抑制效果。结果:(1)大鼠足底皮下注入...
孙焱芜陈军熊利泽李会莉曾祥龙
文献传递
实验性血压变化对基础痛阈的影响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观察左侧肾动脉结扎大鼠血压变化对热痛阈和机械痛阈影响的时程。方法 :将 16只动物分为 3组 :假手术组、肾动脉结扎组和肾动脉结扎 +肌注利血平组 ,每天在一定时间检测动脉收缩压 (BP)、热刺激缩足反应潜伏期 (PWTL )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应阈值 (PWMT) ,并作定量分析。结果 :1假手术组 BP,PWTL和 PWMT均未发生明显变化 (P>0 .0 5 )。 2肾动脉结扎组大鼠血压在术后第 1天开始升高 ,第 3天达峰值 ,并维持在高血压水平 (112± 6 vs 16 0± 8m m Hg) ,平行观察显示 PWTL和 PWMT均随动脉收缩压升高而降低 ,提示发生了热和机械痛敏现象。 3利血平降压治疗后动脉收缩压虽然降至正常范围 ,但热痛敏和机械痛敏却未被翻转。结论
陈亚宁焦凯高喜玲刘晓宇姬秋和陈军
关键词:血压痛阈
膜片钳实验技术系列讲座
1997年
陈军
关键词:膜片钳电生理学
新生大鼠脊髓背角网络突触传递的特性:兴奋性氨基酸及其离子型受体的作用
<正>目的:研究脊髓背角网络突触传递的电生理学和神经药理学特性,重点观察兴奋性氨基酸及其离子型受体的作用。方法:取生后10-11d的Sprague-Dawley大鼠,急性摘取脊髓L1-S3节段,制作500μm厚的冠状脊髓...
李震罗层常莹吕卓敏刘丹娜陈军
关键词:脊髓背角
文献传递
长期高脂、高糖、高盐饮食对大鼠热和机械痛阈的影响
<正>目的:观察长期高脂、高糖、高盐饲料饲养对大鼠痛阈的影响,以及痛阈改变与高血压、胰岛素低抗的相互关系。方法:5周龄雄性SD大鼠26只,体重100±10g,随机分为正常饲养组(n=6)和高脂、高糖、高盐饲养组(n=20...
刘晓宇焦凯姜瑾陈军
文献传递
浅析医学人才流失的成因及对策被引量:4
2007年
人才流失是人才流动态势中“进”与“出”失衡的特定现象。人才的流失意味着自己培养且需要的人才不能继续为本单位服务,特别是高质量人才的流失,对医院技术建设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本文以21世纪知识经济为背景,探讨医学人才流失的成因,初步提出了挽留人才、保护人才的对策。
苏海川周勇陈军廖博
共情神经科学:探索亲社会行为、利他主义和道德的生物学基础被引量:16
2019年
传统上共情被认为是人类独有的能力,所以长期以来该领域一直由"共情人类中心论"所统治。结合近十年来动物共情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和共情词源与定义的演化,本文成功地梳理出一条新的"共情生物进化"时空发展线索,并用生物进化的观点重新定义了共情;沿着道德哲学、社会学、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轨迹,论证了共情是亲社会行为、利他主义和道德的生物学基础;提出在"生物-社会心理-脑-行为"的范式下,结合现代神经科学技术去开展共情研究,为共情神经科学的发展开拓了美好前景。
陈军
关键词:共情亲社会行为利他主义道德神经科学
脊髓胶状质层GABAA受体在依托咪酯脊髓镇痛中的作用
<正> 本实验组以往行为学研究显示,鞘内给与静脉麻醉剂依托咪酯(ET)可明显抑制蜜蜂毒皮下注射诱致的持续性自发痛。为进一步探索ET脊髓镇痛机制,我们利用成年大鼠脊髓薄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研究了ET对脊髓胶状质层神经元...
李霞罗层陈军
文献传递
周围NMDA受体在长时程中枢神经过敏机制中的作用-电生理学证据
1998年
李会莉陈军罗层
关键词:中枢神经NMDA受体电生理学疼痛
P物质、亮氨酸脑啡肽、5-羟色胺样成分在新生儿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分布
1990年
本文用PAP和ABC法对3例生后1—2天新生儿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内P物质、亮氨酸脑啡肽、5-羟色胺样成分的分布进行了观察。发现P物质样阳性胞体主要位于PAG的中、尾段,分为位于腹外侧区的腹侧群和位于腹外侧区与背外侧区交界处的外侧群等两群。其阳性纤维和终末以背侧区为最密。亮氨酸脑啡肽样阳性胞体也出现于PAG中、尾段的各个区内,以腹外侧区数量为多,其阳性纤维及终末也以腹外侧区最密集。5-羟色胺样阳性胞体集中在PAG中、尾段的腹外侧区,其阳性纤维及终末主要分布于PAG的内侧区。本文还对此三种物质与镇痛机制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董元祥饶志仁赵佐庆王立根陈军李继硕
关键词:P物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共1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