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伟驹

作品数:12 被引量:35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进化系统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石器
  • 4篇新石器
  • 4篇生计
  • 4篇生计方式
  • 4篇考古
  • 3篇遗址
  • 3篇史前
  • 3篇测年
  • 2篇新石器时代
  • 2篇遗存
  • 2篇石器时代
  • 2篇史前考古
  • 2篇年代学
  • 2篇文化
  • 2篇岭南
  • 2篇
  • 1篇动物骨骼
  • 1篇新石器时代晚...
  • 1篇新石器时代文...
  • 1篇兴隆洼文化

机构

  • 7篇中央民族大学
  • 5篇吉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2篇陈伟驹
  • 1篇李法军

传媒

  • 3篇边疆考古研究
  • 2篇东南文化
  • 1篇文博
  • 1篇考古学报
  • 1篇人类学学报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考古
  • 1篇江汉考古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鲤鱼墩遗址出土人牙的牙齿磨耗和龋齿被引量:9
2013年
距今约6000年以前,华南先民以渔猎采集经济为主,并辅之以块茎植物种植的观点已为学界所共识。这种类型的生业方式与长江中下游、华北及其以北地区有着较大的区别。这不仅反映在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和生产工具的不同,也体现在出土人骨体质特征的差异上。后者已初步为C、N稳定同位素的比较研究所证实。本文则利用鲤鱼墩遗址出土的人牙,从牙齿磨耗和龋齿两方面考察上述差异。
陈伟驹李法军
关键词:牙齿磨耗龋齿经济方式
关于双塔遗址一期遗存年代的讨论
2022年
一、双塔遗址一期遗存的发现与基本内涵双塔遗址位于白城市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双塔村。该遗址于1960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80年白城博物馆和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对遗址进行过调查,采集到不少陶片、石器和骨器[1]。由于遗址遭到破坏,2007年,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遗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抢救性发掘,获得了丰富的考古材料[2]。发掘报告把揭露的遗存分为三期,其中一期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二三期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晚期。本文仅讨论一期遗存。
陈伟驹
关键词:抢救性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文物普查考古材料
有陶与无陶:时间早晚还是空间差异?——简论岭南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被引量:1
2016年
通过重新对岭南20000~10000BP间的遗存进行年代分析发现,陶器的存在与否不是遗存年代早晚所致,而是空间差异的显示。结合石器、骨角器以及植物遗存的差异,本文将该类遗存划分为南北两大类型。北部类型存在陶器,多见石铲、骨铲等工具;南部类型不含陶器,少见铲类工具。两大类型的分化,反映的是生计适应策略的差异。
陈伟驹
关键词:岭南年代学陶器生计方式
小河西和兴隆洼文化的绝对年代
2019年
一、引言学界在小河西和兴隆洼文化的划分上有不同意见:有的学者认为小河西和兴隆洼是两个独立的、年代相近[1]或前后相继的考古学文化[2],有的学者则把小河西类遗存视为兴隆洼文化最早的一期[3]。但无论持何种观点,基本都同意"小河西"指代一种以夹砂素面筒形罐(亦有戳点纹和简单的附加堆纹)为代表的遗存,"兴隆洼"则是以施刻划纹和压印之字纹筒形罐为代表的遗存。
陈伟驹
关键词:兴隆洼文化考古学文化遗存
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时空框架与生计方式研究
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生计方式的发展道路迥异于其它地区。对其作系统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岭南地区的独特性,同时也为认识史前人类生计方式演变的区域多样性和共同规律等普遍性问题提供启示。鉴于时空框架是研究生计方式及其演变规律的基础,...
陈伟驹
关键词:岭南新石器时代生计方式
文献传递
咸头岭文化生计方式的探讨被引量:3
2017年
咸头岭文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距今7000-6000年的考古学文化。相关遗址位于海岛和大陆沿海区域,其人群的生计方式一直是研究者感兴趣的课题。张弛等认为咸头岭文化“主要是利用海洋水生资源的一支古代文化群体”。
陈伟驹
关键词:生计方式贝丘遗址
岭南地区史前年代学及相关问题研究——以牛栏洞遗址为例被引量:5
2015年
牛栏洞遗址的螺壳14C年龄比同层位的动物骨骼偏老6000—8000年,发掘者剔除螺壳测年结果而采用动物骨骼测年。首先从技术原理上看,常规14C法测定的骨骼年龄很可能偏晚,而通过对不同物质的测年结果的比较以及文化面貌等研究可以发现,螺壳14C年龄相对较好地反映了该遗址的日历年龄。对牛栏洞遗址的个案研究,其意义不仅在于将遗址年代大大提前,还为研究岭南史前考古的重要问题提供新的启示。
陈伟驹
关键词:史前考古年代学
再论“华南早期新石器^(14)C年代数据引起的困惑”问题被引量:1
2021年
1982年,测年学者通过测试和研究提出,华南石灰岩地区水生螺蚌壳^(14)C测年比陆生动植物样品偏老1000~2000年,但这并不能解释很多遗址反复出现同一层位的螺蚌壳(也有个别其它样品)测年比兽骨偏老数千年的现象。通过与最新测年数据的比较发现,这些早年测定的用以比较的兽骨数据偏晚。其偏晚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长期埋藏的骨骼易受污染和不够严格的预处理方式未能完全排除污染物所致。这可能是华南早期新石器年代困惑长期存在的根源之一。剔除偏晚的兽骨数据,华南石灰岩地区“水生螺蚌壳^(14)C测年偏老1000~2000”这一结论暂时还不能被推翻,但其是否适用于华南的所有史前遗址,还有待更多和更为系统的实验数据的验证。
陈伟驹
关键词:骨骼预处理
殊途同归:夏鼐和苏秉琦中国文化起源多元说形成之比较被引量:2
2021年
目次一夏鼐对"中原中心论"的判断二苏秉琦中国文化起源"多元说"初步形成三五批碳十四数据对"中原中心论"的冲击四夏鼐和苏秉琦的中国文化起源"多元说"最终形成五从世界史前考古背景看夏鼐和苏秉琦的贡献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考古学界对于中国文化起源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陈伟驹
关键词:史前考古殊途同归夏鼐
关于上山文化年代的讨论被引量:5
2018年
学界对上山文化的年代存有争议,《浦江上山》断定其年代上限超过万年,但是根据上山文化分期和其他遗址测年数据来分析,上山文化的年代上限有可能落在距今9400—9134年之间。同时,无论是测年数据和陶器类型学,都不能确定上山文化比彭头山文化更早,二者同时的可能性亦不能排除。
陈伟驹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