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金菊香

作品数:15 被引量:138H指数:8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4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篇视力
  • 8篇近视
  • 5篇小学生
  • 4篇卫生保健
  • 4篇户外
  • 4篇户外活动
  • 4篇儿童
  • 4篇保健
  • 3篇青少年近视
  • 3篇卫生保健提供
  • 2篇疑似
  • 2篇少年
  • 2篇视力变化
  • 2篇青少年
  • 2篇问卷
  • 2篇问卷调查
  • 2篇患病
  • 2篇患病率
  • 2篇干预
  • 1篇端部

机构

  • 15篇安徽医科大学
  • 11篇安徽医科大学...
  • 4篇沈阳市苏家屯...
  • 2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昆士兰理工大...
  • 1篇沈阳爱尔眼科...

作者

  • 15篇金菊香
  • 13篇伍晓艳
  • 11篇高国朋
  • 11篇陶芳标
  • 10篇万宇辉
  • 7篇方云
  • 4篇姜旋
  • 3篇陶黎明
  • 3篇许韶君
  • 3篇郝加虎
  • 3篇赵玉秋
  • 2篇谭晖
  • 2篇张秀军
  • 2篇汪玲
  • 2篇王松
  • 1篇周俊峰
  • 1篇苏普玉
  • 1篇童世庐
  • 1篇马军
  • 1篇杨积文

传媒

  • 11篇中国学校卫生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8篇201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学龄儿童青少年近视筛查方法比较研究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比较中国中小学生近视筛查方法,为制定中小学生近视筛查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从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18所中小学校选取1 620名一到八年级学生,将各年级学生分为3组,分别参加3种近视筛查:串镜组(裸眼远视力+串镜检查)、计算机验光组和雾视组。将散瞳后检影验光法设为金标准,使用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约登指数等指标,比较上述3组近视筛查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结果灵敏度在串镜法、计算机验光法和雾视法中分别为91.9%,83.6%和84.4%,特异度在3种方法中分别为83.6%,98.2%和99.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2.6%,97.5%和98.7%,约登指数分别为0.76,0.82和0.83。3种筛查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在不同年级组间不一致。结论串镜法、计算机验光法和雾视法用于筛查中小学生近视均安全可靠,串镜法快速可靠,适用于一般学校和儿童卫生保健部门筛查使用;计算机验光法和雾视法结果更为准确,适合有条件的学校卫生机构用于近视筛查。
伍晓艳裴晨璐华文娟杨积文姜旋金菊香陶黎明万宇辉马军陶芳标
青少年户外活动与近视的关联被引量:32
2013年
尽管近视可归因为遗传有相当大一部分[1],但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环境因素在屈光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旧[2-3],尤其是在东亚地区[2]。这一现象与屈光不正可以通过角膜和晶状体等屈光物质进行调节的内在可塑性相一致,而且这些物质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2]。十几年前,大量的观察性研究都是基于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对近视具有保护作用这一假说,认为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不仅能够减缓近视进展速度,还能预防近视的发生[4-6],但也有少数研究并没有发现户外活动与近视的关联。与此同时,利用动物实验和人群研究探索户外活动与近视关联的机制也在不断的深入中。
金菊香伍晓艳万宇辉华文娟高国朋方云裴晨璐陶芳标
关键词:视力青少年
中小学生视力保健行为评定问卷编制及其信效度评价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编制中小学生视力保健行为评定问卷并进行信、效度评价,为开展学生预防近视工作提供测评工具。方法通过循证复习相关文献、专家咨询,构建包含57条项目的初始问卷。使用初始问卷对我国12个省市的47951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进行项目分析和信、效度评价。结果“中小学生视力保健行为评定问卷”由一~三年级问卷(40个项目)、四~六年级问卷(43个项目)和初中问卷(43个项目)3份问卷组成,每份问卷包括10个维度;3份问卷的分半系数分别为0.847,0.874和0.863,Cronbaeh仪系数分别为0.761,0.804和0.792;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与理论构想基本一致。反应度分析结果显示,一年级、四年级及初一年级学生总问卷得分和高分项目选项数分别高于三年级、六年级及初三年级学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中小学生视力保健行为评定问卷”具有比较可靠的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可用作中小学生预防近视工作的测评工具。
高国朋谭晖张秀军伍晓艳赵玉秋华文娟金菊香裴晨璐郝加虎汪玲陶芳标
关键词:视力测定法卫生保健提供
我国12个省份中小学生阳光接触时间状况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 分析我国中小学生阳光接触时间状况。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按照地理区域分布选取12个省份的43771名在校学生或家长作为调查对象。使用自编问卷调查学生学习日和周末平均每天阳光接触时间及相关因素,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特征群体之间率的差异,利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阳光接触时间≤2 h/d的影响因素。结果 中小学生每天平均阳光接触时间为2.49 h和3.22 h。其中学习日平均阳光接触时间≤2 h/d和〉2 h/d所占比例分别为60.81%(26616/43771)和39.19%(17155/43771);周末期间阳光接触时间≤2 h/d和〉2 h/d所占比例分别为44.05%(19283/43771)和55.95%(24488/43771)。在学习日,不同性别、城乡、居住地区、自评学习成绩、家庭住房类型、上下学交通方式和视屏时间的儿童青少年之间,阳光接触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周末,不同性别、家庭居住地、居住地区、自评学习成绩、家庭住房类型和上下学交通方式的儿童青少年之间,阳光接触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学习日和周末,小学、女生、城市、居住在中部或西部地区、自评学习成绩好或中等、家庭住房为楼房和视屏时间〉2 h/d是中小学生阳光接触时间较少的危险因素。结论 我国中小学生学习日每天平均阳光接触时间较少,其报告率较高,不同群体间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伍晓艳许韶君高国朋金菊香华文娟陶芳标
关键词:影响因素儿童青少年
父母近视与儿童近视关联的遗传和环境共享因素的关系被引量:11
2013年
随着对儿童近视病因研究的不断深入,父母近视已被确定为儿童近视的危险因素之一。父母近视如何影响儿童近视尚未形成定论,家庭的影响往往被认为是由遗传决定的,但家庭作为父母、子女共同生活的场所,共享环境的影响不能被忽视。本文主要综述父母近视影响儿童近视的遗传与共享环境证据。 1 父母近视对儿童近视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 1.1父母近视与儿童近视显著关联父母近视与儿童近视间存在明显的关联,父母近视其子女近视患病风险增高。
华文娟伍晓艳万宇辉金菊香高国朋方云裴晨璐陶芳标
关键词:视力儿童
中国不同民族中小学生视力保健行为与近视患病的关联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探讨中国不同民族中小学生的近视患病情况及视力保健行为的差异,分析视力保健行为与近视患病率之间的关联性,为青少年近视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全国12个省市43771名在校中小学生,使用“中小学生视力保健行为评定问卷”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通过X^2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民族、不同年级中小学生近视患病率和持续用眼行为、饮食习惯及户外活动评分,以及近视与非近视学生视力保健行为的差异。结果我国中小学生近视标化患病率汉族为33.5%,维吾尔族为20.6%,回族为25.9%,其他民族为20.1%;各民族不同年级组学生的近视患病率均为七~九年级组〉四~六年级组〉一~三年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一~三年级,四~六年级,七~九年级中小学生持续用眼行为、饮食习惯及户外活动情况等视力保健行为的民族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三个年级组近视与非近视学生的视力保健行为除四一六年级组饮食习惯和户外活动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我国中小学生近视患病率较高,不同民族学生的近视患病率和视力保健行为存在较大差异,视力保健行为与近视患病情况存在生态学一致性。应加强学生对近视的认识,规范对学生视力保健行为的指导。
裴晨璐陶黎明许韶君伍晓艳高国朋赵玉秋华文娟金菊香万宇辉郝加虎陶芳标
关键词:视力患病率卫生保健提供
中小学生视力保健行为评定问卷全国常模研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建立中国中小学生视力保健行为评定常模,为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小学生的视力保健行为提供参考。方法在全国12个省市抽取城乡中小学生47951名,运用“中小学生视力保健行为评定问卷”进行问卷调查,描述中小学生视力保健行为得分的P10,P25,P50,P75和P90分布。结果建立了一~三年级、四~六年级和七~九年级“中小学生视力保健行为评定问卷”各维度和总体得分的P10,P25,P50,P75和P90.以P90作为中小学生视力保健行为状况良好划界值,一~三年级和四~六年级学生视力保健行为良好率女生高于男生;四~六年级和七~九年级学生视力保健行为良好率东部高于中部和西部,四~六年级和七~九年级学生视力保健行为良好率城市高于农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以P10作为中小学生视力保健行为状况不良划界值,一~三年级、四~六年级和七~九年级学生视力保健行为不良率男生高于女生,一~三年级和四~六年级学生视力保健行为不良率东部低于中部和西部;七~九年级学生视力保健行为不良率农村低于城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全国总体评分的P90和P10作为判定学生视力保健行为总体状况良好与不良的划界值,为不同人群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可供比较的常模。
高国朋伍晓艳谭晖赵玉秋金菊香裴晨璐华文娟万宇辉陶黎明郝加虎汪玲张秀军陶芳标
关键词:视力卫生保健提供问卷调查
我国中部6省城市中小学生疑似近视患病率与纬度分布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分析中小学生疑似近视患病率与纬度分布的关联性,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近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描述2005年和2010年中部6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疑似近视患病率与纬度变化,采用X2检验分别分析各学段不同地区2次调研6省城市男女学生疑似近视患病率的差异及疑似近视率与纬度增高的变化趋势。结果2005年和2010年中部6省城市男、女学生疑似近视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疑似近视率随纬度增高而增加,除2005年七一九年级男、女生外,变化趋势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男生变化趋势强于女生,低年级组学生比高年级组学生变化趋势强。结论疑似近视患病率在纬度较高的省份相对较高。应鼓励学生白天多在室外活动,尽可能多的接触阳光。
华文娟伍晓艳许韶君万宇辉金菊香高国朋方云裴晨璐陶芳标
关键词:视力患病率
视近作业与儿童青少年近视的Meta分析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综合评价视近作业尤其是读写对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影响,为预防儿童青少年近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研究中的文献主要来自2个数据库(Medline和Google高级学术搜索)以及可获得研究中的参考文献。使用Meta分析的随机效应模型对纳入的多项研究进行定量综合分析,研究数据主要包括视近作业与近视发病率、近视患病率和近视进展。结果不同视近作业类型对近视影响各异。纳入Meta分析的原始文献共7篇,各项研究结果之间并不同质(I2=85.0%,Pheterogeneily=0.000)。随机效应模型的Meta分析显示儿童青少年每周读写每增加1h,产生的近视联合0R值为1.02(95%CI=1.01~1.03)。结论视近作业对近视影响各异,读写时间的增加对近视存在持续性影响,但影响较弱。
方云陶芳标伍晓艳万宇辉华文娟高国朋金菊香裴晨璐
关键词:视力META分析青少年文献计量学
户外活动对中小学生视力的保护效果评价被引量:28
2014年
目的探讨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对中小学生视力发展的影响,为青少年近视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沈阳市苏家屯区城乡中学、小学各1所,整群抽取中学七∽八年级、小学一∽五年级的所有在校生为干预组(1 735人纳入研究),再选取地理位置临近、课业负担相当的城乡中学、小学各1所为对照组(1 316人纳入研究)。干预组采取学习日上下午各增加1个30 min室外活动的干预措施,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措施。采用自编的"用眼行为调查问卷"收集学生视力相关影响因素信息;使用标准对数视力表分别在研究前、干预后6个月和干预后12个月进行5 m远视力检查。结果基线时和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4.88±0.20,4.85±0.23)和对照组(4.88±0.22,4.84±0.25)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14,1.83,P值均〉0.05);干预12个月后,干预组平均视力(4.85±0.24)明显优于对照组(4.81±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0,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学生视力下降速度低于对照组,学生年龄越大、父母一方或双方近视及开灯睡觉是学生视力下降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可以减缓中小学生视力下降速度。通过开展大课间增加学生户外活动时间预防近视,是一项可行的、简单有效的干预措施。
金菊香伍晓艳万宇辉刘红丽张杰铮姜旋华文娟高国朋方云裴晨璐王松陶芳标
关键词:视力健康教育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