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新宾

作品数:68 被引量:301H指数:8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郑州市普通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吉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1篇颅内
  • 30篇动脉瘤
  • 18篇血管
  • 18篇颅内动脉
  • 17篇颅内动脉瘤
  • 15篇动脉
  • 15篇栓塞
  • 11篇弹簧圈
  • 10篇疗效
  • 10篇介入
  • 10篇静脉窦
  • 9篇细胞
  • 8篇静脉
  • 7篇血管内治疗
  • 7篇静脉窦血栓
  • 6篇弹簧圈栓塞
  • 6篇内皮
  • 6篇安全性
  • 6篇出血
  • 5篇溶栓

机构

  • 54篇郑州大学第一...
  • 8篇天津医科大学...
  • 5篇吉林大学中日...
  • 3篇天津市环湖医...
  • 1篇吉林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台州市第一人...
  • 1篇天津市神经病...

作者

  • 68篇郭新宾
  • 45篇管生
  • 27篇徐浩文
  • 18篇刘朝
  • 18篇王子博
  • 16篇陈振
  • 14篇李冬冬
  • 12篇邓鑫
  • 12篇范锋
  • 11篇权涛
  • 7篇张建宁
  • 7篇宋来君
  • 7篇魏森
  • 6篇魏莹
  • 5篇王林玉
  • 5篇赵丛海
  • 4篇张松
  • 4篇田宇
  • 3篇王景涛
  • 3篇刘秋红

传媒

  • 23篇介入放射学杂...
  • 5篇中华神经外科...
  • 5篇中华放射学杂...
  • 5篇中华神经医学...
  • 3篇中国实用神经...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郑州大学学报...
  • 2篇中国脑血管病...
  • 2篇中华脑科疾病...
  • 2篇中华介入放射...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吉林医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国外医学(脑...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国校外教育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23
  • 5篇2022
  • 3篇2021
  • 10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5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6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介入溶栓安全性和有效性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评估介入溶栓治疗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介入溶栓治疗的156例重型CVST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窦内溶栓,术后即时、出院时和术后6个月复查MRV或DSA,评估静脉窦再通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溶栓5~7 d后DSA造影显示92例(59.0%)静脉窦完全再通,52例(33.3%)部分再通,12例(7.7%)未通。116例(74.4%)患者获术后6个月随访,MRV显示89例(76.7%)静脉窦完全再通,21例(18.1%)部分再通,6例(5.2%)未通;m RS评分0~2分106例(91.4%),3~4分8例(6.9%),5~6分2例(1.7%,死亡)。结论血管内局部溶栓治疗重型CVST安全有效,可作为重型CVST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逯笑柯郭新宾管生邓鑫魏莹
关键词:介入溶栓安全性有效性
Pipeline栓塞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临床观察
2020年
目的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PED)辅助加圈与不加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总结2015年4月至2018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PED治疗的35例(36枚)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24例;年龄22~73岁,平均(53.6±12.6)岁。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33枚,大脑中动脉1枚,椎动脉2枚;破裂动脉瘤1枚,未破裂35枚;动脉瘤呈囊性30枚,梭形4枚,夹层2枚;动脉瘤为小型4枚,中型21枚,大型8枚,巨大型3枚。对手术方式、并发症和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PED加圈组15枚,单纯PED组21枚。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共植入PED 40枚,支架开放不良5枚(PED加圈组4枚,PED组1枚)。发生围手术期轻微缺血事件4例(PED加圈组1例,PED组3例),均为轻微脑梗死,未遗留神经功能缺失;PED加圈组1例术中发生导丝操作相关出血性并发症,遗留轻度神经功能障碍;两组均无致死性并发症。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33例,1分1例,3分1例。23例(65.7%)获影像学随访,中位随访6个月(3~24个月),PED加圈组、PED组动脉瘤完全闭塞分别为9例(90%,9/10)、9例(69.2%,9/13),瘤颈残留分别为1例(10%,1/10)、3例(23.1%,3/13);PED组1例与术后即刻造影无明显变化(7.7%,1/13)。结论PED加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安全有效,可促进瘤囊内血栓形成,可能减少延迟性术后动脉瘤破裂风险,在提高复杂动脉瘤完全闭塞率的同时,并不增加手术操作复杂程度和风险。
范锋管生郭新宾徐浩文袁永杰陈振魏莹
关键词:颅内复杂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复发性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经验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初步探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发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行密网支架治疗复发颅内动脉瘤的病例资料。结果1例先前行单纯弹簧圈填塞,2例先前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术前mRS评分分别为0分、2分、1分。使用PED联合弹簧圈1例,单纯PED置入2例。术后即刻造影均显示瘤腔内对比剂明显滞留。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出院当日mRS评分分别为0分、2分、0分。术后影像学随访1例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结论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选择的复发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需严格选择适应证并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
范锋管生郭新宾徐浩文袁永杰刘朝陈振王子博李栋魏森
关键词:动脉瘤血管内治疗
内镜下经鼻蝶入路鞍区手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为经鼻蝶入路手术提供内镜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3例成人尸头模拟经鼻蝶入路内镜下手术,进行内镜下的解剖观察和解剖测量。结果经鼻蝶窦入路内镜可达鞍膈以上,能清晰显示第三脑室底、视神经、视交叉及鞍旁结构等。鞍膈前后径为(5.5±1.9)mm,左右径为(6.0±1.4)mm;鞍膈孔与鞍结节的距离为(3.2±1.2)mm;两前床突间距离为(24.5±0.9)mm;前置型视交叉前缘到鞍结节的平均距离为2.1mm,后置型为3.5mm。结论内镜扩大经蝶入路能够清晰显示鞍区结构,可应用于各种鞍区肿瘤的手术。
郭新宾赵丛海索新赵兴利杜超艾天贻
关键词:鼻蝶入路神经解剖学蝶鞍
Pipeline栓塞装置治疗非颈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短期效果分析
2022年
目的评价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非颈内动脉瘤(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部位的动脉瘤)相对于颈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采用PED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的部位将患者分为颈内动脉瘤组和非颈内动脉瘤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出血、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短期随访结果。所有患者采用PED置入治疗,术后6个月进行DSA随访,采用Raymond-Roy分级评估动脉瘤闭塞效果(完全闭合、近似闭合、未愈合及好转,好转为完全闭合和近似闭合)。结果共纳入125例患者(127个动脉瘤)行PED介入治疗,PED置入成功率为100.0%;其中颈内动脉瘤组87例(89个动脉瘤),非颈内动脉瘤组38例[38个动脉瘤,其中大脑前动脉5例(A1段1例,A2段3例,A3段1例)、大脑中动脉15例(M1段14例、M2段1例)、前交通动脉3例、椎动脉V4段10例、基底动脉5例]。颈内动脉瘤组与非颈内动脉瘤组患者围手术期出血[3.4%(3/89)比0]、缺血并发症发生率[3.4%(3/89)比2.6%(1/3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554、1.000)。共有68例患者(共68个动脉瘤)进行了DSA随访检查,包括颈内动脉组50例,非颈内动脉组18例;其中51个动脉瘤完全闭合,动脉瘤闭合率为75.0%(51/68)。两组短期随访中的动脉瘤完全闭合率[80.0%(40/50)比11/18,P=0.204])及好转率[92.0%(46/50)比14/18,P=0.23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颈内动脉瘤组相比,PED治疗非颈内动脉瘤(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前交通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部位的动脉瘤)不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促进动脉瘤愈合同样安全且有效。
范锋郭新宾徐浩文权涛袁永杰魏森李冬冬张松付宇管生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安全性短期疗效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疗效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8
2020年
目的对比分析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以下简称支架辅助栓塞)与单纯弹簧圈栓塞(以下简称单纯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破裂动脉瘤患者1217例,其中支架辅助栓塞组631例,单纯栓塞组586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和随访期动脉瘤的栓塞程度(采用Raymond分级标准评估)及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栓塞即刻,631例支架辅助栓塞组中Raymond分级Ⅰ、Ⅱ、Ⅲ级者分别占65.0%(410例)、29.9%(189例)、5.1%(32例);586例单纯栓塞组中分别占51.4%(301例)、36.0%(211例)、12.6%(74例),两组比较P<0.01。支架辅助栓塞组术后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为2.5%(16例),单纯栓塞组为5.1%(30例);两组缺血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6.3%(40例)、3.1%(18例),两组比较均P<0.05。两组患者的致残率均为1.0%(均为6例),致死率均为2.2%(分别为14例、13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个月,支架辅助栓塞组227例、单纯栓塞组102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其中支架辅助栓塞组Raymond分级Ⅰ、Ⅱ、Ⅲ级者分别占71.8%(163例)、22.9%(52例)、5.3%(12例),单纯栓塞组分别占53.9%(55例)、34.3%(35例)、11.8%(12例);复发率分别为11.9%(27例)、38.2%(39例),两组比较栓塞程度分级和复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比较,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效果好,复发率低;出血性并发症略低,缺血并发症略高,但不增加总体致残、致死的风险。
陈振张松晋亚洲刘朝李冬冬王林玉郭新宾徐浩文管生
关键词:弹簧圈
脑创伤后炎症反应与循环内皮祖细胞的关系
2010年
目的:探讨脑创伤后炎症反应与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动态变化的关系。方法:对71例脑创伤患者,根据其体温、血中白细胞数量等指标分为炎症组和非炎症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不同时间点的外周血EPC,并结合患者的其他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创伤后24 h内外周血中的白细胞均显著升高,而EPC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伤后4 d开始升高,7 d达到峰值,此后逐渐下降;伤后第4、7、14天炎症组患者白细胞数均显著高于非炎症组,但两组间血中EPC数量在第4、7天无显著差异,仅在伤后第14天,炎症组外周血中EPC明显高于非炎症组(P<0.001);非炎症组逐渐下降并回归正常。结论:炎症组相对于非炎症组脑创伤患者,炎症期外周血中EPC明显升高,可能为抗炎因子动员所至,为机体自身保护的启动。
高剑峰王亮郭新宾张建宁崔维韻
关键词:脑创伤内皮祖细胞白细胞炎症因子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20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收治的采用PED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03例(108个动脉瘤)。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小型动脉瘤65例,Willis环远端动脉瘤23例,椎-基底动脉动脉瘤15例;囊状动脉瘤83例,夹层和梭形动脉瘤20例;破裂动脉瘤9例,未破裂动脉瘤94例。术后采用O′Kelly Marotta(OKM)分级标准判断动脉瘤的闭塞程度,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临床预后。结果103例患者(108个动脉瘤)共置入109枚支架,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动脉瘤闭塞OKM分级A级45例(43.7%)、B级42例(40.8%)、C级6例(5.8%)、D级10例(9.7%)。103例患者中,围手术期9例(8.7%)发生并发症,其中出血性事件1例(1.0%),缺血性事件8例(7.8%),死亡1例(1.0%)。术后12个月,102例患者中,mRS评分≤2分者99例(97.1%),3~5分3例(2.9%);79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其中OKM分级B级和C级各7例(各占8.9%),D级65例(82.2%),无一例患者的动脉瘤复发。结论采用PED治疗颈内动脉颅内段小型动脉瘤、椎-基底动脉动脉瘤及Willis环远端动脉瘤,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手术效果好。
陈振张松刘兵辉韩凯昊刘朝王林玉郭新宾徐浩文管生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被引量:10
2004年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明确其发病机制 ,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 ,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蛋白激酶C和Ras蛋白等在脑血管痉挛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红细胞生成素、蛋白激酶C抑制剂、去骨瓣减压和基因治疗等是新的有效治疗措施。
郭新宾赵丛海田宇
关键词:脑血管痉挛发病机制蛛网膜下腔出血蛋白激酶C抑制剂RAS蛋白红细胞生成素
多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的临床技术和疗效探讨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多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3例颅内梭形动脉瘤患者,经头颈联合CTA及全脑血管造影确诊,采用多支架联合弹簧圈技术治疗并随访。结果3例患者均获手术成功,动脉瘤腔大部栓塞,术后即刻可见动脉瘤囊内涡流改变明显。术中共使用支架7枚,弹簧圈17枚,未出现动脉瘤破裂及血栓形成等情况。随访3~8个月,1例8个月后头痛消失,无神经功能障碍,复查造影可见动脉瘤腔消失,载瘤动脉通畅;1例3个月后头痛消失,复查造影可见动脉瘤腔少量显影,载瘤动脉通畅;1例3个月临床随访无症状。结论多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治疗方法具有可行性及安全性,近期疗效良好,长远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李冬冬郭新宾管生徐浩文刘朝王子博李元辉
关键词:梭形动脉瘤弹簧圈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