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郁丹红

作品数:36 被引量:223H指数:10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理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11篇中药
  • 8篇药组
  • 8篇中药组
  • 8篇中药组分
  • 4篇制剂
  • 3篇支撑架
  • 2篇丹参
  • 2篇丹参酮
  • 2篇药动学
  • 2篇医疗机构制剂
  • 2篇银杏叶
  • 2篇用药
  • 2篇油水分配系数
  • 2篇生物利用度
  • 2篇染料木素
  • 2篇蜗牛酶
  • 2篇酶解
  • 2篇控制系统
  • 2篇缓释
  • 2篇固体分散体

机构

  • 20篇江苏省中医药...
  • 16篇苏州大学
  • 14篇南京中医药大...
  • 4篇江苏大学
  • 4篇江苏康缘药业...
  • 1篇南昌大学第二...
  • 1篇泰州市食品药...
  • 1篇江西本草天工...

作者

  • 36篇郁丹红
  • 20篇贾晓斌
  • 12篇金慧臻
  • 11篇刘丹
  • 10篇孟永钦
  • 9篇张振海
  • 8篇张先明
  • 6篇毛晨梅
  • 6篇孙娥
  • 6篇吕承哲
  • 4篇萧伟
  • 4篇陈小云
  • 4篇姚鑫
  • 3篇施亚琴
  • 2篇朱静
  • 2篇宋捷
  • 2篇金鑫
  • 2篇桂环
  • 1篇何佳珂
  • 1篇刘其媛

传媒

  • 12篇中国中药杂志
  • 4篇中草药
  • 2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药学学报
  • 1篇医药导报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儿科药学杂志
  • 1篇抗感染药学
  • 1篇北方药学
  • 1篇2013年“...

年份

  • 1篇2020
  • 6篇2019
  • 5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11篇2013
  • 7篇2012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通脉微丸多元释药系统释药特性评价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建立通脉微丸多元释药系统的释药特性评价方法。方法:考察紫外分光光度法与HPLC测定各释药单元溶出曲线的相似性;HPLC评价通脉微丸多元释药系统单个释药单元以及形成多元释药系统后的体外释药特性,同时评价各释药单元体外释放的相互影响程度。结果: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和HPLC测定的葛根黄酮微丸、丹酚酸微丸、川芎酚酸微丸、丹参酮微丸4种释药单元的溶出度曲线具有相似性;HPLC测定多元释药系统的各释药特性表明各单元无相互影响。结论:可利用HPLC测定的单一指标成分来表示组分的释放,初步构建的通脉微丸多元释药系统改善了难溶性组分的溶出,整体上表现出速释和缓释结合的特征,符合设计的要求。
郁丹红黄洋贾晓斌朱静刘丹萧伟
关键词:释药特性中药组分
组分结构中药性质表征研究
中药/复方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是多成分的复杂体系,由多个组分构成物质基础整体。组分中药的研究开发必然要基于组分整体性质,组分整体性质表征成为关键问题。结合文献报道,分别从组分代表性成分性质相似度分析及组分整体性质拟合方法两...
刘丹郁丹红贾晓斌
一种注射类药剂存放盒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注射类药剂存放盒,存放盒包括具有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盒本体,盒本体包括底板、位于长度方向两侧的长侧板、位于宽度方向两侧的宽侧板,两侧的长侧板和宽侧板的底侧面分别与底板固定连接,盒本体的开口形成于两侧的长...
金慧臻张先明郁丹红孟永钦
文献传递
医疗机构制剂动态化质量控制的研究思路被引量:11
2014年
医疗机构制剂,特别是作为"独家秘方"的中药复方制剂,是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特色产物,同时又是医疗机构相互竞争的重要手段。虽然医疗机构制剂所具有的优势和特色,是药物研究所以及制药企业无可比拟的,但是,多年来医疗机构制剂的质量标准一直未达到理想水平。众所周知,药品的质量控制是医疗机构制剂发挥疗效的重要保证,尤其是在人们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日益重视,国家对医疗机构制剂监管日趋严格的形势下,医疗机构更加应该重视自身产品的质量。该文结合医疗机构制剂质量控制的现状,以"过程动态质量控制技术"为指导,建立符合医疗机构特点的医疗机构制剂,特别是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研究方法,以期提高制剂质量标准,改善制剂质量的稳定性,提高临床疗效,最终为完善、统一和规范医疗机构制剂的质量提供新的思路。
郁丹红毛晨梅吕承哲金慧臻姚鑫贾晓斌
关键词:医疗机构制剂
丹参二萜醌组分及其固体分散体微丸中主要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建立大鼠血浆中丹参二萜醌组分中4个主要成分二氢丹参酮I、丹参酮I、隐丹参酮及丹参酮IIA的UPLC-MS/MS测定方法,用于丹参二萜醌组分及其固体分散体微丸的药动学研究。方法SD大鼠分别ig给予丹参二萜醌组分固体分散体微丸及其原料药后,于不同时问点采集血浆样本,UPLC—MS/MS(以多反应离子监测方式)进行正离子检测,测定二氢丹参酮I、丹参酮I、隐丹参酮及丹参酮IIA血药浓度,DAS2.1.1软件计算丹参二萜醌组分固体分散体微丸及其原料药在大鼠体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血浆中丹参二萜醌组分中4个主要成分目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4.6%,提取回收率均大于74.49%。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与ig丹参二萜醌组分原料药相比,ig给予其固体分散体微丸后,丹参二萜醌组分中4个主要成分的Cmax和AUC0-∞均不同程度地提高(尸〈0.05)。结论本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适用于丹参二萜醌组分及其固体分散体微丸中多成分的药动学研究;固体分散体微丸技术通过增加丹参二萜醌组分的溶解性,促进其在体内的吸收,各主要成分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原料药的138%-204%。
郁丹红贾晓斌施亚琴萧伟
关键词:二氢丹参酮I丹参酮I隐丹参酮丹参酮IIA药动学UPLC-MS
基于生物药剂学性质的中药组分相似性分析方法的建立被引量:8
2013年
中药组分是一个复杂的多成分体系,如何表征和评价其多样的性质一直是中药现代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该文根据生物药剂学性质的相关规定,制定中药组分相似性评价标准,同时基于向量夹角余弦(cosine)和格鲁布斯(Grubbs)法建立相似性分析的方法,用于评价组分内代表性成分性质的离散程度,最终为中药组分亚组分的分类以及组分性质的整体性评价提供思路和方法。
郁丹红贾晓斌
关键词:中药组分亚组分
中药配方颗粒在儿科临床应用的适宜性探讨被引量:9
2019年
儿科制剂缺乏是全球性问题。中药配方颗粒作为中药饮片的补充形式在儿科临床应用了十几年,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本文立足于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回顾了这些年中药配方颗粒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讨论其在儿科中的重要性以及尚存的问题,以期为中药配方颗粒在儿科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郁丹红金慧臻孟永钦毛晨梅姚鑫
关键词:中药配方颗粒儿科适宜性
药效学筛选表征丹参二萜醌组分整体性质的代表性成分的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筛选药理作用与丹参二萜醌组分整体药理作用无显著性差异的主成分的组合,从而确定能够表征丹参二萜醌组分整体性质的代表性成分的配伍形式。方法:根据体外药效实验结果,结合腹腔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从心电图(J点的变化)、酶学指标(SOD,MDA,CK,LDH)以及病理学(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3个方面比较丹参二萜醌组分、主成分A组合以及主成分B组合的药理作用,从中筛选出能够代表丹参二萜醌组分整体性质的配伍形式。结果:丹参二萜醌高剂量组和主成分B高剂量组在各方面的药理作用相似,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丹参二萜醌组分高剂量组和主成分B高剂量组对ISO诱导的心肌缺血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且疗效相当,因此,初步认为主成分B组中4个成分能够作为丹参二萜醌组分的代表性成分。
郁丹红贾晓斌宋捷施亚琴萧伟
关键词:心肌缺血
相似性分析用于丹参二萜醌组分平衡溶解度和油水分配系数的研究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研究丹参二萜醌组分内各代表性成分的平衡溶解度和油水分配系数的相似性,从而为丹参二萜醌组分整体水溶性和脂溶性的表征奠定基础。方法:以丹参二萜醌组分为模型药物,借助指标成分法测定组分在不同缓冲液中的平衡溶解度和油水分配系数,基于向量夹角余弦(cosine)和格鲁布斯(Grubbs)法对各成分的平衡溶解度和油水分配系数进行相似性分析,评价其相似程度。结果:丹参二萜醌组分内代表性成分二氢丹参酮Ⅰ、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在不同pH缓冲液中的平衡溶解度和油水分配系数均相似,这种相似不仅表现在变化趋势上,还表现在数值上。结论:相似性评价反映了组分内代表性成分性质值间相互偏离和分散的程度,适用于组分的研究;相似性评价能够增加组分性质评价和表征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能优化组分的结构。
郁丹红贾晓斌
关键词:中药组分平衡溶解度油水分配系数
UPLC-MS/MS测定银杏叶提取物中5种微量银杏酸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建立UPLC-MS/MS同时测定银杏叶提取物中5种微量银杏酸的方法。方法:以UPLC BEH C18(2.1 mm×100 mm,1.7μm)为色谱柱,甲醇-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流速0.4 m L·min-1,柱温30℃;质谱仪以多反应离子监测(MRM)方式进行相关离子检测。结果:测定的氢化白果酸、白果新酸、白果酸、十七烷一烯银杏酸以及十七烷二烯银杏酸在5.0 min内分离良好,在测定的质量浓度范围内(0.20~200.00μg·L-1)线性关系良好(r>0.992 3);加样回收率(n=6)RSD均<5%(98.86%~103.30%)。不同厂家银杏叶提取物中的银杏酸含量差异较大(7.58~23.08μg·g-1),最高含量高达百万分之二十以上,仅有8家提取物低于百万分之十,市面不同厂家生产的银杏叶提取物普遍银杏酸含量偏高。在所测定的各批次样品中白果酸、十七烷一烯银杏酸以及中白果新酸平均含量较高,十七烷二烯银杏酸和氢化白果酸平均含量较低。根据8家合格银杏叶提取物厂家的测定结果,建议所测定的5种银杏酸即:氢化白果酸、白果新酸、白果酸、十七烷一烯银杏酸以及十七烷二烯银杏酸的质控范围分别控制在2.94~3.59,0.97~1.18,2.35~2.88,2.94~3.59,0.59~0.73μg·g-1。结论:该方法可用于银杏酸类成分的快速定量分析。
姚鑫薛平郁丹红周翔
关键词:银杏酸银杏叶提取物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