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莉平
- 作品数:48 被引量:184H指数:8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者恶性肿瘤的类型及其标化发生率分析被引量:10
- 2020年
- 以2004—2018年国家艾滋病(AIDS)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湖北籍的22980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阳性(HIV感染)/艾滋病(AIDS)者为研究对象,纵向观察其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及标化发生率(SIR)。22980例HIV感染/AIDS者共随访113164人年,年龄(47±11)岁,其中男性80635人年、女性32529人年,明确诊断恶性肿瘤者323例(男性217例、女性106例),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宫颈癌、肝癌、肺癌和卡波西肉瘤(KS)者占70.0%(226/323);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为285.43/10万(男性269.11/10万,女性325.87/10万),死亡率为169.67/10万(男性184.78/10万,女性132.19/10万)。广泛开展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后,HIV感染/AIDS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本地区普通人群相似,KS、NHL、霍奇金淋巴瘤和宫颈癌是本地区艾滋病相关肿瘤,需注意在艾滋病相关恶性肿瘤患者中完善HIV筛查。
- 邓莉平熊勇高世成桂希恩宋世会莫平征邓涤熊艳张永喜
- 关键词:人免疫缺陷病毒死亡率
- 含奈韦拉平的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临床观察
- 2015年
- 回顾分析2003年3月至2008年6月1032例行抗病毒治疗患者的不良反应。其中行奈韦拉平治疗的800例患者(NVP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320例次(40.0%),行依非韦伦治疗的232例患者(EFV组)发生55例次(23.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38,P=0.000)。NVP组肝损害和皮疹的发生率显著高于EFV组(χ2=10.084,P=0.001;χ2=6.457,P=0.011)。NVP组因不良反应的停药率6.9%(55/800),高于EFV组的1.3%(3/232)(χ2=10.564,P=0.001);因不良反应的病死率NVP组为0.4%(3/800),EFV组为0(0/23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8,P=0.809)。
- 陈铁龙卢瑞朝张永喜邓莉平高世成
- 关键词:奈韦拉平
- 艾滋病合并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19年
- 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而导致的慢性传染病,由于其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在艾滋病感染患者中,淋巴瘤发病率高达3%~10%,仅次于卡波西肉瘤。本文报道1例我院收治的艾滋病合并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治过程,同时复习相关文献,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 朱艳梅邓莉平杨炯
- 关键词:艾滋病
- HIV/HCV合并感染者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后死亡原因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了解开展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combined antiretroviral therapy,cART)后湖北省HIV/HCV合并感染者死亡情况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3年1月—2010年12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就诊或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会诊的427例HIV/HCV合并感染者的人口学和临床资料。采用Cox逐步回归模型分析死亡发生的相关因素;Kaplan—Meier方法分析晚期肝病对HIV/HCV合并感染者死亡的影响。结果427例HIV/HCV合并感染者随访期间53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12.4%,其中28例(52.8%)死于肝病相关的疾病。男性患者(RR=2.63,P=0.05),受血感染(RR=2.15,P=0.04),基线CD4^+T细胞计数〈50个/μL(RR=2.83,P=0.02),随访结束时HIVRNA载量≥10^4拷贝/mL(RR=2.79,P=0.00)及并发终末期肝病(RR=7.79,P=0.00)与死亡显著相关,而cART持续时间〉5年是死亡的保护因素(RR=0.03,P=0.00)。合并晚期肝病者的病死率高达52.7%(29/55)。结论肝病已成为HIV/HCV合并感染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出现晚期肝病者死亡的风险高。
- 邓莉平熊勇高世成桂希恩荣玉萍杨蓉蓉胡锦枝
- 关键词:HIV丙型肝炎病毒
- 艾滋病相关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转归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分析艾滋病相关恶性淋巴瘤(ARL)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ARL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经过和生存状态,按1∶2随机抽取与ARL人口统计学及临床特征相匹配的106例普通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比较ARL与NHL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经过和生存状态。进一步分析ARL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ARL的主要病理类型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占60.4%(32/53);B淋巴细胞来源淋巴瘤占88.7%(47/53),T淋巴细胞来源淋巴瘤占11.3%(6/53)。ARL患者接受放射和化学治疗的比例为62.3%(33/53),低于普通NHL患者的94.3%(100/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58,P〈0.05);ARL患者HBsAg阳性率为1.9%(1/53),低于普通NHL患者的26.4%(28/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6,P〈0.05);其他临床特征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RL和普通NHL患者的生存时间分别为(6.0±1.3)个月和(48.0±10.0)个月(t=8.13,P〈0.01)。ARL患者1、2、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39.6%、32.7%、27.7%和20.1%,普通NHL患者分别为79.2%、56.8%、42.4%和25.0%。33例ARL患者与100例普通NHL患者接受抗NHL治疗后,1年生存率分别为60.6%和83.0%(χ^2=4.040,P=0.043),2年生存率分别为53.5%和60.5%(χ^2=0.003,P=0.096),3年生存率分别为48.1%和45.9%(χ^2=0.288,P=0.59),5年生存率分别为39.1%和27.5%(χ^2=0.798,P=0.372)。是否接受NHL治疗和国际预后指数是ARL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ARL的主要病理类型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ARL患者的生存期明显短于普通NHL患者,抗病毒和抗肿瘤联合治疗能延长ARL患者的生存时间。
- 张永喜邓涤熊勇邓莉平高世成桂希恩
-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存活率分析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败血症患者的病原谱分析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分析本地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败血症患者的病原谱分布以及与CD4^+T淋巴细胞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AIDS合并败血症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总结病原微生物分布比例,分析病原微生物谱与CD4^+T细胞的相关性。结果 84例AIDS合并败血症患者中,培养结果为细菌感染者38例(占45.3%),真菌感染者39例(占46.4%),混合感染者7例(占8.3%);其中混合感染者均为细菌和真菌二重感染。标本中共分离出91株微生物,最常见的微生物分别为马尼尔菲青霉菌24株(占26.4%)、新型隐球菌21株(占23.1%)、人葡萄球菌9株(占9.9%)和屎肠球菌7株(占7.7%)。83例成人患者中,CD4^+T细胞>100个/μl者14例(占16.9%),均为细菌感染;51~100个/μl者5例(占6.0%);CD4^+T细胞≤50个/μl者64例(占77.1%),以真菌和混合感染为主(占67.2%)。CD4^+T细胞≤50个/μl的AIDS合并败血症患者真菌和混合感染败血症的风险显著高于CD4^+T细胞>50个/μl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6.63;χ~2=15.67,P<0.001)。结论 CD4^+T细胞≤50个/μl的AIDS患者为真菌败血症和混合感染败血症的高危人群,本地区应重视AIDS合并马尼尔菲青霉菌和新型隐球菌败血症,须高度重视并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住院AIDS患者发生院内感染。
- 彭竹山张永喜熊勇邓莉平高世成
-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败血症病原谱CD4+T淋巴细胞
- 艾滋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4
- 2015年
- 目的探讨中国大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住院患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疾病谱和临床特点。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住院的HIV/AIDS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72例住院患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者57例(8.5%),其中43.9%(25/57)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为首发疾病入院并确诊AIDS。57例患者主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表现有头痛(75.4%,43/57)、发热(68.4%,39/57)、呕吐(52.6%,30/57)、脑膜刺激征(40.4%,23/57)、意识障碍(24.6%,14/57)、肌力下降(24.6%,14/57)以及抽搐(21.1%,12/57)等;对患者进行头颅CT和(或)MRI,血液、脑脊液常规、生化、免疫学和病原学检查,部分患者行病理检查。34例(60.0%)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50个/mm^3,18例(31.2%)患者CD4^+T细胞计数为50~200个/mm^3,5例(8.8%)患者CD4^+T细胞计数≥200个/mm^3。32例(56.1%)有病原学及病理组织学诊断依据,其余为临床诊断。诊断为隐球菌脑膜炎28例(49.1%),不明原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9例(15.8%),脑白质病变5例(8.8%),脑脊髓炎3例(5.3%),结核性脑膜炎3例(5.3%),艾滋病相关性脑病2例(3.5%),弓形虫脑病2例(3.5%),不明原因急性脑梗塞2例(3.5%),脑萎缩2例(3.5%)以及脑肿瘤1例(1.7%)。经病原及综合诊疗好转出院41例(71.9%);死亡患者16例(21.8%),主要是接受诊疗较晚的隐球菌脑膜炎重症患者(6例)和不明原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患者(5例)。结论本组HIV/AIDS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患者绝大多数处于艾滋病期,以隐球菌脑膜炎最多见,疾病谱较广,病死率高。主要临床表现有头痛、发热、呕吐、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肌力下降和抽搐等。及时进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病原学、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尽快明确诊断,采取相应诊疗措施,能够降低病死率。
- 张红熊勇高世成戴永安彭竹山张永喜邓莉平骆名其陈铁龙
- 关键词:艾滋病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7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住院治疗的90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90.00%(81/90)、头晕头痛83.33%(75/90)和恶心呕吐58.89%(53/90);脑脊液中隐球菌抗原、墨汁染色及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92.59%(50/54)、78.89%(71/90)和51.11%(46/90);经系统抗真菌治疗后总病死率为25.56%(23/90);影响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12周预后单因素分析显示:病死组患者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cART)、意识障碍、痫性发作、颈项强直、低CD_(4)^(+)T细胞计数患者例数及全身播散性隐球菌感染发生率较生存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意识障碍、颈项强直及痫性发作是影响患者12周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常伴播散性感染,意识障碍、颈项强直及痫性发作是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对CD4+T细胞计数<100个/μl的患者开始cART前应常规筛查隐球菌抗原,早诊断治疗,可能进一步降低病死率。
- 韦芳菲熊勇张永喜陈小平莫平征宋世会邓莉平
- 关键词:艾滋病隐球菌脑膜炎预后
- cART治疗后HCV对HIV病程进展的影响
- <正>目的探讨合并HCV对ART治疗后HIV病程的影响。方法对目前已行ART治疗患者,按抗HCV阳性和阴性进行分组,回顾性分析,ART治疗后患者的CD4+T细胞数、HIV载量和肝功能。以死亡作为病程的终点,分析HCV对H...
- 邓莉平熊勇桂希恩严亚军
- 文献传递
- 中国中部地区HIV母婴传播状况调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了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在我国以血液传播为主的中部地区母婴传播率及影响母婴传播的相关因素,为开展预防阻断工作提供根据。方法:以当地因有偿供血或受血感染HIV后有生育史的妇女为调查对象,现场询问调查和检测,并对其子女配对的资料进行整理,回顾性分析HIV的母婴传播状况。结果:159例HIV阳性母亲生育的204名子女中,78例HIV阳性,母婴传播率为38.2%(78/204)。在159例HIV阳性母亲中,有39例为产后输血感染,所生的40名子女均母乳喂养,其中13例感染HIV,母乳传播率为32.5%(13/40)。对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母亲年龄、生产胎次对母婴传播率有一定影响,母亲年龄>30岁、多产的母婴传播率分别为48.5%、47.9%,高于母亲年龄<30岁、初产的36.2%、35.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胎儿性别也不影响母婴传播率。结论:在我国以有偿供血和受血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中部地区,母婴传播率达38.2%,高于性传播和静脉吸毒的母婴传播率;影响母婴传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HIV亚型作用不能排除。
- 吴雪春张元珍桂希恩邓莉平
- 关键词:艾滋病母婴传播影响因素HIV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