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尿道射频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近期疗效评价
- 1994年
- 63例前列腺增生症老年患者经尿道射频热疗后2个月及6个月分别再测B超、最大尿流率(MFR)、平均尿流率(AFR)及进行Medsen评分。2个月MFR和AFR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的提高;与6个月比较无显著差别;B超测值无明显变化。因此,我们认为在治疗后2个月的随访检查,即可作为疗效评价。本组治疗后2个月主、客观改善率分别为79.4%和69.8%。
- 万奔邵鸿勋王少华邓京平许进韩玉荣
- 关键词:前列腺肥大射频术
- 原发性输尿管癌诊治研究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总结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北京医院2001~2007年收治的24例原发性输尿管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各种检查方法和治疗手段,探讨诊治中存在的问题,总结诊治经验。结果术前确诊22例,19例行手术,术后病理报告18例为移行细胞癌,1例为移行细胞癌并小灶性鳞癌。结论联合应用B超、IVP、膀胱镜和逆行肾盂输尿管造影、尿脱落细胞、CT、MRI、输尿管镜等不同检查手段可提高术前明确诊断率,B超是基本筛查手段,膀胱镜+逆行肾盂输尿管造影是关键检查手段;治疗以手术为主,患侧肾-输尿管-膀胱袖状切除仍是治疗原发性输尿管癌的最佳选择;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分期、分级,提高早期诊断率具有重要意义。
- 邓京平
- 关键词:原发性输尿管癌影像学检查
- 经尿道等离子电切和经典电切治疗老年人高危大体积前列腺增生的疗效比较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比较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PKRP)与经尿道单极电切术(TuRP)治疗老年、高危、大体积前列腺增生患者的疗效。方法对36例老年、高危、大体积前列腺增生患者,分别采取PKRP16例,TURP2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的前列腺标本重量、术后冲洗时间、拔尿管时间、术后6个月国际前列腺症状(IPSS)评分和最大尿流率。结果PKRP组和TURP组比较,手术时间分别为(62±23)min和(68±35)min,切除的前列腺标本重量分别为(52±15)g和(56±18)g,术后冲洗时间分别为(16±12)h和(18±10)h,拔管时间分别为(5±2)d和(6±1)d,术后IPSS评分分别为(6.8±3.4)和(7.4±4.2)分,最大尿流率分别为(15.8±6.2)ml/s和(15.2±5.3)ml/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PKRP组为(283±155)ml,少于TuRP组的(465±264)ml(P〈0.05);且PKRP组无术中输血,TURP组有1例(P〈0.01);两组术后6个月IPSS评分、最大尿流率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KRP组IPSS分别为(27.8±3.5)和(6.8±3.4)分,最大尿流率分别为(4.5±2.7)ml/s和(15.8±6.2)ml/s;TURP组IPSS分别为(29.2±6.1)和(7.4±4.2)分,最大尿流率分别为(5.2±3.6)ml/s和(15.2±5.3)ml/s,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PKRP与TURP有相似的电切效率和手术效果,但PKRP出血较少,对高危、大体积前列腺患者更安全。
- 金滨王建业魏东邓京平朱刚万奔
- 关键词:前列腺增生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
- 肾癌合并静脉癌栓诊疗方式的探讨及疗效观察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探讨肾癌合并静脉癌栓的诊疗方式,观察整体生存状况及静脉癌栓级别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6月~2013年4月收治的21例肾癌合并静脉癌栓患者临床资料:男16例,女5例,平均年龄(58.9±14.9)岁。癌栓级别1级(癌栓位于肾静脉内)9例,2级(癌栓位于肾静脉以上膈肌以下)10例,3级(癌栓位于膈肌以上)2例。18例行手术治疗。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癌栓级别对预后的影响。结果:B超、增强CT和MRI对静脉癌栓的检出率分别为52.4%、100%和92.9%;18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247.2±86.6)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 233.3±2 848.2)ml,平均术后放置引流管时间(6.9±6.4)d,平均住院时间(28.4±18.8)d。中位随访时间6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54个月,5年总生存率为36.8%。Log-rank检验分析显示静脉癌栓级别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增强CT或MRI评估癌栓准确率高;肾癌合并静脉癌栓的治疗方式仍以手术为主,但风险高,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高;癌栓级别与预后相关。
- 王劲夫王建业万奔魏东张力青邓京平邓庶民朱生才苏鸿学张耀光刘明金滨张亚群王建龙王鑫陈鑫马宏吴鹏杰
- 关键词:肾癌静脉癌栓手术
- 前列腺特异抗原与前列腺体积及移行带体积比在前列腺癌筛选中的意义被引量:9
- 2002年
- 目的 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 (PSA)及其密度 (PSAD)及移行带密度 (PSA TZ)在前列腺癌筛选中的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 15 3例血清PSA <2 0ng/ml的因怀疑前列腺癌而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的患者 ,对PSAD及PSA TZ与活检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活检结果前列腺增生 (BPH)10 0例 ,前列腺癌 (PCa) 5 3例。BPH和PCa组平均PSAD分别为 (0 13± 0 11)和 (0 30± 0 2 1)ng·ml-1·ml-1,PSA TZ分别为 (0 2 6± 0 2 0 )和 (0 78± 0 71)ng·ml-1·ml-1,PCa组明显升高 ,均为P <0 0 1。以前列腺体积 5 0ml或移行带体积 2 5ml为界 ,体积较小BPH和PCa组间的平均PSAD和PSA TZ差异更明显。PSAD及PSA TZ的ROC曲线下面积 (分别为 0 73及 0 74)明显大于PSA(0 5 7) ,但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当血清PSA <2 0ng/ml时 ,PSAD及PSA TZ在前列腺癌的筛选中要优于PSA 。
- 王建业刘明万奔张力青钟晨阳陈敏邓京平邓庶民许进
-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前列腺特异抗原
- 前列腺癌根治术中避免手术切缘阳性的临床评价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根治术中手术切缘阳性的临床意义,以及相关临床参数对手术切缘阳性率的影响。方法63例经病理证实的局限性前列腺癌实施前列腺根治术,通过回顾性研究了解病理分期、术前血清PSA、穿刺后Gleason评分、穿刺针数阳性百分率对手术切缘阳性的影响。结果63例前列腺癌病理分期T2a19例,切缘阳性1例;T2b11例,切缘阳性4例;T3a12例,切缘阳性0例;T3b8例,切缘阳性4例;T3c10例,切缘阳性5例。病理分期与手术切缘阳性成正相关(r=7.166,P=0.007),且对手术切缘阳性有意义(χ2=15.326,P=0.004)。本组偶发癌3例,切缘阳性1例。血清PSA异常63例,其中血清PSA<10ng/ml24例,术后切缘阳性4例,血清PSA>10ng/ml39例,术后切缘阳性12例,两者差异无显著性(χ2=2.236,P=0.135)。穿刺后Gleason评分60例,其中<7分40例,切缘阳性8例,>7分20例,切缘阳性7例,两者差异无显著性(χ2=1.600,P=0.206)。穿刺针数阳性百分率60例,其中<33%25例,切缘阳性3例,>33%35例,切缘阳性12例,两者差异有显著性(χ2=3.863,P=0.049)。结论血清PSA、穿刺后Gleason评分对前列腺癌根治术中切缘阳性无影响,而穿刺阳性百分率对手术切缘阳性有意义,同时手术者经验和手术技能对手术切缘阳性有一定影响。
- 邓京平钟晨阳万奔张传礼魏东邓庶民王建业
- 关键词:前列腺癌前列腺根治术手术技能
- 临床参数和磁共振成像预测前列腺癌病理分期的评价被引量:7
- 2005年
- 目的 探讨联合临床参数分期和磁共振成像 (MRI)分期预测前列腺癌病理分期的临床意义。 方法 对 5 3例经病理活检证实的局限性前列腺癌行根治性手术者术前经血清PSA(临界值16 .3ng/ml)加系统 6~ 8针穿刺后Gleason评分 (临界值 6分 )或穿刺阳性针数百分率 (临界值 34%~5 0 % )进行临床分期及MRI分期以预测术后病理分期 ,评价术前联合临床参数分期和MRI分期与病理分期的一致性。 结果 5 3例中 ,术前血清PSA加Gleason评分低于临界值 ,临床分期局限于前列腺内的肿瘤 (T2 ) 2 0例 ,术后有 2 5 .0 % (5 / 2 0 )为T3 ;术前血清PSA加穿刺阳性针数百分率低于临界值 ,临床分期为T2 2 0例 ,术后 30 % (6 / 2 0 )为T3 。术前临床参数分期为T3 者术后分别有 30 .3% (10 / 33)和30 .3% (10 / 33)为T2 。MRI诊断的 4 8例前列腺癌者中 ,术前分期局限于前列腺内的肿瘤 (T2 ) ,术后病理分期 4 2 .4 % (14 / 31)为T3 ,其中 1例为T2 N1;术前MRI分期为T3 者 ,术后 11.8% (2 / 17)为T2 ,5 .9%(1/ 17)术后为T3cN1。联合临床参数分期和MRI分期预测前列腺癌的病理结果有显著相关性 (r =0 .4 4 9,P =0 .0 0 1) ,且能预测病理结果 (χ2 =10 .739,P =0 .0 0 1) ,3种分期方法之间对前列腺癌病理结果的预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钟晨阳李荣强陈敏王文超李飒英邓京平魏东王建业万奔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前列腺癌病理分期
- 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被引量:5
- 2000年
- 目的 :评价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的方法及提高对一些基本诊断方法的认识。方法 :对 1991~ 1999年诊治的 70例早期前列腺癌所应用的基本诊断技术进行分析。结果 :70例患者中 ,6 4例 (91.4% )DRE(直肠指诊 )发现前列腺异常。 6 6例患者接受PSA(前列腺特异抗原 )检查 ,其中PSA >4ng/ml者 5 2例 (78.8% )。 6 6例患者接受TRUS(经直肠前列腺B超 )检查 ,其中 5 4例 (81.8% )发现异常。若将 2项检查结合 ,DRE +PSA可发现 70例 (10 0 % ) ,DRE+TRUS可发现 6 6例 (94.3% )。均显著高于单项检查发现率。结论 :2种或 2种以上的方法结合可以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率。PSA <4ng/ml的 14例患者DRE检查 7例阳性 ,TRUS检查 12例发现异常。因而认为PSA
- 朱刚万奔邓京平朱生才左韬刘明
- 关键词:前列腺癌直肠指诊
- 睾酮和比卡鲁胺对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株LNcap-FCG生长的影响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睾酮及雄激素拮抗剂比卡鲁胺对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株L Ncap—FCG生长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前列腺癌细胞株LNcap-FCG,加入睾酮,使各组终浓度为10-10、10-9、10-8、10-7、10-6、10-5mol/L。另外,在以上浓度的各睾酮组中同时加入比卡鲁胺,使比卡鲁胺的终浓度为10、50μmol/L,应用5-溴脱氧尿核苷掺入法测定细胞的生长水平。结果培养72 h后,对照组LNcap—FCG细胞的吸光度(A)值为1.2411,睾酮在低浓度(10-10、10-9、10-8、10-7mol/L)时对LNcap-FCG细胞的生长起促进作用,A值分别为1.4247、1.5463、1.5110、1.4609;而在较高浓度(10-6、10-5mol/L)时,则对LNcap-FCG细胞的生长起抑制作用,A值分别为1.1239、0.9967;比卡鲁胺在两种浓度时对LNcap—FCG细胞的生长皆有抑制作用,而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汁学意义。结论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睾酮对LNcap—FCG细胞的生长依浓度关系呈双向作用,比卡鲁胺依浓度关系抑制LNcap—FCG细胞的生长。
- 张耀光王建业万奔魏东朱生才朱刚刘明邓庶民苏鸿学钟晨阳张力青邓京平
- 关键词:雄激素类
- 嗜铬细胞瘤诊治分析(附42例报告)被引量:4
- 2000年
- 目的 总结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治疗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73年 1月~ 1998年12月手术治疗 42例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 ,总结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诊断依据 ,手术治疗及术前、术中控制血压的方法。 结果 36例术后随访 3个月~ 2 5年 ,患者血压恢复正常 ,VMA降至正常。死亡 2例 ,其中 1例为双侧病变漏诊一侧 ,术后 4天死于心衰 ;另 1例为术后 12个月出现双肺及肝、骨转移 ,2 0个月后死亡。 结论 术前明确诊断 ,严密监控血压及肿瘤切除后充分补液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 邓京平万奔王建业邵鸿勋
- 关键词:嗜铬细胞瘤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