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林娟

作品数:10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语言文字
  • 2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教学
  • 2篇大学英语
  • 2篇英语
  • 2篇语言
  • 2篇文化
  • 2篇卡西尔
  • 2篇课堂
  • 1篇大学英语教学
  • 1篇对话教学
  • 1篇多媒体
  • 1篇言教
  • 1篇隐喻
  • 1篇英语教学
  • 1篇语言教学
  • 1篇语言运用
  • 1篇语言运用能力
  • 1篇育人
  • 1篇哲学
  • 1篇哲学思想
  • 1篇手法

机构

  • 9篇黑龙江大学
  • 1篇哈尔滨商业大...

作者

  • 9篇赵林娟
  • 1篇姜宁
  • 1篇冉凡敏

传媒

  • 7篇哈尔滨职业技...
  • 1篇文化创新比较...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对话教学在反转课堂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8年
对话教学的理论广泛地应用到现在的教学活动中,其中应用到语文教学比较普遍,很多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关于英语的对话研究成果比较罕见,但这并不代表着对话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无法有的放矢。本文主要是针对对话教学的理念如何在黑龙江大学反转课堂中的应用。本文首先就解释学视域下的对话教学以及反转课堂这些理论进行阐述,其次,解释两大理论如何紧密结合。最后,阐释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对现代外语教学带来的思考。
赵林娟
关键词:对话教学大学英语
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译人才的基本素质被引量:2
2011年
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要被世界所了解、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外宣翻译完成的。这就体现出外宣翻译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对外宣翻译人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从良好的职业道德、消除文化差异和"外国人不是中国人"的意识三个方面论述外宣翻译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冉凡敏赵林娟
关键词:外宣翻译文化差异
交互式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被引量:2
2012年
英语教学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恰当、准确的使用语言,具有学以致用的能力。本文在说明什么是交互式英语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介绍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如何运用该模式,同时阐述了该模式对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大意义。
赵林娟
关键词:课堂教学交互活动语言运用能力
符号研究的文化维度
自从20世纪初符号学思想提出以来,哲学家们就不断地从不同角度探讨符号。本文从文化角度出发,以卡西尔的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阐述符号;再梳理、批判国内外符号学经典理论,主要包括德·索绪尔(Ferdiand de Sausur...
赵林娟
关键词:文化维度
文献传递
女权意识的崛起——解读《紫色》
2015年
《紫色》是当代美国文坛极具影响力的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小说中的主人公西丽从一个备受凌辱的黑人妇女成长成为一名经济独立、有思想、有意志力的坚强女性,从与男性社会抗争中找到自我,实现自身价值。主要通过西丽的成长史来探讨黑人女性的崛起。
赵林娟
关键词:觉醒女权主义
卡西尔符号学中的隐喻被引量:1
2014年
卡西尔的符号学在符号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人类通过劳作创造了神话、语言、艺术、历史和科学等符号。卡西尔的符号学中无处不体现着隐喻的思想。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的思维方式,他不仅仅体现在神话和语言中,还存在艺术、历史和科学中。
赵林娟
关键词:卡西尔隐喻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011年
随着大学英语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不断地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通过探讨语言、文化与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指出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更应该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介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施方法。
赵林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教学文化教学
大学英语网络辅助教学与教书育人
2008年
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使英语教与学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出现了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的立体化、开放式、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利用这一新的教学手段教书育人。
姜宁赵林娟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辅助教学教书育人
黑人·人·个性和自我本质的失落——埃里森《看不见的人》的写作手法
2007年
黑白两种文化冲突是多数黑人小说中揭示的主题。《看不见的人》作为埃里森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通过主人公“我”自身的经历,揭示了黑白文化的总格局和两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书中主人公“我”一系列的经历和加之于身的挫折,使之形成了虚无的存在,而“我”在纽约的经历又使“我”找到了真正的存在。此一过程打上了萨特的“虚无存在—超然存在—真正存在”的烙印。书中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段,尤其是象征手法,更有助于主题的表现。
赵林娟
关键词:拉尔夫·埃里森种族歧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