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薛艳

作品数:106 被引量:428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地震科学联合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化学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6篇期刊文章
  • 18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3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89篇地震
  • 37篇地震活动
  • 14篇震前
  • 12篇强震
  • 11篇地震前
  • 11篇震源
  • 10篇地震序列
  • 10篇震群
  • 10篇大地震
  • 9篇M
  • 8篇地震空区
  • 8篇小波
  • 8篇海啸
  • 7篇地震活动异常
  • 7篇地震条带
  • 7篇余震
  • 6篇地球物理
  • 6篇应力触发
  • 6篇前兆
  • 6篇前震

机构

  • 76篇中国地震台网...
  • 29篇上海市地震局
  • 24篇中国地震局
  • 17篇中国地震局地...
  • 15篇中国地震局地...
  • 11篇天津市地震局
  • 8篇北京市地震局
  • 6篇同济大学
  • 4篇吉林省地震局
  • 2篇新疆维吾尔自...
  • 2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福建省地震局
  • 1篇山东省地震局
  • 1篇山西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科学院力...
  • 1篇辽宁省地震局
  • 1篇中国石油新疆...
  • 1篇安徽省地震局
  • 1篇江苏省地震局

作者

  • 106篇薛艳
  • 35篇宋治平
  • 31篇刘杰
  • 15篇张小涛
  • 14篇梅世蓉
  • 12篇刘双庆
  • 10篇朱元清
  • 9篇杨文
  • 7篇黎明晓
  • 7篇姚琪
  • 7篇尹继尧
  • 7篇陈荣华
  • 6篇史海霞
  • 6篇武安绪
  • 6篇张国民
  • 6篇张永仙
  • 5篇宋先月
  • 5篇韩颜颜
  • 4篇闫伟
  • 4篇温燕林

传媒

  • 20篇地震
  • 13篇地震学报
  • 13篇中国地震
  • 10篇地震地磁观测...
  • 7篇国际地震动态
  • 5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科学通报
  • 3篇华北地震科学
  • 2篇地球科学(中...
  • 2篇震灾防御技术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地震研究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地震工程与工...
  • 1篇内陆地震
  • 1篇世界地震译丛
  • 1篇防灾技术高等...
  • 1篇地壳构造与地...
  • 1篇第四届长三角...
  • 1篇第四届全国地...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4篇2022
  • 5篇2021
  • 7篇2020
  • 1篇2019
  • 9篇2018
  • 6篇2017
  • 1篇2016
  • 7篇2015
  • 7篇2014
  • 2篇2013
  • 6篇2012
  • 4篇2011
  • 5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4篇2006
  • 5篇2005
10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丽江地震后形变场变化与中强地震之间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2004年
研究了1996年2月3日丽江7.0级地震前后云南地区断层观测及地倾斜观测的特点与中强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丽江地震后云南地区断层基线变化幅度与地震活动水平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地震活动水平和形变变化幅度基本上逐年减弱;丽江地震后5年内中强地震都发生在快速变形以后恢复的时间段内;而5年之后,中强地震则往往发生在一些快速变化的极值点时刻附近。在对每次中强地震前形变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了短期形变前兆的非同步性、非遍历性、不可重复性及无记忆性等特性。
牛安福张晶薛艳
关键词:丽江地震地震活动性
辽宁—内蒙古地区北西向地震条带的特征及意义被引量:1
2004年
内蒙古2次5.9级地震的发生使得从辽宁丹东至东乌珠穆沁旗形成一条清晰的NW向中强以上地震条带。该带地震活动具有如下特点:①明显的周期性,其显著周期为29.4年;②在活跃时段内中强震成对发生;③该带地震活动强度西段低,东段高;④震源机制解显示带上地震的主压应力方向与华北地区的应力场方向一致,⑤该带地震活动与东北深震具有很好的同步性。这2次地震的发生和NW向地震条带的活动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与大区域可能存在的NW向构造活动有关,该带可能是华北地块的北部边界带。本文从地震活动角度提供了证据。
薛艳刘蒲雄韩丹
关键词:地震条带地震活动
泉水和井水温度长期观测资料的初步统计被引量:4
2015年
依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前兆数据库中的水温数据,绘制了中国大陆用于地震监测预报的泉水温度分布图以及井下50—149m和150—250m的水温分布图,统计了人工和数字化观测水温中长期趋势性上升或下降的测点,分析了数字化观测水温长期趋势性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泉主要分布在川滇、青藏高原东北缘、中天山、郯庐断裂带及邻区、北京西北和福建沿海等地,这些泉与断裂构造具有较好的空间相关性;其中水温大于25℃的温泉多分布在中强地震多发区;井水温度的空间分布具有北方地区水温低于南方地区、小区域内的温差不显著等特征,其主要受控于气候因素;井下150—250m与50—149m水温相比,符合随深度增加水温升高的地热规律;人工观测水温中10%为客观的长期趋势性变化;数字化观测水温中24%为长期趋势性变化,其中一部分是水温的客观反映,另一部分是水温仪零飘的反映。
马玉川黄辅琼薛艳王博
关键词:水温地震
2020年4月1日四川石渠5.6级地震总结被引量:1
2021年
系统梳理2020年4月1日四川石渠5.6级地震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特征、地球物理观测异常以及区域构造情况,结果如下:①地震活动:石渠5.6级地震震中区域属于历史弱震区,震前出现前兆震群,也是其前震活动;②地球物理观测:出现8项异常,其中形变5项,电磁3项,且电磁异常对于该地震具有预测意义;③综合方法: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存在W_(q)值异常。石渠5.6级地震发生在五道梁—长沙贡玛断裂带上,震源机制解显示为走滑型破裂。该序列类型为前震—主震—余震型,主震前存在明显的前震活动,余震较为丰富,序列活动呈阶段性衰减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对于历史弱震区,可以通过分析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和地震活跃时段的b值,为区域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依据,同时可利用地震序列参数h值和b值,对震后余震水平进行有效评估。
解孟雨马亚伟张小涛于晨岳冲姚丽姚琪黎明晓薛艳
关键词:前震地震活动异常
汶川地震前地震活动特征的普遍性及其机理探讨被引量:10
2018年
汶川地震前地震活动较为显著的异常是:1970—2008年汶川地震前,从云南北部至甘青川交界形成规模巨大的5.5级以上地震活动增强区(或称环形分布);1970—1999年围绕龙门山断裂带形成5级以上地震背景空区,汶川地震发生在增强区内的背景地震空区里;2001—2007年形成ML4.0以上地震孕震空区,震前1年孕震空区内部及其两端相继发生多次ML4.0~5.0地震,空区打破.上述地震活动增强区、背景空区和孕震空区是大地震前普遍出现的现象.为对比分析,本文系统研究了2001年以来我国大陆及邻区4次MS≥7.8级地震和全球10次MW≥8.0级地震前类似地震活动异常,并给出统计特征.结果显示:地震增强区规模为850~2700km,持续时间13—38年,增强区长轴对数与主震震级呈正相关关系.增强区与余震区规模之比为2.3~7.7,其对数与主震震级呈负相关.背景空区长轴300~1100km,持续时间10—32年,其长轴对数与主震震级呈正相关关系.孕震空区长轴为370~780km,持续时间1—7年,孕震空区长轴对数与主震震级呈正相关关系.对于板内地震,构成增强区的最低震级为5.0级或5.5级,构成背景空区和孕震空区的最低震级分别为5.0级和4.0级.而对于板间地震,构成增强区和背景空区的最低震级为6.0级或6.5级,构成孕震空区的最低震级为5.0级或5.5级.基于坚固体地震孕育模型,认为地震活动增强区的环形分布是由于震源区的破裂强度高于周围介质造成的,地震孕育过程中体应变的范围和强度存在逐渐增大和变小的过程,这是地震活动增强区出现三阶段特征的原因.从包体弹性理论可以推导出增强区尺度的对数与主震震级、增强区与震源体比值的对数与主震震级存在线性关系.
薛艳刘杰宋治平黎明晓
关键词:汶川地震孕震空区
华北地区震群活动的阶段性特征被引量:10
2001年
通过对华北地区 1 970年以来震群活动的分析表明 ,唐山地震前的震群活动显示出一定的迁移性和阶段性。应用流变介质包体孕震模型的理论进行了初步力学分析。张北地震的预测检验表明 。
宋治平徐平薛艳
关键词:震群唐山地震张北地震活动性
印尼苏门答腊两次巨大地震序列特征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0
2005年
使用NEIC全球地震目录对比研究了印尼苏门答腊两次巨大地震的构造背景、震源参数和余震活动的时空特征,主要结果如下:①两次巨大地震发生在巽他海沟东侧长约1 000 km的8级地震空段上;②9.0级地震为单侧破裂,余震区规模巨大,长约1 300 km,宽260 km;8.7级地震为双侧破裂,余震区规模较小,长约700 km,宽150 km;③9.0级地震后数小时余震区迅速形成,其后不再扩展;而8.7级地震后4天形成400 km长的余震区,之后向南扩展,余震区内存在约150 km长的空段;④9.0级地震后近2个月,在余震区以南约400 km处发生5.8级显著地震,它位于8.7级地震的余震区内;⑤9.0和8.7级地震序列的b值分别为1.21和0.91,P值为0.72和0.86,h值为0.6和0.9。
薛艳刘杰宋治平
关键词:巨大地震地震序列余震区余震活动
汶川M_S8.0地震前地表潜热通量异常被引量:7
2010年
本文处理了汶川MS8.0大地震前后部分地表潜热通量(SLHF)数据,发现SLHF异常信息出现在地震前7天。SLHF异常时间上经历弱—强—弱变化过程,地震发生在强异常时段,异常两个高值点出现在活动断层较为发育的应力低值区,地震发生后,异常信息很快衰减。SLHF异常随时间有沿发震断裂带走向运移的规律。震前7天的综合SLHF异常主要分布在龙门山断裂带及周围地区,震中位于异常区的中心位置。
李美康春丽李志雄荆凤薛艳闫伟
关键词:地表潜热通量汶川8.0级地震时空分布特征
华北地区震群活动与强震
薛艳陈琳荣黎明晓
日本南海海槽发生罕遇地震情况下我国华东沿海的海啸危险性研究
2011 年发生在日本海沟的MW9.0 地震启示日本地震学界对其南海海槽的地震危险性重新进行评价,其可能引发的海啸危险也引起了我国民众的关注.西南日本太平洋海域存在着所谓的"南海海槽"俯冲构造带,历史上8 级左右地震反复...
温燕林赵文舟李伟薛艳于海英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