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苗平

作品数:9 被引量:84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抗体
  • 5篇类风湿
  • 5篇关节炎
  • 5篇风湿
  • 4篇类风湿关节炎
  • 4篇风湿关节炎
  • 3篇类风湿关节炎...
  • 3篇关节
  • 3篇RA
  • 3篇IL-6
  • 2篇单克隆
  • 2篇单克隆抗体
  • 2篇细胞
  • 2篇抗体诱导
  • 2篇克隆
  • 2篇关节损伤
  • 2篇分子
  • 2篇GP130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机构

  • 8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徐汇区...
  • 1篇上海市免疫学...

作者

  • 9篇苗平
  • 9篇张冬青
  • 7篇余奇文
  • 7篇钱柳
  • 6篇张继英
  • 6篇赵蓉
  • 4篇陈雪华
  • 4篇周晓薇
  • 4篇胡朝英
  • 3篇陈呢喃
  • 2篇程伟志
  • 2篇黄秋愉
  • 1篇许荣
  • 1篇何东仪
  • 1篇陆梅生

传媒

  • 3篇诊断学理论与...
  • 2篇中国免疫学杂...
  • 2篇现代免疫学
  • 1篇免疫学杂志
  • 1篇中华风湿病学...

年份

  • 4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1
  • 1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干扰素β通过RANK/RANKL信号分子调控胶原抗体诱导关节炎小鼠的分子学机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研究干扰素β(interferonβ,IFN-β)在抗胶原Ⅱ功能域抗体诱导的小鼠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样模型中的调控作用,探讨RA潜在的干预新靶点。方法:应用抗胶原Ⅱ功能域抗体诱导建立胶原抗体诱导关节炎(collagen antibody induced arthritis,CAIA)小鼠模型,通过其表型、关节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X射线衍射分析是否建模成功,并用IFN-β基因工程药物干预,RANK体外诱导破骨细胞生成,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法检测破骨细胞数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RANK/RANKL关键分子变化。结果:CAIA小鼠建模成功,IFN-β能显著缓解CAIA小鼠的病情,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显示IFN-β干预后小鼠骨关节中c-FOS、NFATc-1的表达量下降,IFN-β能抑制破骨细胞生成。结论:IFN-β缓解CAIA小鼠模型发病的可能机制是通过RANK/RANKL-IFN-β-NFATc-1下调破骨细胞的生成。
陈呢喃赵蓉周晓薇苗平许荣张冬青
关键词:干扰素Β
抗人IL-6Rβ(gp130)单克隆抗体对IL-6信号分子调控浅析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分析鼠抗人IL-6Rβ(gp130)单克隆抗体[anti-IL-6Rβ(gp130)mAb]的生物学特性及对IL-6信号分子的调节作用。方法:利用Western blot、竞争性ELISA实验、功能表位结合实验,检测anti-IL-6Rβ(gp130)mAb的亲和力、效价及与gp130抗原表位结合特异性。进而探讨anti-IL-6Rβ(gp130)mAb对U266细胞、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滑膜液单个核细胞(SFMC)增殖和分化中的IL-6信号分子的调控机制。结果:Anti-IL-6Rβ(gp130)mAb对gp130具有高亲和性(如10A1细胞株的亲和力常数可达为2.62E-10),所获得的多株单抗还具有针对不同抗原结合表位的特性,可用于分析和研究IL-6信号通路及下游STAT3的磷酸化。结论:获得针对不同抗原结合表位的anti-IL-6Rβ(gp130)mAb,初步的实验结果表明此类单抗不仅具有调控IL-6信号分子和下游STAT3磷酸化的生物学功能,并为解析临床RA的发病与IL-6信号分子的关联性提供了初步的实验结果。
周晓薇苗平陈呢喃赵蓉钱柳余奇文张继英许荣何东仪何东仪陆梅生张冬青
关键词:IL-6GP130STAT3RA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自身反应性B细胞异常表达相关分子的检测和分析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自身反应性B细胞及与之功能相关的自身抗体和信号分子的表达。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22例RA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自身反应性B细胞比率及RA和骨关节炎(OA)患者(n=10)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h2的表达。用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RA患者及正常对照者PBMC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黏着斑激酶(FAK)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并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NF-κB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格局;用ELISA法检测和分析RA及OA患者血清及关节滑膜液抗Ⅱ型胶原抗体水平,同时检测RA患者血清及关节滑膜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的表达状况。结果:相对于正常对照者,RA患者外周血中存在高表达CD19+的自身反应性B细胞;同时其PBMC中ERK基因相对表达量提高、NF-κB信号通路磷酸化活跃。相对于OA患者,RA患者关节滑膜液中抗Ⅱ型胶原抗体水平显著升高。RA患者关节滑膜液中MMP-3及TIMP-1等水平较其自身血清中升高。结论:RA患者自身反应性B细胞及相关分子的异常表达可能是介导RA发病的又一重要因素。
钱柳黄秋愉胡朝英程伟志苗平缪怡余奇文张继英陈雪华何东仪李卓凌许荣张冬青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基质金属蛋白酶-3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
抗人gp130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制备小鼠抗人IL-6Rβ(gp130)单克隆抗体,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及初步的免疫学功能。方法:用gp130抗原免疫BALB/c小鼠,经三次免疫获得高效价的ELISA结果后,取小鼠的脾细胞和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经多次亚克隆筛选得到稳定分泌抗gp130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大量扩增杂交瘤细胞,收集细胞上清,随即过亲合层析柱进行纯化,对经纯化的抗人gp130单克隆抗体进行亚型鉴定,用Western blot及间接ELISA、biacore方法分析抗人gp130单克隆抗体的纯度、特异性及亲和力,用FACS术检测抗人gp130单克隆抗体与膜表面富含IL-6受体的U266细胞系的结合率,同时建立IL-6诱导的U266细胞增殖系统,用以检测和分析抗人gp130单克隆抗体的抑制和阻断效应。结果:本研究获得了多株能够稳定分泌抗人gp130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取其中一株(14C4)进行分析,表明其亚型属于IgG2b,轻链为κ链,经Western blot及间接ELISA证明此株抗体有较高的纯度及特异性,biacore结果显示14C4与抗原结合的亲和力为2.62E-10,FACS结果证实能与U266细胞表面的gp130特异性结合,并且呈剂量依赖性,细胞增殖实验说明14C4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IL-6诱导的U266细胞的增殖。结论:初步成功制备了抗gp130单克隆抗体,并且具备较好的生物学特性,为研究人IL-6gp130在抗感染、炎症以及肿瘤和自身免疫病学中的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
苗平钱柳赵蓉余奇文张继英陈雪华陆梅生张冬青
关键词:IL-6GP130单克隆抗体特异性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损伤相关因子和EBV抗体检测的意义被引量:4
2010年
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关节损伤因子和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抗体检测的意义,探索RA发病与EBV感染的关系。采用高敏感性ELISA试剂盒与[3H]-TdR掺入实验,检测和分析RA患者关节损伤相关因子胶原Ⅱ抗体(CⅡ抗体)、MMP-3和TI MP-1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与分析患者自身反应性T细胞对EBV相关肽段的免疫应答和EBV抗体的表达格局。检测结果表明,SF中CⅡ的IgG抗体在RA患者与OA患者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RA患者SF中检测到关节损伤因子MMP-3和TI MP-1,两者均显著高于血清(P<0.001),而SF组中MMP-3∶TI MP-1比值同血清组相比也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重要的是,多数RA患者被检出EBVgp110、EBV-EBNA-1(IgG)、EBV-VCA(IgG)抗体,且来自RA患者的自身T细胞对合成的EBV gp110肽段呈现更为显著的自身反应性(P<0.001)。RA患者检出的CⅡ抗体、MMP-3和TI MP-1的异常表达可能与患者的EBV感染有关。本文的实验结果提示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可能是临床免疫干预和治疗RA的思路之一。
黄秋愉许荣钱柳胡朝英程伟志苗平余奇文张继英陈雪华李卓伶张冬青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EBV免疫干预
抗胶原Ⅱ功能域抗体诱导的RA样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免疫病理学指标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应用IFN-β药物干预由抗胶原Ⅱ功能域抗体诱导建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样小模型(CAIA),揭示RA发病可能的新靶点以及为将IFN-β药物用于RA患者以调节其免疫功能紊乱和骨代谢失衡提供新的理论和实验依据。本研究采用不同浓度的抗胶原Ⅱ功能域抗体诱导BAIB/c小鼠,建立RA样动物模型,通过观察其外观、关节评分以及番红固绿和HE染色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来评估该模型的成功建立: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等技术检测各组模型小鼠与免疫功能紊乱和骨质破坏密切相关的MMP-3、MMP-3/TIMP-1、RANKL及c-Fos分子的表达水平。研究发现CAIA组模型小鼠上述各炎症分子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小鼠,同时利用重组鼠源性IFN-β调控该模型,发现其能缓解CAIA小鼠的发病情况,证明IFN-β具有使RA样小鼠免疫功能重建以及阻抑模型小鼠骨破坏的生物学作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其调控机制和尽快将IFN-β用于临床RA的治疗奠定了实验基础。
赵蓉许荣周晓薇苗平钱柳余奇文张继英陈雪华张冬青
IL-6/IL-6受体与类风湿关节炎关联性研究新进展被引量:66
2011年
IL-6是一种多效性前炎症细胞因子,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介导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等。IL-6在许多炎症性疾病中高表达,如RA,SLE,Crohn’s病等。IL-6的产生受多种因素的调节如NF-κB,Lin28,let-7 microRNA,IL6阳性反馈环,JunB等。IL-6受体(IL-6R)包括特异性IL-6Rα及IL-6Rβ即IL-6家族成员共有的信号转导蛋白gp130。IL-6可通过两种途径向细胞内传导信号:传统途径及反式信号途径,LMO4可参与反式信号途径的调节。IL-6/IL-6R在T、B细胞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IL-6可抑制Th1、Treg的分化,促进Th2的分化;而且IL-6是CD4+T细胞分化为Th17细胞所必需;在B细胞中IL-6可诱导RAG基因的表达,促进抗体的产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IL-6/IL-6R与RA存在密切关联性。RA患者血清及滑液中IL-6及sIL-6R的浓度升高,并且IL-6水平与疾病活性及临床表现密切相关,这可以解释RA患者的许多症状。因此可将IL-6信号转导途径相关的分子作为RA的治疗靶点,目前也研制出几种药物,其中之一为抗sIL-6R的人源化抗体Tocilizumab。临床试验中,该药可减轻RA患者的症状,降低疾病活性,可是也带来一定的副作用,这就限制了该药在临床中的应用。正在研制的另一种抗IL-6R的抗体可能为干预RA带来新的希望。
苗平陆梅生张冬青
关键词:IL-6IL-6受体RATOCILIZUMAB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自身抗体及关节损伤因子检出的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关节损伤因子及多种自身抗体,探讨其与RA发病间的关联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15例RA患者血清和滑膜液中关节损伤相关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3,MMP3)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 1,TIMP-1)、骨破坏因子——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RANKL)和其保护性抑制剂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的表达。检测6例RA患者的sIL-6和sIL-6Rα、sgp130表达水平,同时设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为对照组(6例)及正常对照组(8例)。分析22例RA患者临床常用的检测指标,包括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及23例RA患者抗胶原Ⅱ抗体的表达,并以OA患者为对照;针对用合成的EBV肽段和人HLA-DR4肽段检测和分析15例RA患者抗EBV肽段和抗HLA-DR4肽段抗体的阳性率。结果:RA患者关节腔滑膜液中MMP3和TIMP1表达异常,滑膜液MMP3/TIMP1比值显著高于相应的血清相应比值(P<0.001)。与OA组相比,RA患者血清及滑膜液中RANKL水平升高(P<0.05),RA患者血清中RANKL/OPG比值高于RA患者滑膜液(P<0.05)。RA患者体内IL-6信号系统表达异常,其滑膜液中sIL-6Rα水平高于OA组(P<0.05),而天然拮抗剂sgp130的血清水平则显著低于OA组血清中(P<0.001),RA组滑膜液及血清sIL-6Rα/sgp130比值均异常升高。检测患者自身抗体发现,RA患者组与OA患者组间,血清类风湿因子-IgM、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阳性比例及滑膜液抗胶原Ⅱ的IgG型抗体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80%的RA患者被检出为HLA-DR4阳性,且其体内存在EBVgp110、EBV EBNA1(IgG)及EBV VCA(IgG)抗体。结论:RA患者异常的炎症因子及自身抗体表达可能介导患者关节炎症及骨平衡的紊乱,是导致患者发生关节病变和破坏�
许荣周晓薇陈呢喃赵蓉苗平钱柳胡朝英余奇文张继英何东仪肖连波张冬青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关节损伤骨关节炎
Vγ9Vδ2T细胞亚群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关联性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分析RA患者外周血和关节滑膜液中γδT细胞亚群及其与RA发病的关联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健康人外周血、RA患者外周血PBMCs及滑膜液单个核细胞(SFMCs)中Vγ9Vδ2T细胞亚群;ELISA法检测在OA患者滑膜液、RA患者血清和滑膜液、RA患者PBMCs和SFMCs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17的表达水平;氚-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法检测PBMCs和SFMCs对抗原肽的应答能力,以及18T细胞的抗原递呈能力。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A患者外周血中效应记忆型Vγ9Vδ2T细胞占叫8T细胞的(48.2±17.6)%,并有(42.8±17.7)%和(2.2±1.5)%的v19v82T细胞表面分别表达HLA—DR4和CD86分子;关节滑液中效应记忆型Vγ9Vδ2T细胞占18T细胞的(62.9±7.9)%,并有(85.8±1.7)%和(17.3±2.0)%的Vγ9Vδ2T细胞表面分别表达HIJA—DR4和CD86分子。RA患者的PBMCs和SFMCs具有分泌IFN-γ和IL-17炎症因子的特征,且较健康人PBMCs相比,对抗原肽具有更强的免疫反应。同时实验结果还表明RA患者的叮γδT细胞的抗原递呈能力较B细胞强。结论γδT细胞在RA的发病过程中不仅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与炎症细胞协同作用参与炎症反应,而且通过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机制发挥树突状细胞样的作用,不断将病毒肽和自身抗原肽递呈给CD4+T细胞。
许荣赵蓉钱柳胡朝英苗平余奇文李云春何东仪张冬青
关键词:类风湿抗原呈递ΓΔT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