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钰娟

作品数:25 被引量:87H指数:6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突变
  • 7篇内耳
  • 6篇线粒体
  • 5篇缘细胞
  • 5篇细胞
  • 5篇线粒体DNA
  • 4篇血管
  • 4篇血管纹
  • 4篇锰超氧化物歧...
  • 4篇基因
  • 4篇耳蜗
  • 4篇耳蜗血管纹
  • 4篇超氧化物歧化...
  • 3篇易感
  • 3篇易感性
  • 3篇前庭
  • 3篇转染
  • 3篇半乳糖
  • 2篇代谢
  • 2篇代谢性

机构

  • 23篇华中科技大学
  • 3篇武汉市妇女儿...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湖北省新华医...

作者

  • 25篇胡钰娟
  • 23篇孔维佳
  • 8篇李隽
  • 6篇韩月臣
  • 6篇杨阳
  • 5篇赵学艳
  • 5篇彭炜
  • 5篇王莹
  • 4篇钟毅
  • 4篇王琼
  • 3篇郝亚楠
  • 3篇程华茂
  • 3篇许黎
  • 3篇刘俊
  • 3篇刘波
  • 2篇师洪
  • 2篇孔雯
  • 2篇黄翔
  • 2篇张亚民
  • 2篇赖嫦芹

传媒

  • 6篇临床耳鼻咽喉...
  • 4篇中华耳鼻咽喉...
  • 3篇中华耳科学杂...
  • 2篇临床耳鼻咽喉...
  • 1篇听力学及言语...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耳鼻咽喉...
  • 1篇大众医学
  • 1篇声学技术
  • 1篇江汉大学学报...
  • 1篇医学分子生物...
  • 1篇临床医学进展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14
  • 1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病毒与非病毒载体转染新生大鼠血管纹边缘细胞的比较研究
2008年
目的通过病毒与非病毒载体对原代培养的新生大鼠内耳血管纹边缘细胞转染情况的比较,选择出适合边缘细胞的基因治疗载体。方法用质粒(pEGFP-N1)、血清5型重组腺病毒(rAd5)以及血清2型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2)三种载体转染新生大鼠(≤72小时)耳边缘细胞,通过对转染效率、细胞凋亡以及细胞活性的检测将三种载体加以比较。结果对边缘细胞的转导效率依次为rAd5>rAAV2>pEGFP-N1,AnnexinⅤ-APC/7-AAD双染法检测转染阳性细胞的损伤情况依次为rAAV2rAd5>pEGFP-N1。结论病毒载体相对于非病毒载体以其高转导效率、低细胞毒性在对原代培养的新生大鼠耳边缘细胞的转染中表现出明显优势。与血清2型重组腺相关病毒比较,相对高效、低毒性的血清5型重组腺病毒更适用于原代培养的新生大鼠血管纹边缘细胞的基因转染研究。
杨阳孔维佳李隽胡钰娟钟毅郝亚楠赵学艳彭炜
关键词:转染边缘细胞
维生素E和辅酶Q10对大鼠内耳组织线粒体DNA 4834 bp缺失突变的预防作用被引量:24
2004年
目的 研究维生素E、辅酶Q10对大鼠线粒体DNA 4 834缺失突变的预防作用。方法Wistar大鼠 4 6只 ,采用抽笼法随机分为 3组 ,实验组 (A组 ,18只 )阿霉素 1mg/kg腹腔注射 ,每周 2次 ,共 3个月 ,同时给予维生素E 5 0mg/kg和辅酶Q10 10mg/kg灌胃 ,每天 1次 ;生理盐水对照组 (B组 ,18只 )在给予阿霉素的同时予以生理盐水灌胃 ;空白对照组 (C组 ,10只 )仅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提取内耳组织总DNA ,利用巢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内耳组织线粒体DNA 4 834bp缺失突变的发生情况 ,并检测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结果 A组大鼠线粒体DNA 4 834bp缺失突变发生率为 2 3 0 8% (3/ 13) ,B组为 6 8 75 % (11/ 16 ) ,C组为 0 (0 / 8) ,经Fisher′s精确概率检验 ,单侧检验 ,A组和B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8) ,A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2 15 )。A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较B组高 ,差异有显著性 (校正t′检验 ,单侧检验 ,t′=6 4 74 ,P <0 0 1) ;A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校正t′检验 ,双侧检验 ,t′ =1 92 0 ,P >0 0 5 )。结论 维生素E和辅酶Q10具有增加机体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保护内耳组织线粒体DNA ,降低 4 834bp缺失突变发生率的作用。
孔维佳韩月臣王莹胡钰娟刘俊王琼
关键词:维生素E辅酶Q10
重组2型腺相关病毒介导锰超氧化物歧化酶转染大鼠耳蜗血管纹缘细胞的研究
2008年
目的探讨以重组腺相关病毒(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 of the serotypes2,rAAV2)为载体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耳蜗血管纹缘细胞(Marginal cells,MCs)转染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anganese SuperoxideDismutase,MnSOD),获得高表达MnSOD转基因缘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实验组按感染复数(MOI)为104v.g./cell对体外培养的血管纹缘细胞转染rAAV2-MnSOD-EGFP,同时设转染rAAV2-EGFP缘细胞作为空载对照组,未转染细胞为空白对照组。荧光显微镜下每2d观察1次MCs的绿色荧光蛋白(Enhenced green fluorescentprotein,EGFP)表达情况。比色法测定各组MCs的MnSOD活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转染rAAV2-MnSOD-EGFP后MnSOD的表达,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定量分析MnSOD的表达。结果(1)各组MCs转染后,生长正常,空载对照组MCs转染rAAV2-EGFP后2天开始出现微弱EGFP的表达,1周后至高峰;实验组转染rAAV2-MnSOD-EGFP后4d出现EGFP的表达,10d至高峰,且持续表达于细胞培养的整个期间。EGFP的表达在荧光显微镜490nm波长激发光下呈黄绿色,弥漫于整个胞质。(2)对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Westernblot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实验组较空载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的MCs中MnSOD的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AAV2-MnSOD-EGFP能有效地转染体外培养的MCs并持续高表达MnSOD。
李隽杨阳孔维佳胡钰娟
关键词:血管纹缘细胞锰超氧化物歧化酶转染
多柔比星耳毒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多柔比星的耳毒性及维生素E(VitE)和泛癸利酮(CoQ10)的保护作用。方法Wistar大鼠46只,随机分为3组,其中A组大鼠18只,腹腔注射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X)1mg·kg-1(体重),每周2次,同时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共3个月;B组大鼠18只,腹腔注射多柔比星1mg·kg-1(体重),每周2次,共3个月,同时给予CoQ1010mg·kg-1·d-1和VitE50mg·kg-1·d-1灌胃;C组大鼠10只,全程以等量生理盐水替代进行腹腔注射及灌胃。用药前后分别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提取耳蜗组织总DNA,利用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nestedPCR)检测线粒体DNA4834bp缺失突变的发生情况,PCR产物直接测序。同时测定血清谷光苷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B组用药后听阈增高(923±1901)dB较A组(2094±1624)dB低,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B组和C组相比听阈增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B组内耳组织线粒体DNA4834缺失突变发生率(2308%)较A组(6875%)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血清谷光苷肽过氧化物酶活性(14094±4258)U比A组(5995±1865)U高,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长期应用多柔比星可引起大鼠听阈的轻度增高,诱发内耳组织线粒体DNA4834bp缺失突变。CoQ10和VitE可以降低多柔比星对内耳组织的损伤作用。
韩月臣孔维佳胡钰娟王莹刘俊王琼
关键词:多柔比星线粒体DNA突变耳毒性
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转染对大鼠内耳的抗氧化保护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外源性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anganese superoxide dismutase,MnSOD)基因表达对拟老化模型大鼠内耳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雌性SD大鼠按150ms/(kg·d)给于半乳糖皮下注射连续8周,制备拟老化大鼠模型;在第9周按500mg/(kg·d)给于阿米卡星腹腔注射连续1周,制备氨基糖苷类损伤大鼠模型。将携带MnSOD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2-MnSOD)液经蜗窗膜注入拟老化大鼠或氨基糖苷类损伤大鼠的耳蜗外淋巴,通过免疫组化凋亡检测、耳蜗基底膜铺片、caspase-3蛋白测定、酶活性测定和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等方法观察MnSOD基因在对抗内耳氧化应激损伤中的作用。结果外源性MnSOD基因的转染使得内耳MnSOD从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均得到了有效提升(P值均〈0.05),减少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损伤后氧化应激导致的拟老化大鼠内耳细胞的凋亡。结论外源性MnSOD基因能部分对抗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所致氧化应激对拟老化大鼠内耳的损伤。
杨阳孔维佳胡钰娟李隽钟毅赵学艳郝亚楠彭炜
关键词:内耳超氧化物歧化酶转染氨基糖苷类氧化性应激
湖北地区306例极重度聋患儿基因芯片筛查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通过检测湖北地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儿常见耳聋基因突变情况,分析该人群的分子病因学特点,为临床耳聋防治和遗传咨询提供参考。方法:收集306例湖北地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儿,抽取外周血,提取DNA,应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GJB2、GJB3、SLC26A4和线粒体12SrRNA 4个基因的9个突变热点。对所有携带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进行颞骨CT扫描。结果:306名患儿中,132例(43.14%)检出携带不同基因突变,其中有2例携带双基因突变。GJB2基因突变检出率为29.41%(90/306),SLC26A4基因突变检出率为13.72%(42/306),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检出率为0.65%(2/306)。本组患者未检出GJB3基因突变。36例携带SLC26A4基因突变者颞骨CT扫描显示前庭水管扩大。结论:GJB2基因和SLC26A4基因是本组患儿最主要的致聋基因,其中235delC突变为最常见的突变位点,其次为IVS7-2A>G突变。筛查SLC26A4基因常见突变有助于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诊断。
詹悦吴瑕胡钰娟黄翔段家德陈海华金晶李丹谢文孔维佳
关键词:耳聋基因突变基因诊断基因芯片
大鼠耳蜗血管纹胆碱能M受体的表达及意义
2010年
目的:研究胆碱能M受体在耳蜗血管纹的表达.方法:采用RT-PCR技术检测大鼠耳蜗血管纹上胆碱能M受体的基因表达.结果:扩增出标志M2、M3、M4和M5受体亚型基因表达的PCR产物,未扩增出标志M1受体亚型的产物.结论:胆碱能M2、M3、M4和M5受体亚型在耳蜗血管纹有表达,提示胆碱能M受体可能参与了血管纹功能的调节,为研究胆碱能M受体在血管纹上的功能提供分子生物学基础.
李隽孔维佳韩月臣程华茂胡钰娟
关键词:血管纹胆碱能M受体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前庭康复过程中Ⅰ组代谢性谷氨酸受体亚型mGluR5在前庭内侧核中的变化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单侧迷路破坏术后前庭内侧核(MVN)内Ⅰ组代谢性谷氨酸受体亚型mGluR5的表达变化。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0只,分为迷路破坏组(24只)和对照组(6只),前者破坏单侧迷路,对照组手术方式相同但保持迷路完好。单侧迷路破坏术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法检测不同存活时间(术后12h、36h、7d)2组动物MVN内mGluR5的表达变化。结果:单侧迷路破坏术后可诱导同侧MVN区Ⅰ组代谢性谷氨酸受体亚型mGluR5增高,术后12h最高,术后36h开始降低,至术后7d后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侧和术侧的变化趋势相同。结论:单侧迷路破坏术后可诱导MVN区Ⅰ组代谢性谷氨酸受体亚型mGluR5增高。初级前庭传入或中枢前庭神经元的静息放电降低可能与Ⅰ组代谢性谷氨酸受体亚型mGluR5增高有关,但其在前庭代偿中的作用尚有待研究。
张亚民孔维佳胡钰娟
关键词:前庭康复代谢性谷氨酸受体
大鼠内耳拟老化伴线粒体突变模型的建立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探讨建立大鼠内耳拟老化伴线粒体突变模型,为进一步揭示老年性聋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策略奠定基础。方法: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2组:A组14只,5%D-半乳糖颈部皮下注射(150mg·kg-1·d-1),共8周,继以生理盐水腹腔注射10d;B组10只,仅给予生理盐水注射。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2组大鼠听阈,比色法检测2组大鼠膜迷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利用巢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内耳组织线粒体DNA4834bp缺失突变的发生情况。结果:用药后A组大鼠线粒体DNA4834bp缺失突变发生率为100%(28/28),B组无线粒体DNA4834bp缺失突变检出。A组GSH-PX活力[(59.07±8.70)U]明显低于B组[(142.10±7.02)U],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组ABR听阈平均提高(5.36±3.08)dBpeSPL,B组为(6.50±3.37)dBpeSPL,经t检验,A组和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半乳糖可以诱导大鼠内耳组织拟老化,此模型大鼠内耳组织线粒体DNA4834bp缺失突变率极高,但听阈无明显提高。
孔维佳胡钰娟王琼许黎王莹韩月臣李隽刘波孔雯
关键词:内耳线粒体DNA突变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伴周围性面瘫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22年
周围性面瘫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需要早期发现和适当的治疗。本文报道1例慢性中耳炎伴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过程,阐述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为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该疾病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唐薇胡钰娟
关键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周围性面瘫发病机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