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铁娟

作品数:68 被引量:361H指数:11
供职机构: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文化科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61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1篇生物学
  • 16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5篇植物
  • 15篇沙蒿
  • 12篇蒿属
  • 10篇沙地
  • 10篇种群
  • 10篇白沙蒿
  • 7篇绣线菊
  • 7篇绣线菊属
  • 7篇菊属
  • 7篇科尔沁沙地
  • 7篇RAPD
  • 6篇遗传分化
  • 6篇区系
  • 6篇冷蒿
  • 6篇差不嘎蒿
  • 5篇地理分布
  • 5篇冷蒿种群
  • 5篇固沙
  • 5篇放牧
  • 4篇地理成分

机构

  • 51篇内蒙古师范大...
  • 24篇内蒙古大学
  • 8篇内蒙古农业大...
  • 6篇内蒙古教育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内蒙古科技大...
  • 1篇赤峰市第二中...

作者

  • 66篇王铁娟
  • 12篇杨持
  • 10篇赵一之
  • 6篇韩文娟
  • 6篇王静
  • 5篇杜俊瑞
  • 4篇张丽
  • 4篇张慧
  • 3篇张淑艳
  • 3篇尹俊
  • 3篇李伟琼
  • 3篇张颖娟
  • 3篇韩国栋
  • 3篇郑星星
  • 3篇孙海玉
  • 3篇魏小萌
  • 2篇王静
  • 2篇哈斯巴根
  • 2篇温都日呼
  • 2篇乔淑军

传媒

  • 13篇内蒙古大学学...
  • 10篇内蒙古师范大...
  • 6篇植物研究
  • 4篇生态学报
  • 4篇中国草地学报
  • 3篇生物技术
  • 3篇草地学报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种子
  • 2篇木本植物研究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林业科学
  • 1篇中国草地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内蒙古林业科...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5篇2005
6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蒿属沙生地理替代种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被引量:11
2007年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对中国蒿属沙生地理替代种共23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差异进行了检测,15个引物共获得303个位点。根据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每个种的不同种群均各自聚到一起,反映出种间存在着一定的遗传分化。23个种群被分为三大支,白沙蒿与准噶尔沙蒿为一支,表明两者有着很近的亲缘关系。黑沙蒿、褐沙蒿、差不嘎蒿聚为一支,且遗传距离很小,反映出三个种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乌丹蒿则自成一支,与其它种亲缘关系较远。结合形态与分布,提出褐沙蒿应作为黑沙蒿的地理亚种。
王铁娟韩国栋
关键词:蒿属RAPD亲缘关系
东阿拉善不同发育阶段沙冬青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2023年
为了揭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种群在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化规律,本研究选择东阿拉善荒漠的沙冬青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大小结构法将沙冬青植株分为3个等级,运用成对相关函数g(r)对3个发育阶段沙冬青种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轻的增长型、成熟的稳定型和衰退的下降型种群在空间上交错分布。在增长型和稳定型种群中,沙冬青幼龄(Ⅰ级)个体呈现小尺度聚集,中、大尺度随机分布,中龄(Ⅱ级)个体呈现小尺度均匀分布,中尺度聚集性增加,大尺度随机分布。从稳定型到下降型种群,沙冬青老龄个体(Ⅲ级)在小尺度上均匀分布加大,其他尺度以随机分布为主。沙冬青在中、小尺度上Ⅰ级与Ⅱ级植株存在正关联,小尺度上Ⅲ级植株对另两个级的植株存在显著负关联。研究结果为该种的保育提供理论依据。
刘晓婷王铁娟苏日古嘎张丽李晓田刘雅洁
关键词:沙冬青发育阶段
枯草杆菌纳豆激酶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被引量:5
2001年
用 CTAB法从枯草杆菌 (N atto)提取基因组 DNA,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扩增获得约 1.3kp的 DNA片段 ,在 T4DNA连接酶作用下 ,将扩增片段连接到 p UCm- T载体上 ,转化 Ecoli DH5 a感受态细菌。将初步鉴定的阳性细菌提取质粒 DNA进行 PCR鉴定和测序 。
尹俊郭军石有斐张树军王铁娟
关键词:纳豆激酶PCR枯草杆菌
准噶尔沙蒿自然种群遗传结构的ISSR与RAPD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采集我国荒漠区重要的防风固沙植物准噶尔沙蒿5个地理种群,利用ISSR和RAPD两种方法进行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12个ISSR引物扩增出254个条带,其中多态条带为253个,多态条带百分率(PPB)达99.61%,Shannon指数为0.3321;10个RAPD引物扩增出170个条带,其中多态条带169个,PPB为99.41%,Shannon指数为0.4109;说明准噶尔沙蒿有着很高的遗传多样性。采用AMOVA分析种群间的遗传分化,ISSR标记的结果为19.98%,RAPD标记的结果为13.19%,均表明大多数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部,种群间分化较小。聚类分析显示,位于分布区东部的甘肃嘉峪关种群与内蒙古的额济纳种群聚到一起,来自新疆的阜康、吉木乃、布尔津种群聚到一起。通过Mantel法检验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的相关性,ISSR与RAPD的结果分别为极显著正相关(P<0.01)和显著正相关(P<0.05)。
张淑艳王铁娟
关键词:ISSRRAPD
科尔沁沙地三种沙蒿植株构型特征与防风固沙效应研究被引量:11
2015年
研究了生长在科尔沁沙地西部的三种半灌木差不嘎蒿、乌丹蒿与白沙蒿的构型特征及粗糙元密集度.结果表明:三种植物枝条的长度随枝级的变小逐渐变短.乌丹蒿减小幅度最为明显,一级枝条的长度显著短于另两个种,且总分枝率和逐步分枝率均为最小,而白沙蒿各级枝条分枝角度较大,枝条的生长能更充分地利用资源空间.以粗糙元密集度(Lc)来分析三种植物的固沙效应,研究区的白沙蒿Lc值明显为高,差不嘎蒿与乌丹蒿接近.反映出飞播到科尔沁沙地西部的白沙蒿有着很好的种群固沙效益.
苏日格嘎王铁娟孙海玉员艳丽杜俊瑞
关键词:白沙蒿差不嘎蒿
蒙古高原绣线菊属植物的分类、演化系统及其区系生态地理分布
该文确认了蒙古高原绣线菊属植物18种、1变种;发现了两个新种--S.alaschanicaY.Z.Zhao et T.J.Wang和S.arenaria Y.Z.Zhao et T.J.Wang;把S.flexuosa ...
王铁娟
关键词:绣线菊属生态地理分布
文献传递
干旱胁迫下白沙蒿LEA基因的表达及序列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确定白沙蒿在干旱胁迫下起调节作用的LEA蛋白家族及其生物信息学特征。[方法]对在正常生长、中度胁迫和重度胁迫下的白沙蒿进行转录组测序,获得其LEA表达的差异性,对其中显著上调表达的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果]与多数报道的物种不同,白沙蒿在干旱胁迫时起调控作用的是第5家族LEA5蛋白。白沙蒿LEA的开放阅读框(ORF)全长264 bp,编码87个氨基酸。LEA5蛋白的分子量为9 406.74 Da,等电点为9.75,其序列与黄花蒿同源性最高(64%)。LEA蛋白为亲水性蛋白,定位于线粒体(73.9%),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59.77%)和α-螺旋(37.93%)为主,无信号肽和跨膜结构。[结论]白沙蒿在干旱胁迫下,LEA5参与了抗旱的调控,该基因的生物信息学特征分析为深入了解白沙蒿及蒿属其它固沙植物的抗旱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杜永婷王铁娟杜俊瑞陈静
关键词:白沙蒿生物信息学分析
植物志后时期内蒙古被子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2010年
本文综述了《内蒙古植物志》第二版出版以来内蒙古被子植物区系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在此期间取得了以下研究进展:(1)发现内蒙古被子植物新记录属8个,更名植物属2个,从原隶植物属分出而独立的植物属3个;(2)新定名发表25新种、1新亚种、15新变种、2新变型;(3)发现新记录44种、2亚种和2变种;(4)对原有的30种、1亚种、10变种和1变型进行了订正.在植物志后时期,内蒙古被子植物区系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内蒙古植物志》第三版的编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哈斯巴根贺俊英王铁娟徐杰苏亚拉图王金妞赵晖
籽蒿的地理分布与遗传分化被引量:21
2005年
对籽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的分布地点进行了调查,发现了籽蒿在浑善达克沙地的新分布,绘制了籽 蒿的分布图。在籽蒿集中分布的地区取了5个种群,新分布点取了一个种群,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 法进行了遗传分化的研究。15个引物共扩增出255条带,其中多态带232条,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1%。各种群以 乌海流动沙地种群最低,多态位点百分率为66.7%,沙坡头种群最高,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3.4%。籽蒿种群间有 着一定的遗传分化,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234 8,表明76.52%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聚类分析显示,籽蒿种 群之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有着一定的相关性。而相隔很远的浑善达克沙地的锡林浩特种群与毛乌素沙地的 榆林种群间的遗传距离较小,且被聚到了一起,表明两个草原区沙地籽蒿种群间的关系密切。
王铁娟杨持马静乔淑军尹俊
关键词:地理分布遗传分化RAPD
科尔沁沙地三种沙蒿植物的繁殖分配研究
2022年
蒿属沙生半灌木在科尔沁沙地起着重要的防风固沙作用,其中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乌丹蒿(Artemisia wudanica)为乡土植物,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为飞播植物。选择生于半固定沙地的三种植物的种群,通过野外取样和室内分析,探讨三种植物繁殖分配的特征,结果表明:(1)白沙蒿的繁殖分配比例为66.06%,差不嘎蒿为33.73%,乌丹蒿为21.67%,三种植物4龄及以上成株的繁殖分配差异性分析表明白沙蒿极显著大于另两种植物(P<0.01);(2)白沙蒿繁殖分配比例在60%以上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75%,乌丹蒿则以低繁殖分配比例的个体多,其中繁殖分配在0~20%的个体占58.33%,差不嘎蒿各繁殖分配比例的个体分布较为均匀;(3)三种植物的繁殖体质量与地上生物量呈线性关系,均随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乌丹蒿的规律性不强;差不嘎蒿与白沙蒿个体大小与繁殖分配呈正相关,乌丹蒿不显著;(4)在调查区,两种固沙先锋植物白沙蒿和乌丹蒿在2龄开始繁殖,差不嘎蒿在3龄开始繁殖,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三种植物的繁殖分配比例上升,4龄后乌丹蒿呈现下降,另两种仍有增长趋势。反映出三种蒿属固沙半灌木在繁殖策略上的差异性。
张慧王铁娟王铁娟
关键词:蒿属固沙植物繁殖分配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