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顺婷
- 作品数:8 被引量:50H指数:4
-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编织型支架在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中的应用体会
- 梁建峰何伟文伍健伟江顺婷
- 侧脑室三角区巨大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 目的探讨侧脑室三角区巨大脑膜瘤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2011年1月至2017年10月手术治疗侧脑室三角区巨大脑膜瘤11例,全部在全麻下行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采用经皮层入路8例、经脑沟入路3例。结果 11例肿瘤按Simps...
- 黄文辉王进刚胡滨江顺婷
- 关键词:脑膜瘤侧脑室三角区显微手术手术入路
- 文献传递
- 颅内囊性动脉瘤破裂形态学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研究颅内囊性动脉瘤破裂的形态学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51例(共611个)颅内囊性动脉瘤的病例资料,以动脉瘤破裂作为最后评定指标,分为破裂组(341个动脉瘤)和未破裂组(270个动脉瘤),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分析数据。结果两组之间动脉瘤长、瘤颈宽、载瘤动脉平均直径、载瘤动脉近端与动脉瘤长轴夹角(IA)、瘤体长与瘤颈宽之比(AR)、瘤体最大径与载瘤动脉平均直径之比(SR)、动脉瘤面积与瘤颈处动脉面积之比(S1/S2)、存在子瘤有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瘤颈宽〈1.7 mm(OR=2.318,95%CI=1.381-3.893,P=0.001)、存在子瘤(OR=12.512,95%CI=7.827-20.002,P〈0.001)、S1/S2〉2.1(OR=2.460,95%CI=1.408-4.300,P=0.002)为颅内囊性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动脉瘤长、瘤颈宽、载瘤动脉平均直径、IA、AR、SR、S1/S2、存在子瘤是动脉瘤破裂的形态学危险因素。
- 傅建华何伟文王茂武陈燕红伍健伟梁建峰王其兵江顺婷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形态学
- 支架辅助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症的临床研究
- 目的: 回顾性分析支架辅助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并发症类型、发生率,分析并发症发生的特点、原因,探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有效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广州...
- 江顺婷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并发症
- 文献传递
- 颅内动脉瘤患者栓塞术后神经功能康复护理的干预时机分析被引量:15
- 2016年
- 目的:探讨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实施神经功能康复锻炼护理的干预时机。方法:选择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160例,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出院时及术后3,6,12个月的神经功能情况,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术后3个月mRS评分为(1.61±0.16)分,存在轻度残障。出院时到术后3个月期间,患者存在轻度残障,术后6,12个月,患者神经功能情况逐步改善。结论: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3个月内,患者神经功能未能明显恢复,康复锻炼知识缺乏,是神经功能康复延续性护理干预的适当时机,护理人员应加强该时间段的神经功能康复指导,促进其功能恢复。
- 张丹芬翟云霞何伟文伍健伟梁建峰江顺婷
- 关键词:干预时机神经康复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下丘脑-垂体功能减退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15年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平均发病率为9/10万人年,平均死亡率50%,平均发病年龄50岁,占脑卒中的5%-10%,因其预后较差,发病年龄相对年轻,对家庭经济的打击、社会劳动力丧失的影响比其他类型的卒中更为显著。经历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生还者,尽管神经病学的评估良好(格拉斯哥预后评分4-5分),但存在躯体和神经心理方面的后遗症,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疲乏、性功能明显下降或丧失、体重下降、抑郁症等脑损伤后综合征,相当一部分患者生活质量不高且不能回到原工作岗位。而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生还者出血后数月至1年进行内分泌学评估,结果发现11%-55%的患者存在垂体前叶单轴、多轴或全垂体功能减退。对存在脑垂体功能减退的患者进行适当的激素替代治疗有可能改善部分或大部分脑损伤后综合征的症状及体征,促进患者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工作能力。
- 江顺婷何伟文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垂体功能减退症激素替代疗法脑损伤后综合征
- 破裂与未破裂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疗效分析被引量:18
- 2015年
-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连续纳入178例患者192个宽颈动脉瘤,对比分析支架辅助栓塞宽颈破裂和未破裂动脉瘤的疗效。结果破裂动脉瘤78个,未破裂动脉瘤114个,支架植入成功率100%,破裂动脉瘤组与未破裂动脉瘤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分别14.1%和6.1%(χ2=3.456,P>0.05),死亡和永久致残发生率分别8.9%和6.1%(χ2=0.47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时破裂动脉瘤患者发生不良预后明显较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常见(23.1%vs.5%,χ2=12.726,P<0.001)。平均随访14.7个月,脑血管造影复查破裂动脉瘤组和未破裂动脉瘤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分别74.1%和70.6%(χ2=0.197,P>0.05);动脉瘤复发率分别10.3%和9.4%(χ2=0.034,P>0.05);支架内血管狭窄发生率分别3.4%和4.7%(χ2=0.13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长期随访动脉瘤完全闭塞率、动脉瘤再通率及支架内血管狭窄率与未破裂动脉瘤结果相近。但是,破裂动脉瘤患者发生不良预后较为常见,手术相关并发症有较未破裂动脉瘤患者高的倾向,因此仍需慎用。
- 伍健伟何伟文梁建峰江顺婷
- 关键词: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疗效
- 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近期和中期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应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近期和中期疗效。分析前、后循环狭窄患者疗效的差异。方法纳入药物治疗无效、采用Wingspan支架治疗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87例(前循环组63例,后循环组24例)。观察治疗近期及中期治疗效果。结果①87例共置入86个Wingspan支架,手术成功率为98.8%。围手术期发生不良事件5例(5.7%)。前循环组3例(3/63,4.8%),后循环组2例(2/24,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75例通过DSA或电话获得随访(86.2%;前循环组58例,后循环组17例),平均15(12~48)个月。随访期6例(6/75,8%)发生缺血事件,卒中、TIA各3例,其中前循环组卒中和TIA各2例,后循环组各1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62例(71.3%;前循环组48例,后循环组14例)术后1年行DSA检查。术后1年血管狭窄率为(23±10)%,与术后即刻的(29±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11例(11/62,17.7%)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前、后循环组再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8.8%(9/48)、14.3%(2/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后循环发生再狭窄的患者中,术后残余狭窄率>术后平均残余狭窄率患者所占的比例均高(7/9,2/2)。结论 Wingspan支架治疗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但再狭窄率相对较高;前、后循环部位病变治疗效果差异不显著。
- 伍健伟何伟文梁建峰江顺婷
- 关键词:颅内血管疾病前循环后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