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宝山

作品数:29 被引量:117H指数:7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卫生厅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篇衰竭
  • 10篇急性肝
  • 9篇肝炎
  • 8篇肝衰
  • 8篇肝衰竭
  • 7篇细胞
  • 7篇基因
  • 7篇急性肝衰
  • 7篇急性肝衰竭
  • 6篇功能衰竭
  • 6篇肝功
  • 6篇肝功能
  • 6篇肝功能衰竭
  • 5篇肝脏
  • 4篇多态
  • 4篇多态性
  • 4篇内皮
  • 4篇急性肝功能
  • 4篇急性肝功能衰...
  • 4篇核苷

机构

  • 29篇哈尔滨医科大...
  • 3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哈尔滨市第一...
  • 1篇哈尔滨市南岗...

作者

  • 29篇杨宝山
  • 18篇颜炳柱
  • 13篇陈立艳
  • 12篇毕蔓茹
  • 9篇康岚
  • 7篇王晓韧
  • 7篇杨鹏飞
  • 4篇王威
  • 2篇周莉
  • 2篇李文松
  • 1篇吴霞
  • 1篇王岩
  • 1篇周晓玲
  • 1篇段钟平
  • 1篇马英骥
  • 1篇刘畅
  • 1篇张坤
  • 1篇刘冰熔
  • 1篇朱安超
  • 1篇许磊

传媒

  • 11篇肝脏
  • 3篇世界华人消化...
  • 2篇中华肝脏病杂...
  • 2篇实用肝脏病杂...
  • 2篇中国医学前沿...
  • 1篇卫生职业教育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广西医学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黑龙江医学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国肝脏病杂...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8
  • 2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肝再生机制研究现况被引量:5
2014年
肝再生是指肝脏损伤时剩余肝组织的代偿性增生,使肝脏恢复原有体积,以满足机体的正常代谢。肝再生包括肝实质细胞的再生和肝组织结构的重新构建,其中肝细胞的再生最为主要。肝再生是一个多基因、多信号通路参与和多步骤协同的复杂过程,主要通过肝损伤的动物模型进行研究,其中肝部分切除模型最具代表性。肝部分切除后,大量在静息肝组织中休眠状态的早期基因被转录因子激活。这些大量基因的激活可导致 DNA 合成,细胞复制,细胞体积增大,同时也使肝脏在再生过程中保持其基本代谢功能。肝再生过程包括3个阶段:启动,增殖和终止,涉及大量的细胞因子,有些调控肝再生的启动,有些可以促进肝脏的再生,有些则可以适时终止肝脏的再生过程,从而调控再生肝脏的大小。
解景东杨宝山
关键词:肝脏损伤肝实质细胞肝部分切除再生过程动物模型
VEGF-634G/C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4年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特异性的肝素结合生长因子,可在体内刺激血管新生,在正常组织以及肿瘤组织中都发挥着强大的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现已有较多研究证实VEGF的基因多态性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据统计人类的VEGF基因至少包含30多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位点,其中VEGF-634C/G、-936C/T和-2578C/A突变位点已被证明可改变VEGF的血浆水平,现本文选取VEGF-634G/C位点对其多态性与疾病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柏立婧杨宝山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核苷酸多态性
熊去氧胆酸对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肝细胞凋亡内质网途径的阻断作用
2016年
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对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肝细胞凋亡内质网途径的阻断作用。方法以D-氨基半乳糖(D-Gal)腹腔注射一次性诱导大鼠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将模型鼠(60只)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只。A组为熊去氧胆酸药物治疗组,B组为空白对照组,于不同时间点检测大鼠的生存率和肝功能,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肝细胞DNA凋亡带,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肝组织中Caspase-12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D-Gal成功完成了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两组大鼠在24小时内无死亡,24-48小时死亡最多,96小时后两组均无死亡。B组24小时肝组织DNA梯度分析显示出现典型凋亡带,48小时时未减弱,72小时时开始减弱,直至7天后消失,ALT于48小时达到峰值,TBil水平变化不显著,ALB水平无变化,Caspase-12 mRNA在48小时亦达到峰值,随后其表达量逐渐降低。A组24小时与48小时时肝组织DNA梯度分析均显示非典型凋亡带,72小时后无显著凋亡带出现。ALT水平和Caspase-12 mRNA表达量与B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熊去氧胆酸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细胞凋亡内质网途径有明显阻断作用。
白璐朱丽影杨宝山
关键词:熊去氧胆酸内质网CASPASE-12
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多态性与重型肝炎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TNF-α-308位点基因多态性与重型肝炎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特异性序列引物法检测60例重型肝炎患者和40例健康人的TNF-α-308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用SPSS软件分析两组人群中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结果重型肝炎组TNF-α-308位点GG、GA、AA基因型,分别占90%、10%、0;在对照组中3种基因型,分别占95%、5%、0,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1)。两组中等位基因G、A,分别占95%、5%和97.5%、2.5%,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0)。结论TNF-α-308位点基因多态性可能与重型肝炎的发生无关。
刘畅王岩杨宝山
关键词:重型肝炎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多态性
基因治疗急性肝衰竭研究进展
2016年
急性肝衰竭(acute hepatic failure/acute liver failure,AHF/ALF)是各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坏死或大部分功能失常而导致肝功能衰竭的一种危重肝病的表现。临床上主要为急性起病,2周内出现Ⅱ度及以上肝性脑病(按Ⅳ度分类法划分),并伴有以下表现:(1)极度乏力,有明显厌食、腹胀、恶心、呕吐等严重消化道症状;(2)短期内黄疸进行性加深;
杨鹏飞解景东杨宝山
关键词:急性肝衰竭肝细胞坏死凝血酶原活动度肝细胞再生基因治疗自我复制
外源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对急性肝功能衰竭小鼠肝再生的影响
2012年
目的探讨外源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小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昆明种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保护组。模型组和保护组一次性腹腔注射脂多糖/D-氨基半乳糖(LPS/D-GalN),保护组于造模前60min给予VEGF腹腔注射,而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分别注射同等体积的0.5%氯化钠溶液作为对照,给药后6h分别留取血清、肝组织标本。检测肝功能变化,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ELISA检测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肝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结果保护组小鼠血清ALT[(328.44±38.26)U/L比(754.55±89.58)U/L]和AST[(345.94±53.86)U/L比(812.66±72.68)U/L]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保护组肝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肝细胞坏死程度明显减轻。保护组小鼠血清HGF水平[(1.31±0.09)ng/L比(0.56±0.05)ng/L]和肝组织中PCNA表达阳性率[(30.34±2.58)%比(11.63±1.08)%]明显高于模型组(均P<0.05)。结论外源性VEGF对小鼠急性肝功能衰竭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肝细胞再生有关。
颜炳柱王晓韧康岚陈立艳李凤竹杨宝山
关键词:急性肝功能衰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肝再生
血浆置换治疗68例肝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观察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及评估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肝衰竭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应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158人次。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指标判断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血浆置换术后患者自觉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清转氨酶、血清胆红素显著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显著提高(P<0.01),白蛋白水平升高(P<0.05)。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经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后总生存率73.53%,与对照组53.33%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早期及中晚期肝衰竭的患者生存率分别为87.5%及61.1%(P<0.05),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肝衰竭的方法,对早期肝衰竭治疗效果优于中晚期,安全性好。
王威吴霞颜炳柱毕蔓茹陈立艳杨宝山
关键词:肝衰竭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疗效
一氧化碳释放分子治疗肝脏疾病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0年
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是一种生物信号调控分子,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并参与生物体内细胞间信息的传递与调节[1]。CO是一把双刃剑,直接应用CO气体会产生很大的弊端,极大限制了CO气体作为一种药物应用于临床。一氧化碳释放分子(carbon monoxide releasing molecules,CORMs)作为一种新型且特殊的外源性CO供体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动物疾病模型[2]。
颜炳柱赵波康岚杨鹏飞杨宝山
关键词:动物疾病模型肝脏疾病生物信号药物应用
前列地尔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符合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血清总胆红素(TBIL)>171.1μmol/L的住院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用腺苷蛋氨酸治疗,治疗组加用前列地尔,疗程为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变化及TBIL、ALT、γ-GT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94.12%vs 76.32%,P<0.05);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和肝功能(TBIL、ALT、γ-GT)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TBIL下降幅度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ALT和γ-GT下降幅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病例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前列地尔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颜炳柱陈立艳康岚毕蔓茹王威杨宝山
关键词:前列地尔腺苷蛋氨酸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
白细胞介素17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3年
白细胞介素(IL)17是新发现的主要由CD4^+效应T细胞即Thl7细胞分泌的一种前炎性细胞因子,具有促进成纤维细胞和单核细胞分泌多种炎性因子,招募中性粒细胞,增强T细胞启动效应等多种生物学活性。目前其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的研究已成为热点,现将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马玉洁杨宝山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7单核苷酸多态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