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天刚

作品数:10 被引量:11H指数:1
供职机构: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学

主题

  • 6篇翻译
  • 5篇共谋
  • 4篇翻译主体
  • 3篇文化
  • 2篇语境
  • 2篇清末
  • 2篇清末民初
  • 2篇文化构建
  • 2篇民初
  • 1篇译论
  • 1篇译名
  • 1篇译者
  • 1篇影响因素
  • 1篇语境参数
  • 1篇语言关系
  • 1篇语义
  • 1篇语义嬗变
  • 1篇中国近代文化
  • 1篇三善
  • 1篇视阈

机构

  • 10篇电子科技大学
  • 2篇成都大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作者

  • 10篇李天刚
  • 2篇伍忠杰
  • 2篇沈岚
  • 1篇陈玉堂
  • 1篇冯斗

传媒

  • 3篇长沙大学学报
  • 2篇成都大学学报...
  • 1篇广东外语外贸...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外国语文
  • 1篇河北联合大学...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文化构建的视角看文学翻译中的共谋被引量:9
2005年
在列费维尔和巴斯奈特合作出版的《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一书中,巴斯奈特引入一个令人振奋的新概念———共谋(collusion)。对苏珊.巴斯内特所提出的这一概念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共谋”实际上是翻译研究实现文化转向的一种可行的翻译策略,它体现了传统意义上直译和意译、异化和归化的和谐统一;体现了翻译内外研究的高度结合。译者与原作者和译入语读者就原作、原语言、原语文化和译作、译入语及译语文化的共谋使得原作和译作、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共生、共荣。小而言之,共谋可以达到对原作和原语文化的推广传播,并实现对译入语文化的滋养和丰富。大而言之,这种共谋可以对译入语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建构起积极作用。
李天刚伍忠杰冯斗
关键词:共谋文学翻译文化构建
清末民初的翻译与中国近代文化构建被引量:1
2012年
中国近代文化在冲决封建旧文化的网络中构建、发展新文化。其构建形式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和对西方文化的译介、借鉴和接受,它涉及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建设两大层面。清末民初指甲午战争以后到五四运动前这一历史时期,中国适逢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中华民族处在民族存亡、保国存种的严重时期。特殊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决定了清末民初的翻译必将肩负着构建中国近代文化的厚重历史使命。译者面对民族存亡择书而译,求救国﹑图自强﹑谋复兴,大力传播西方文化,为近代中国文化创造了新的文本存在形式,增添新思想、新内容,开拓新方法、新境界,极大拓展了近代中国人民的生活视野、艺术视野、文学视野、学术视野和政治视野,构建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
李天刚
关键词:中国近代文化清末民初翻译文化构建
立言居要 言恢意广——共谋视阈下严复“争”译的文化意义
2014年
本文选取共谋视角,采用文本对比分析的方法,解构严复《天演论》中的"争"字译例,探讨严复翻译的合理内核和"争"字的文化意蕴。严复兼顾共谋翻译主体,会通客体诸因素,以"争"相译,立言居要,言恢意广,既解原作勃勃自然界物竞天择之精义,又彰译作危难中国救亡图存之国魂,"争"为民族立魂,彰显中华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李天刚
关键词:天演论共谋文化阐释
On Collusion in Translation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ng Cultures
长期以来中外译界对译论和译品的研究多停滞在语言层面的二元或多元对立的争论中。翻译实践追求文本对等;翻译理论研究注重语言层面的文本对比。事实表明这种语言层面的二元划分极大地局限了翻译研究的视野,束缚了翻译研究的发展。翻译研...
李天刚
关键词:共谋译论
文献传递
基于语境参数观语义嬗变认知机制的“争”译名实之辨
2014年
翻译的实质特征是双语交流中的动态意义对应转换,而语词动态意义受言内外语境参数的阈限与规约。从语境参数观的语义嬗变认知视角及其运作机制出发,选取《天演论》中"争"译为例引作为实证语料和研究个案,探究其在语篇语境下的意义映射、意义暂构和语义生成等意义动态嬗变的认知表征和理据,辨析其三种主要语义生成模态,探寻译者求索作者本意的认知踪迹,描述译者的创造性意向活动,尝试将基于语境参数观的语义嬗变认知机制与翻译研究相结合,以期拓展翻译研究的理论维度和视角。
李天刚伍忠杰
关键词:语境参数语义嬗变
试论中国古代翻译理论中翻译主体的文化流变
2007年
中国具有悠久的翻译历史,形成了丰富而宝贵的翻译思想,它们折射出现代翻译理论的光芒。文章试图从文化视角运用现代译论中主客体理论反思、探讨传统译论中翻译主体的文化变迁。这种变迁经历了从朴素的翻译主体意识的形成到译者地位的突兀,译者从忠实地服从作者到站在读者的立场实施翻译,它为近代翻译理论的译者主体地位的最终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李天刚沈岚
关键词:翻译主体文化变迁
论清末民初翻译理论中译者主体地位的构建被引量:1
2007年
清末民初的翻译被赋予厚重的历史使命,它着眼于目的语的文化构建,这为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所决定。这一时期的翻译理论更加突出译者的主体地位,形成以译者为中心主体,以作者和译入语读者为两个边缘主体的翻译主体体系。译者这一中心主体就客体的两世界(源语与目的语世界)、三方面(共谋的主客体和目的)、六因素(源文本、源语、源语文化与目的文本、目的语、目的语文化)实施翻译。译者面对民族存亡,求救国、图自强、谋复兴,依靠翻译大力传播西方文化,积极构建中国近代文化。
李天刚沈岚
关键词:清末民初翻译理论译者翻译主体
论“共谋”翻译主体的三位一体被引量:1
2012年
安德勒.列费维尔和苏珊.巴斯奈特将翻译纳入文化构建的大视野下研究,他们认为在翻译中译者与原作者及译入语读者之间存在共谋。共谋的翻译主体包含译者中心主体和作者及读者两个边缘主体,三者谋而契合,三位一体。且中心主体和边缘主体就客体诸因素谋求翻译的最佳契合点并主导翻译。
李天刚陈玉堂
关键词:共谋翻译主体翻译客体
论影响共谋的因素
2010年
共谋是一种翻译策略,它是指在译者这一中心主体的主导下,两个边缘主体——作者和目的语读者就其客体的两世界(原语与目的语)、三方面(主体、客体及其目的)、六因素(原文本、原语、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本、目的语、目的语文化)进行合作对话,以达到一定程度的平衡与契合。影响共谋的因素主要为:构成其主体要素的作者、译者和读者;原文本、原语、原语文化、目的语文本、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等所处的语言关系和文化语境。
李天刚
关键词:共谋影响因素客体语言关系文化语境
严复三善论中翻译主体的现代阐释
2011年
严复的"信﹑达﹑雅"三善论体现了现代译论翻译主体的三位一体,突出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而作者和读者构成两个边缘主体,其翻译客体涵盖了原语和译入语的两个文本﹑两门语言和两种文化等诸因素。三善论观照了现代译论翻译主、客体的统一,体现了翻译活动中翻译主体对客体的兼顾、转化和会通。
李天刚
关键词:主体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