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友梅

作品数:68 被引量:1,832H指数:19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8篇经济管理
  • 29篇社会学
  • 20篇政治法律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4篇社会
  • 11篇社会学
  • 9篇社会治理
  • 8篇中国社会
  • 5篇社会建设
  • 4篇中国社会学
  • 4篇城市
  • 3篇学术话语
  • 3篇知识分子
  • 3篇秩序
  • 3篇中国特色社会...
  • 3篇社会管理
  • 3篇社会结构
  • 3篇权力
  • 3篇文化
  • 3篇文化自觉
  • 3篇基层社会
  • 2篇党组
  • 2篇党组织
  • 2篇政府

机构

  • 53篇上海大学
  • 5篇中国社会科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华东政法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61篇李友梅
  • 2篇黄晓春
  • 1篇汪丹
  • 1篇童潇
  • 1篇刘春燕
  • 1篇殷凤
  • 1篇周进生
  • 1篇肖瑛
  • 1篇叶锦华
  • 1篇蔡禾
  • 1篇刘学勇
  • 1篇闫丽娜
  • 1篇袁志刚
  • 1篇李培林
  • 1篇梁波
  • 1篇沈永东

传媒

  • 10篇探索与争鸣
  • 6篇社会学研究
  • 4篇社会
  • 4篇上海大学学报...
  • 3篇江苏社会科学
  • 3篇学术月刊
  • 3篇中国社会科学...
  • 3篇科学发展
  • 2篇社会科学文摘
  • 2篇职业圈
  • 1篇中共中央党校...
  • 1篇新华文摘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江海学刊
  • 1篇群言
  • 1篇社会科学
  • 1篇毛泽东邓小平...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北京青年工作...
  • 1篇上海市经济管...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6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5篇2007
  • 4篇2006
  • 4篇2005
  • 4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6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社会结构中的“白领”及其社会功能——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上海为例被引量:92
2005年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新兴白领在上海的社会职业结构中逐渐占据了一个重要位置,他们的社会心态和社会功能特征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这个新兴白领群体所处的特殊历史阶段、文化适应、价值取向以及他们与体制之间存在的某种结构性分离,提供一个观察研究的视角,并以某种方式与当前国内关于白领研究的一些理论预设形成对话和讨论,进而引发读者对上海白领群体未来作用的再思考。
李友梅
关键词:中产阶级社会心态社会功能
中国社会科学如何真正从“地方”走向“世界”被引量:9
2017年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科学面对的现实问题发生了深刻变化。西方社会科学基于近40年来的自我反思而比较早地触及这些深刻变化并形成了一些新的研究认识。
李友梅
关键词:中国社会科学自我反思
中国社会治理的新内涵与新作为被引量:176
2017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这不仅推进了从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五位一体"均衡发展政策目标下的政府运行机制优化过程,而且加快了开放、流动的社会形态下塑造中国特有的党委、政府、社会力量多元合作治理结构的历史进程。当前我国社会治理模式转型在宏观制度结构和中观政策设计上有许多重大改革突破,但仍需重视实践中社会治理机制改革创新的瓶颈问题。习近平同志在"7·26"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要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转型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使这个独特性得到贴切的理解和解释是当代中国社会学应尽的责任。
李友梅
关键词:社会治理
基层社区组织的实际生活方式——来自康健社区实地调查的初步认识
<正> 近十年来,上海基层社区组织的协调机制出现了新的理性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社会学的某个角度看到了许多人正自觉或不自觉地调整着自己的社会角色,开始在他们重建的社会秩序中体验着新的行为规则。1995年上海市实行了...
李友梅
文献传递
重塑转型期的社会认同被引量:106
2007年
李友梅
关键词:社会认同构建和谐社会自我调适社会整合社会建设社会学
新的社会阶层参与社会治理:理论内涵、实践探索与推进机制被引量:6
2021年
与改革开放相伴生的新的社会阶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力量,也是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是以一种新的社会团结机制凝聚社会合力的过程,涵括价值引导、民主协商、合作机制以及社会整合、文化融合、风险治理等内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与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主要体现在党建引领、民主协商、公众参与三个方面。从理性化、法治化和公共性的要求出发,需要进一步完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与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体制机制,构建其参与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法律保障体系,并加强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引领、德治教化与智治支撑。
李友梅
关键词: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建设
特大城市社会治理问题的再认识被引量:4
2015年
中国特大城市的发展(如北京、广州、上海,也称"超大城市")三十多年来不断提速,并积极谋划向"全球城市"转型,以期成为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的主要节点城市。特大城市人口众多、权利复杂、社会活动密集,因此安全、有序和文明是特大城市发展的基本需求。然而今天,特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棘手的问题,为缓解生态环境危机以及人口对公共资源的巨大压力。
李友梅
关键词:生态环境危机人口规模公共资源城市人口职责同构
中国社会管理新格局下遭遇的问题--一种基于中观机制分析的视角被引量:115
2012年
当前学术界关于中国社会管理创新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但这些共识基本上是建立在市民社会理论、治理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基础上的,虽然可以在理想类型的意义上为人们思考当代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一种初步的分析框架和认知路径,却无力在中观层面揭示出社会管理实践中诸多组织机制间的复杂因果链条和微妙互动关系。因此,我们需要将理论分析的层次由宏观层面降至中观维度,进而形成一些更具洞察力和分析效力的研究框架。中国的创新社会管理实际上同时面临着两条相互影响的主线:第一条主线是如何适应当前社会分化的客观情境,发展出有中国自身特色的横向秩序协调机制。这个问题的复杂性远远超出诸如"发育社会组织"之类的简单理论预设。第二条主线是如何在纵向秩序协调机制几近高峰的当代中国建立起一种纵横结合的秩序整合新框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遇到的挑战并不在于如何设计一些形式上的保障制度,而在于如何在实践中找到一种理性克制纵向秩序整合机制无限自我强化的现实路径。社会管理的创新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好纵向整合与横向协调机制之间的有效衔接,即以何种方式能够推动公众参与并形成有效的社会协商,在激发社会内在活力的同时来强化纵向秩序的合法性,实现有效的社会整合。
李友梅
关键词:社会管理
对上海新一轮基层社会治理改革的思考被引量:4
2015年
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基层社会治理不仅是改革全局的基础性层面,也将牵动和影响其他方面改革。2015年1月,上海市在2014年市委1号课题调研成果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和6个配套文件(简称“1+6文件”),涉及街道体制改革、居民区治理体系完善、村级治理体系完善、网格化管理、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工作者管理,聚焦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
李友梅
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社区党建创新——以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城市基层社区为例被引量:6
2003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社区党建提出了更高要求,上海城市社区党组织积极开展党建创新实践,但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实践受到了实践者的传统思维逻辑和原有依赖关系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通过对一些微观现象的分析可以看出,上海城市社区党建创新需有更高的理性起点,对现代社区实际运行方式需有深刻的理解,并且需要认真研究新时期城市社区党建创新能力的培育机制问题。
李友梅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建设党组织权力运作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