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光达

作品数:6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葡萄膜
  • 4篇葡萄膜炎
  • 4篇膜炎
  • 3篇自身免疫性葡...
  • 3篇细胞
  • 3篇免疫
  • 3篇免疫性
  • 2篇实验性自身免...
  • 2篇实验性自身免...
  • 2篇视网膜
  • 2篇网膜
  • 2篇间充质
  • 2篇间充质干细胞
  • 2篇干细胞
  • 2篇白细胞介素
  • 2篇TH1
  • 2篇充质干细胞
  • 2篇TH17
  • 1篇凋亡
  • 1篇调节性

机构

  • 6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作者

  • 6篇李光达
  • 5篇李筱荣
  • 4篇张晓敏
  • 3篇袁立飞
  • 1篇牛膺筠

传媒

  • 3篇眼科新进展
  • 2篇中华实验眼科...

年份

  • 2篇2012
  • 4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视网膜中白细胞介素17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2012年
背景研究显示Th17细胞是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发病的重要致炎细胞群。而白细胞介素17(IL-17)作为Th17细胞的标志性因子参与了EAU的发生与发展。间充质干细胞(MSCs)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对Th17具有抑制作用。目的研究MSCs对EAU的治疗作用以及对IL-17在大鼠视网膜表达的影响。方法从10只SPF级Wistar大鼠股骨骨髓中分离、培养MSCs并进行传代,第3—5代细胞用于实验。54只SPF级6—8周龄Lewis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48只和正常对照组6只。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与含有结核杆菌素HR37a的2.5g/L弗氏完全佐剂(CFA)等体积混合后行实验组大鼠单后足垫皮下注射建立EAU动物模型,然后按照分层随机原则分为模型对照组和MSCs治疗组,每组24只大鼠。MSCs治疗组于造模的同时行1mlMSCs尾静脉注射(5×10。个/m1),连续注射3d,模型对照组以同法注射等体积PBS。注射后每日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大鼠眼部炎症反应,并根据Caspi临床分级进行评分。分别于造模后9、12、15、20d随机选取模型对照组和MSCs治疗组各6只大鼠制备视网膜切片,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大鼠视网膜形态学改变和炎症反应,参照Caspi组织学分级法进行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造模后9、12、15、20d大鼠视网膜中IL.17的表达。结果培养的细胞呈梭形生长,漩涡状排列,经流式细胞术鉴定CD29、CD44表达阳性,CD45、CD34表达阴性。MSCs治疗组造模后9、12、15、20d眼前节炎症反应评分均低于模型对照组(U=2.815,P=0.005;U=2.768,P=0.006;u=2.900,P=0.004;u=2.855,P=0.004),视网膜组织学检测炎症评分均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2.345,P=0.019;U=2.559,P=0.011;U=2.166,P=0.030;U=2.373,P=0.018)。免疫组织化
袁立飞张晓敏李光达李筱荣
关键词: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间充质干细胞白细胞介素17
实验性自体免疫性葡萄膜炎的治疗研究进展
2011年
葡萄膜炎是眼科的一种常见致盲性眼病,目前治疗主要以皮质类固醇激素为主,但激素具有副作用大等缺点。自成功建立实验性自体免疫性葡萄膜炎模型以来,多种新型药物以及治疗方法均已得到实验应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本文对近年来实验性自体免疫性葡萄膜炎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李光达张晓敏李筱荣
关键词:药物
IL-17、IFN-γ在大鼠自体免疫性葡萄膜炎视网膜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研究IL-17、IFN-γ在大鼠实验性自体免疫性葡萄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oretinitis,EAU)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R16肽段与完全福氏佐剂充分乳化后,于Lewis大鼠皮下注射建立EAU模型后定期临床观察。分别于免疫后第6、12、20天摘除眼球,HE染色,进行病理学观察并评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AU各时间点视网膜炎性因子IFN-γ及IL-17的表达情况。结果临床观察显示:对照组大鼠眼部未见明显炎性表现,实验组大鼠免疫后第6天EAU症状开始出现,第12天达到高峰,第20天逐步消退。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正常,组织病理学评分为0分;实验组大鼠免疫后第6天视网膜开始出现炎性细胞浸润,免疫后第12天视网膜炎性细胞浸润进一步加重,免疫后第20天浸润减轻,免疫后第6、12、20天组织病理学评分分别为0.50±0.32、3.42±0.49、2.42±0.49。对照组大鼠免疫后第6天、12天、20天视网膜IFN-γ表达平均积分光密度(average integral optical density,AIOD)值分别为8.44±1.31、8.39±1.27、8.55±1.13,实验组大鼠相同时间点视网膜IFN-γ表达AIOD值分别为24.83±4.88、65.17±6.43、47.17±5.08,与相同时间点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实验组大鼠视网膜表达IFN-γAIOD值与组织学评分经统计学分析二者显著正相关(r=0.978,P<0.01)。对照组大鼠免疫后第6天、12天、20天视网膜IL-17表达AIOD值分别为10.32±1.34、11.21±1.64、10.86±1.45,实验组各时间点大鼠视网膜IL-17表达AIOD值分别为19.67±2.73、94.50±5.43、53.33±3.93,与相同时间点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实验组大鼠视网膜表达IL-17AIOD值与组织学评分经统计学分析二者显著正相关(r=0.975,P<0.01)。结论 IFN-γ、IL-17表达量的高低与EAU症状的轻重密切相关,Th1、Th17共同参与了EAU的发生发展。
李光达李筱荣袁立飞张晓敏
关键词:IFN-ΓIL-17TH17TH1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作用机制的研究
目的: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功能,可用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葡萄膜炎是眼科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研究通过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xpe...
李光达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调节性T细胞眼科疾病
氨基胍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c-myc、LaminB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通过观察氨基胍治疗后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凋亡相关因子c-myc及LaminB表达的变化,初步探讨氨基胍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机制。方法取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2只,另24只制备STZ糖尿病大鼠模型,分为糖尿病组12只(DM组)及氨基胍治疗组12只(AG组),分别于饲养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各取4只摘除眼球制作石蜡切片,TUNEL方法观察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myc及LaminB表达情况。结果 3个月DM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及内核层开始出现TUNEL阳性染色,6个月染色阳性结果进一步增加,3个月和6个月AG组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分别为(52.50±4.44)mm-2、(102.38±3.11)mm-2,显著低于同病程DM组(P<0.05)。3个月和6个月AG组c-myc表达阳性细胞数分别为(59.00±3.02)mm-2、(115.13±4.26)mm-2,显著低于同病程DM组(P<0.05)。6个月AG组LaminB表达阳性细胞数为(45.25±2.96)mm-2,低于同病程DM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myc、LaminB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细胞凋亡通路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氨基胍可能通过抑制c-myc和LaminB的表达从而达到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作用。
李光达牛膺筠李筱荣
关键词:氨基胍C-MYC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凋亡
雷帕霉素对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治疗作用被引量:5
2011年
背景雷帕霉素不仅具有抗菌作用,而且是一种良好的免疫抑制剂,可用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的治疗作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目的研究雷帕霉素对EAU的治疗作用,并观察雷帕霉素对EAU各免疫细胞群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25只Lewis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AU组(20只)和正常对照组(5只)。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R16肽段与完全氟氏佐剂充分乳化后于Lewis大鼠后足皮下注射以建立EAU模型,EAU模型鼠再按分层随机的原则分为模型对照组和雷帕霉素组,每组10只大鼠。雷帕霉素组造模后即应用O.2mg/(kg·d)雷帕霉素(0.4m1)腹腔内连续注射7d,模型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大鼠采用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进行腹腔内注射。造模后第4天开始每日裂隙灯下观察大鼠EAU的症状,造模后第14天制备大鼠视网膜切片,以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参照Caspi的标准对EAU症状及组织病理学分级进行评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炎性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7(IL-17)的表达情况。结果造模后6d模型对照组大鼠EAU炎症评分逐渐升高,12d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雷帕霉素组大鼠EAU炎症评分变化呈现相同的趋势,但各时间点EAU炎症评分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视网膜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模型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结构紊乱,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组织病理学评分为3.30±0.48,而雷帕霉素组视网膜结构接近正常,组织学评分为0.90±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541,P〈0.01)。雷帕霉素组IFN-γ、IL-17在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量(A值)分别为21.16±4.23和49.86±6.59,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的62.14±7.32和124.85±6.33�
李光达张晓敏袁立飞李筱荣
关键词:雷帕霉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白细胞介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