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颈椎
  • 7篇手术
  • 4篇腰椎
  • 4篇术后
  • 4篇颈椎病
  • 4篇关节
  • 3篇融合术
  • 3篇神经鞘瘤
  • 3篇曲度
  • 3篇椎间盘
  • 3篇疗效
  • 3篇内固定
  • 2篇影响因素
  • 2篇枕颈
  • 2篇置钉
  • 2篇融合术后
  • 2篇肉瘤
  • 2篇入路
  • 2篇色素性
  • 2篇手术疗效

机构

  • 25篇郑州大学第一...
  • 7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郑州市骨科医...

作者

  • 25篇朱忠培
  • 10篇廖文胜
  • 8篇王利民
  • 8篇宋瑞鹏
  • 6篇王卫东
  • 6篇王玉强
  • 6篇刘屹林
  • 6篇赵亮
  • 5篇高延征
  • 5篇张敏
  • 4篇张书豪
  • 3篇马丽萍
  • 3篇杨浩
  • 2篇李甲振
  • 2篇肖鹏
  • 2篇赵耀
  • 2篇张岩
  • 2篇单铎
  • 1篇牛慧霞
  • 1篇宋东奎

传媒

  • 7篇中华实验外科...
  • 6篇河南医学研究
  • 3篇中国脊柱脊髓...
  • 2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河南外科学杂...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肿瘤基础与临...
  • 1篇成都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骨科临床与研...

年份

  • 4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7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精细护理在颈椎神经鞘瘤术后脑脊液漏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2023年
目的 探讨精细护理在颈椎神经鞘瘤术后脑脊液漏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颈椎神经鞘瘤术后脑脊液漏患者,将患者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而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精细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12个月,研究组健康状态、心理状态、睡眠质量、功能恢复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966,P<0.001;t=21.826,P<0.001;t=19.945,P<0.001;t=10.531,P<0.001)。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200,P<0.001)。结论 采用精细护理对颈椎神经鞘瘤术后并发脑脊液漏患者进行干预,能够改善患者健康状况和恢复情况,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马丽萍谭洪宇张敏郑元王汴云朱忠培
关键词:脑脊液漏
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的医学特征及治疗方法被引量:4
2017年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常累及中轴骨的慢性炎性疾病,其病理基础可改变脊柱生物力学特性,影响人体平衡性及协调性,因此该类患者发生脊柱骨折的几率更高而且伴随的椎体移位以及神经损伤往往更为严重,有时甚至看似微不足道的创伤也可导致AS患者发生严重的脊柱骨折。
单铎廖文胜朱忠培王卫东
关键词:脊柱骨折强直性脊柱炎脊柱生物力学轻微外伤前后路联合后路固定
基于第7颈椎解剖学研究的新徒手置钉方法的临床研究
2023年
目的:将C 7椎弓根螺钉新徒手置钉方法应用于颈胸椎交界区后路手术,评价其可行性、准确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3月至2021年7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应用C 7椎弓根新徒手置钉方法治疗的35例下颈椎或颈胸交界区伤病患者资料。男16例,女19例;年龄(52.7±13.2)岁。确认C 7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将C 7椎板上缘与上关节突内侧缘交点记为A点,下关节突外侧缘与横突下缘交点记为B点,以AB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作为进钉点,以与椎板连线垂直或稍向头侧倾斜和外倾30°~40°为置钉角度。记录并比较左、右侧术后C 7椎弓根使用螺钉的置钉参数(长度、直径及置钉角度)证明该置钉方法的可行性;依据Rampersaud法对术后1周、6个月螺钉位置进行分级,评估该方法置钉的准确性;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和JOA改善率评估该方法的有效性;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评估该方法的安全性。术后6个月行CT检查了解螺钉有无松动、移位和断裂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9.8±1.7)个月。左、右侧置钉长度、直径及置钉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使用66枚C 7椎弓根螺钉,术后1周、6个月螺钉位置等级无变化,64枚螺钉置钉等级为A级,2枚螺钉置钉等级为B级,无C、D级螺钉。术前、术后1周、6个月VAS评分分别为(4.4±1.7)、(3.8±1.0)、(1.1±1.1)分,JOA评分分别为(6.7±2.2)、(13.2±1.5)、(15.3±1.2)分,术后1周、术后6个月VAS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6个月的JOA改善率分别为62.7%±13.3%、83.9%±11.6%。未出现与C 7椎弓根置钉相关并发症;无伤口血肿、感染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随访,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和断裂。结论:新型C 7椎弓根螺钉置钉法可行、准确、有效、安全。
范钦玮廖文胜高延征朱忠培陈洪巍朱一鹏郭亮兵
关键词:颈椎内固定器椎弓根螺钉
颈椎"挥鞭样"损伤对Facet关节倾角的影响
2020年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椎"挥鞭样"损伤(WAD)对损伤节段及邻近节段关节突(Facet)关节倾角的影响。方法2017年8月到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门诊或急诊就诊的因WAD所致的颈(C)5/6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例(排除颈椎骨折脱位),选取同期以颈部不适就诊的非颈椎病患者40例,分为外伤组和对照组。测量所有患者C4~C7的Facet关节倾角,并对C4~C7椎间盘退变和关节突退变的分级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秩和检验、t检验和χ^2检验等。结果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C4~C7每个颈椎Facet关节倾角在两组内椎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椎间=45.630,P椎间<0.05),角度大小依次均为C50.05),外伤组C7椎体Facet关节倾角与对照组比较有增大趋势(FC7=0.084,PC7>0.05),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显示:外伤组C5/6椎间盘的退变与对照组比较更为严重(UC5/6=12,P<0.05);外伤组C4~C7关节突关节的退变与对照组比较程度相当(UC4/5=720,UC5/6=740,UC6/7=760,P>0.05);Kendall’s tau-b秩相关分析表明:外伤组C5椎体Facet关节倾角与C5/6椎间盘退变程度呈负相关(rs=-0.842,P<0.05)。结论WAD将导致损伤节段的上下椎体的Facet关节倾角变小,引起损伤节段的稳定性下降,而对邻近节段的Facet关节倾角影响不大;WAD可能即刻加重了损伤节段的椎间盘退变,而对关节突关节退变的影响尚需长时间的随访来进一步确定。
张敏王玉强刘屹林宋瑞鹏赵耀张书豪赵亮杨浩朱忠培张扬王利民
关键词:小关节椎间盘退变
颈椎病发病年龄与T1倾斜角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评价颈椎病发病年龄与T1倾斜角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因颈椎病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78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在颈椎MRI影像上测量纳入研究患者的T1倾斜角,颈椎病发病年龄定义为手术干预时的年龄;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评价颈椎病发病年龄与T1倾斜角的相关性。结果颈椎病发病年龄与T1倾斜角呈正相关(r=0.29,P<0.01)。结论颈椎病发病年龄与T1倾斜角呈正相关,颈椎病发病年龄愈大,T1倾斜角愈大。
林光辉廖文胜朱忠培
关键词:颈椎病颈椎曲度
半关节置换术和内固定术治疗老年未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半关节置换术和内固定术治疗老年未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未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72例,半关节置换组35例和内固定组37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再手术率、术后并发症情况;使用Harris评分评价两种术式的髋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定性数据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内不同时间点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同时间点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7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内固定组在手术时间[(43.6±6.9)min]、出血量[(59.4±13.2)ml]、住院时间[(10.2±2.1)d]方面均明显少于半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73.9±8.8)min(t=-16.234,P<0.05)、出血量(296.1±19.5)s(t=-60.643,P<0.05)、住院时间(14.9±1.6)d(t=-10.64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固定组并发症总发生率[40.5%(15/37)]明显高于半关节置换组[17.1%(6/35),χ^(2)=4.76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半关节置换组再手术率[2.9%(1/35)]明显低于内固定组[21.6%(8/37),χ^(2)=5.79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半髋关节置换组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68.6%(24/35)]优于内固定组[40.5%(15/37),χ^(2)=5.69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其他随访时间点,两组髋关节功能具有相似改善效果。结论对于老年未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来说,虽然内固定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但半关节置换术具有术后总并发症少、再手术率低、早期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在远期功能恢复方面,两者具有相似的疗效。研究结果表明,对某些患者来说,半关节置换术可能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杨浩宋瑞鹏王玉强朱忠培张杨陈毅刘子汭赵亮
关键词:内固定术髋关节功能
颅底凹陷患者术后枕颈角对下颈椎曲度的影响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颅底凹陷(BI)患者术后枕颈角对下颈椎曲度(C2~7Cobb角)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BI行后路复位枕颈融合术且临床资料完整的17例患者。于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在颈椎中立侧位X线片上测量O-C2及C2~7 Cobb角(C2~7角)。根据术后3 d O-C2角大小,将患者分为10°≤O-C2角≤20°组、O-C2角<10°组及O-C2角>20°组。观察不同O-C2角组Cobb角的差异,分析O-C2角与C2~7角的相关性。结果 17例患者中男4例(23.5%),女13例(76.5%);年龄12~60岁,平均(37.9±13.4岁);随访时间25~9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69(35.5,74.0)个月。术后3 d各组间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各组间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与末次随访相比10°≤O-C2角≤20°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C2角<10°组及O-C2角>20°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O-C2角与C2~7角在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存在负相关(r=-0.626、-0.780,P<0.05)。结论 BI患者O-C2角与下颈椎C2~7角呈负相关,行后路枕颈融合术时需密切注意O-C2角,将其固定于合适的角度。
李根锋廖文胜朱忠培吴研飞
关键词:颅底凹陷
胸腰椎椎旁占位性病变的临床分型和手术方案选择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提出胸腰椎椎旁占位性病变新的临床分型并评价其对手术治疗方案选择的参考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9年12月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的35例胸腰椎椎旁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20例,年龄7~70岁(42.4±16.1岁)。后正中入路6例,经椎旁肌间隙切除横突入路7例,腹膜后间隙入路17例,病变后方直接切除5例。依据占位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将胸腰椎椎旁占位性病变按部位分为3型:Ⅰ型,病变位于椎体旁,小部分沿神经根向椎间孔生长,未突入中央椎管;Ⅱ型,病变位于椎体旁椎间孔之外;Ⅲ型,病变位于椎弓后方的竖脊肌。每型按占位大小进一步分为a、b两个亚型,病变长轴≤50mm为a型,>50mm为b型。3名观察者先后进行两次评估分型(间隔1周),并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行疼痛VAS评分,并结合影像学复查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5例患者中Ⅰa型4例,Ⅰb型3例,Ⅱa型9例,Ⅱb型14例,Ⅲa型3例,Ⅲb型2例。3位观察者分型自身一致性的Kappa值为0.924~1,观察者之间一致性的Kappa值为0.849~0.924,均高度一致。6例经后正中入路切除患者为胸段Ⅰa(1例)、Ⅱa(5例)型,7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切除患者为腰段Ⅰa(3例)、Ⅱa(4例)型,17例经腹膜后间隙入路切除患者为腰段Ⅰb(3例)、Ⅱb(14例)型,5例病变后方直接切除患者为胸、腰段Ⅲa(3例)、Ⅲb(2例)型。34例一期全切,1例未能全部切除。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神经功能均未见明显缺失。33例患者获得3~90个月(42.5±33.3个月)随访,其中32例复查MRI未发现病变复发,1例脂肪肉瘤复发。VAS评分术前为7.7±1.6分,术后1个月2.4±1.3分,末次随访时1.2±1.1分。结论:基于胸腰椎椎旁占位性病变的部位和大小,进行合理临床分型,并制定相应的手术治疗策略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吴研飞廖文胜高延征朱忠培张岩李甲振肖鹏黄宗强宋东奎刘献志杨光毛克政
关键词:胸腰椎手术入路
腰大肌内神经鞘瘤的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
2020年
目的总结并分析腰大肌内神经鞘瘤的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的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诊治方面的认知。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河南省人民医院2013年10月至2019年8月明确诊断并采用手术治疗的腰大肌内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资料、手术方法和病理资料,对肿瘤复发情况进行随访。结果共纳入12例资料完整且成功获得随访的患者,其中男4例,女8例,发病年龄23~60岁,中位发病年龄38(32,45)岁。9例(75.0%)患者以腰背痛或下肢运动感觉异常为首发症状,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4~9分,中位评分为6(5,7)分。CT可见腰大肌内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内见点状高密度影;MRI平扫及增强可见腰大肌内边界清晰的占位,长T 1混杂长T 2信号,增强扫描后可见不均匀强化。4例患者接受经椎旁肌间隙切除横突入路手术,8例接受腹膜后间隙入路手术,肿瘤均被完整切除,最大的1例瘤体长径为15 cm,术后病理诊断均为神经鞘瘤。随访10~8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4.5(14.5,34.5)个月,随访期间患者复查MRI均无复发,神经功能均改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0~2分,下肢运动感觉异常等症状均恢复正常。结论腰大肌内神经鞘瘤无特异性症状,其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确诊需要病理组织学检查,根据其部位及大小选取相应的手术入路可提高肿瘤完整切除率。
吴研飞朱忠培李甲振张岩肖鹏毛克政高延征廖文胜
关键词:神经鞘瘤腰大肌手术入路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影响因素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影响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11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资料。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病程、Hoffmann征、术前及末次随访时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评分、颈肩臂VAS(visual analog scale)评分,计算出神经功能JOA改善率(IR)。通过颈椎MRI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颈椎矢状位参数[C_2~C_7 Cobb角和C_2~C_7 矢状面轴向距离(SVA)]。患者IR为结果变量,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BMI、病程、吸烟史、术前JOA评分、术前VAS评分等指标与疗效的关系,应用Logistic回归建立模型分析结果变量与术前各指标的关系。术后患者C_2~C_7 Cobb角和C_2~C_7 SVA变化与疗效关系采用四格表χ~2检验。结果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大、病程长、术前JOA评分低是总体疗效不佳的相关因素。C_2~C_7 Cobb角及C_2~C_7 SVA增大减小两组间神经改善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患者年龄、病程、JOA评分及术后C_2~C_7 Cobb角、SVA变化是影响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
李泽龙廖文胜朱忠培
关键词: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脊髓型颈椎病JOA评分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