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易丽

作品数:24 被引量:238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日友好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重症
  • 6篇病房
  • 5篇氧合
  • 5篇通气
  • 5篇急性呼吸
  • 4篇术后
  • 4篇重症监护
  • 4篇监护
  • 4篇肺炎
  • 3篇休克
  • 3篇血流
  • 3篇血流动力学
  • 3篇衰竭
  • 3篇体外膜氧合
  • 3篇脓毒
  • 3篇重症监护病房
  • 3篇综合征
  • 3篇外膜
  • 3篇窘迫综合征
  • 3篇呼吸窘迫

机构

  • 22篇中日友好医院
  • 2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中日友好...

作者

  • 24篇易丽
  • 15篇黄絮
  • 13篇李敏
  • 12篇李刚
  • 8篇段军
  • 8篇陈德生
  • 7篇詹庆元
  • 7篇吴丽娟
  • 5篇夏金根
  • 4篇顾思超
  • 3篇王书鹏
  • 3篇冯莹莹
  • 2篇何权瀛
  • 2篇丛鲁红
  • 2篇尹培刚
  • 2篇周顺利
  • 2篇黄琳娜
  • 2篇吴小静
  • 2篇田野
  • 2篇张祎

传媒

  • 4篇中日友好医院...
  • 4篇中华危重病急...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中国医师杂志
  • 3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中华医院管理...
  • 1篇中华结核和呼...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中华临床感染...
  • 1篇中华重症医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我选择体外膜肺氧合被引量:1
2016年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ARDS)是临床常见危重症,目前多采用保护性肺通气策略,但部分患者仍难以纠正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或并发气压伤,病死率居高不下。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能够完全或部分替代心肺功能,应用于重度ARDS具有诸多优势,包括减少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纠正低氧血症、辅助撤机等,真正做到"肺休息"。虽然应用ECMO的预后仍不十分确切,治疗的风险和费用较高,但随着各项技术的进步与经验的积累,ECMO的应用必将有更广阔的前景。
顾思超夏金根李敏易丽詹庆元
关键词:体外膜氧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保护性通气低氧血症
血流动力学监测与临床评估预测准确率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临床评估预测血流动力学状态的准确性和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测定(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性。方法将2008年至2011年本院ICU/EICU收治的96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拟行PiCCO监测的患者进行临床评估,由主管医师预测血流动力学状态,并选择治疗方案,并在得到监测结果后,决定是否更改治疗方案。根据不同分类情况,来比较预测准确率和治疗方案更改率。结果临床评估预测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准确率分别为心指数(C1)55.2%、全心舒张末容量指数(GEDI)60.4%、系统性血管阻力指数(SVRI)63.5%和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78.1%。EVLWI预测准确率明显高于前三者(X^1=11.344,7.071,4.941,均P〈0.05)。根据PiCCO监测结果,49%医师更改了治疗方案。APACHEⅡ评分在15—25分之间的B组患者,其临床预测CI准确率较A组(APACHEⅡ评分〈15分)(42.3%vs67.9%,X^2=4.755,P=0.029)和C组(APACHE11评分I〉25分)低(42.3%VS75.0%,X^2=5.231,P=0.02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评估预测CI、GEDI和SVRI的准确率明显高于非急性心肌梗死者,而治疗更改率低于非急性心肌梗死者(21.1%VS55.8%,X^2=7.382,P=0.007)。因低氧血症置管患者临床评估预测准确率较低血压者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更改治疗方案比例较低(32.3%VS56.9%,X^2=5.110,P=0.024)。而入选时间早的患者CI预测准确率明显低于人选晚的患者(40%VS63.9%,X^2=5.152,P=0.023),且更改治疗方案更频繁(65.7%VS39.3%,X^2=6.189,P:0.013)。结论临床评估预测血流动力学状态的准确率较低,PiCCO监测能指导临床医师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段军易丽李敏陈德生黄絮李刚丛鲁红
关键词:血流动力学
早期活动对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被引量:19
2015年
长期卧床制动会导致机械通气危重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重症监护病房(ICU)获得性衰弱、心循环系统的功能障碍、机体代谢和精神异常等。
李正东詹庆元申艳玲黄絮易丽李敏黄琳娜夏金根
关键词:机械通气患者重症监护病房危重患者
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组织氧合的影响被引量:21
2008年
目的探讨多巴胺(DA)及去甲肾上腺素(NE)在治疗脓毒性休克过程中对血流动力学及组织氧合的影响。方法选择脓毒性休克患者16例,按随机原则分别给予DA(DA组)或NE(NE组)升压治疗,分别于观察1、2、3和4h末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排血指数(CI)、每搏指数(S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心脏加速指数(ACI)、左室作功指数(LCWI)、胸腔内液体水平(TFC)],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血乳酸(Lac)及每小时尿量(UV);于4h末测定肌酐清除率(CCr)。结果①两组各时间点MAP、SI及TF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LCWI于2h末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DA组的HR、CI及ACI明显高于NE组,而SVRI明显低于NE组(P〈0.05或P〈0.01)。说明DA及NE均有很好的升压效果;DA在增加全身氧输送方面优于NE,但使HR加快的作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使用。②两组各时间点Sv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DA组的血Lac水平明显高于NE组(P均〈0.05)。说明在增加内脏灌注及组织氧合方面,NE可能优于DA。③DA组各时间点的uV明显高于NE组(P〈0.05或P〈0.01)。DA组于4h末CCr明显高于NE组(P=0.023),说明DA有明显增加尿量及CCr的作用,对肾功能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结论对于有少尿和(或)肾功能不全的脓毒性休克患者,应用DA可能是较好的选择,而对于有快速型心律失常或组织缺氧严重的脓毒性休克患者NE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吴丽娟何权瀛李刚陈德生易丽黄絮段军
关键词:脓毒性休克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血流动力学
小潮气量通气加肺复张法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的影响被引量:26
2005年
目的在小潮气量(VT)机械通气的基础上,观察应用肺复张法(RM)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疗效,为临床RM的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04年3月北京复兴医院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收治的28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小VT+RM组(RM组)和小VT组(nonRM组)。第一个24h采用容量控制通气(CMV),24h后根据病情选择机械通气方式。VT6ml/kg;尽可能在吸入氧浓度(FiO2)<0.60时达目标氧合的最小呼气末正压(PEEP)水平,限制平台压≤30cmH2O(1cmH2O=0.098kPa)。RM为吸入纯氧,持续气道正压(CPAP)40cmH2O,持续40s,8h1次,共5d。除RM外,其他治疗相同。记录基础状态和连续5d的机械通气参数、血气分析结果及生命体征,比较两组氧合改善和肺损伤指标变化,观察RM的不良反应和气压伤发生率。结果1两组动脉血氧分压和氧合指数(PaO2/FiO2)均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2两组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呈下降趋势,RM组下降幅度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3两组均无气压伤发生。4RM后心率无明显变化,也无其他心律失常发生;平均动脉压也无明显波动。结论反复多次RM可增加气体交换,改善氧合,进一步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ALI)。应用RM较安全,简便易行,耐受性好,临床观察未见低氧血症和对血流动力学的明显影响。
易丽席修明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保护性通气小潮气量通气重症监护治疗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获得性肌无力的危险因素及诊断方法被引量:15
2021年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获得性肌无力(ICU-AW)的危险因素及MRC肌力评分量表评分(MRC评分)与肌电图特征。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四部2018年9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机械通气≥7 d且进行MRC评分的患者,按照MRC评分分为ICU-AW组(MRC评分<48分)及非ICU-AW组(MRC评分≥48分)。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既往史、相关危险因素、MRC评分、呼吸支持方式、实验室检查结果、肌电图检查结果、ICU-AW相关治疗、转归及ICU住院时间等,比较两组间的差异。采用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ICU-AW的危险因素;并分析ICU-AW患者MRC评分与肌电图的特征。结果最终共60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ICU-AW组17例,非ICU-AW组43例。单变量分析显示,入ICU 1 d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脑钠肽(BNP)、血尿素氮(BUN)及有创机械通气比例在ICU-AW组与非ICU-AW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PACHEⅡ评分(分):21(18,25)比18(15,22),SOFA评分(分):7(5,12)比5(3,8),BNP(ng/L):364.3(210.1,551.2)比160.1(66.8,357.8),BUN(mmol/L):9.9(6.2,17.0)比6.0(4.8,9.8),有创机械通气比例:88.2%比46.5%,均P<0.05〕;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未发现ICU-AW的独立危险因素。17例ICU-AW患者平均MRC评分为(33±11)分,表现为肢体无力呈对称性,且以近端肢体无力为主。肌电图检查结果显示,ICU-AW患者神经传导检查表现为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和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降低,可有传导速度减慢;针极肌电图检查提示运动单位电位(MUP)面积增加、时限延长及大量自发电位。预后评价显示,与非ICU-AW组相比,ICU-AW组中行气管切开的患者更多(70.6%比11.6%),ICU住院时间更长(d:57±52比16±8),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也更多(58.8%比1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ICU-AW的发生可能与患者入ICU 1 d内高APACHEⅡ、SOFA
冯会颖詹庆元詹庆元黄絮翟天姝夏金根易丽张祎吴小静黄琳娜
关键词:肌电图
肝移植患者术后滞留重症加强治疗病房的影响因素分析
2007年
肝移植手术是终末期肝衰竭的治疗选择。由于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手术前、术中及术后特殊的病理生理特性,术后需要进入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进行血流动力学、代谢、心肺功能、营养以及水、电解质平衡方面的监测及支持。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患者不能在短期内转出ICU,甚至较长时间滞留在ICU,导致患者预后较差,医药费负担增加,发生院内感染以及其他并发症的机会增加,最终导致病死率增加。因此,有必要进行讨论。
吴丽娟刘景珍李刚易丽黄絮陈德生
关键词:肝移植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影响因素
早期低氧血症对重症监护病房全麻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评估重症监护病房(ICU)内全麻术后患者早期低氧血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以利于术后患者呼吸系统并发症预防策略的制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本院行择期全麻术后直接转入ICU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转入ICU1h内的氧合指数(PaO2/FiO2)分为3组,〉300mmHg(1mmHg=0.133kPa)为血氧正常组(134例),200—300mmHg为轻度低氧组(88例),≤200mmHg为中重度低氧组(49例)。比较各组患者在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术后至出院时间以及总吸氧时间上的差异。结果经筛选271例患者入组,3组间在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手术类型以及是否术后拔管转入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氧血症(PaO/FiO2≤300mmHg)患者占50.6%。中重度低氧组机械通气时间较血氧正常组明显延长[h:20.3(13.0,46.1)比12.5(6.0,17.5),D=40.803,P=0.005],机械通气时间〉24h的比例较血氧正常组和轻度低氧组明显增多(44.4%比8.8%、16.1%,X^21=21.394、P1=0.000,X^22=9.368、P2=0.002)。中重度低氧组住ICU时间较血氧正常组和轻度低氧组明显延长[h:44.5(21.5,121.5)比22.0(18.0,46.5)、21.8(19.0,66.9),D1=54.302、P1=0.000,D2=44.171、P2=0.005],术后至出院时间和总吸氧时间较血氧正常组明显延长[术后至出院时间(d):15.0(12.0,21.5)比9.0(12.0,16.0),D=40.851,P=0.005;总吸氧时间(h):170.0(97.5,307.5)比89.0(47.8,192.0),D=45.049,P=0.002]。结论全麻术后早期低氧血症在ICU相当普遍,PaO2/FiO2≤200mmHg与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术后至出院时间及总吸氧时间延长密切相关。
王书鹏李敏易丽黄絮段军宋韩明李刚
关键词:术后低氧血症全身麻醉重症监护
对如何办好综合ICU的思考被引量:5
2005年
危重病医学(CCM)及加强医疗科(ICU)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1].经过90年代的发展壮大,其规范化、正规化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于1997年成立了中国危重病医学会,附属于中华医学会病理生理学会下面.21世纪初,特别是经历了2003年抗SARS工作的考验,危重病医学及ICU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并拟定于2005年成立中华医学会中国危重病医学会.回顾危重病医学及ICU在我国发展的历程,审视现状及展望未来,问题与进步和希望并存,特别是在一些综合性的ICU中,更为突出.
李刚易丽陈德生
关键词:综合ICUSARS
非HIV免疫抑制患者肺孢子菌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特征被引量:32
2016年
目的探讨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免疫抑制患者肺孢子菌肺炎(PCP)合并急性呼吸衰竭(ARF)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和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监护病房(ICU)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非HIV发生PCP且合并ARF的92例患者。搜集患者的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药物治疗、并发症、住院死亡等相关指标,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结果患者在感染PCP之前均存在明确的免疫抑制,基础疾病以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为主(69.6%,64/92);均经痰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姬姆萨染色或PCP-PCR检测阳性确诊。发生PCP后均合并了ARF,入ICU时氧合指数为(139.6±65.4)mmHg。入ICU 24 h内APACHEⅡ评分为(19±5)分,影像学表现以弥漫的双肺磨玻璃影为主(94.6%,87/92)。所有患者均使用了复方磺胺甲唑片治疗,仅3.3%(3/92)患者未使用激素。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和曲霉菌感染的比例分别为57.6%(53/92)和21.7%(20/92)。住院期间有创通气患者比例90%(81/90)。入ICU时使用无创通气比例为22%(18/82),但其中83.3%(15/18)患者无创通气失败转为有创通气。中位住院时间和住ICU时间分别为17 d和11 d,住院病死率为76.1%(70/92)。结论非HIV免疫抑制患者感染PCP合并ARF的基础疾病以自身免疫性疾病为主,症状较重,混合感染常见,病死率较高。
黄絮翁利易丽李敏冯莹莹田野夏金根詹庆元杜斌
关键词:免疫耐受肺炎肺囊虫性呼吸功能不全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