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敖威

作品数:10 被引量:151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8篇地震仪
  • 8篇海底
  • 8篇海底地震
  • 8篇海底地震仪
  • 3篇地壳
  • 3篇地壳结构
  • 2篇岩浆
  • 2篇洋中脊
  • 2篇炮点
  • 2篇陆缘
  • 1篇地球物理
  • 1篇岩浆房
  • 1篇岩浆活动
  • 1篇涌浪
  • 1篇震相
  • 1篇中北部
  • 1篇三维地震
  • 1篇深部地壳
  • 1篇深部地壳结构
  • 1篇数据处理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8篇国家海洋局第...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北京大学

作者

  • 10篇敖威
  • 9篇赵明辉
  • 9篇丘学林
  • 5篇李家彪
  • 3篇张佳政
  • 3篇陈永顺
  • 3篇吴振利
  • 2篇夏少红
  • 2篇李守军
  • 2篇卫小冬
  • 2篇郝天珧
  • 2篇牛雄伟
  • 2篇徐辉龙
  • 1篇吕川川
  • 1篇熊厚
  • 1篇游庆瑜
  • 1篇王春龙

传媒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海洋通报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3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海中北部陆缘横波速度结构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22
2011年
纵横波联合勘探可以得到更多关于岩石圈层岩性、物性等介质属性方面的信息,有效提高地壳物质组成的约束性.在纵波速度结构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射线追踪和走时拟合对OBS2006-3地震剖面径向分量的转换震相进行了横波速度结构模拟.结果表明:沉积层1、沉积层2的横波速度分别为0.7~0.9 km/s和1.6~1.7 km/s,波速比由2.64~3.16变化到2.41左右,较高的波速比表明沉积层固结程度不高;中生代沉积层横波速度由浅部的2.6 km/s增大到3.0 km/s,波速比为1.74~1.80;地壳中波速比为1.74~1.82,表明该剖面地壳为陆壳性质;下地壳高速层的横波速度为4.0~4.2 km/s,纵横波速比为1.73~1.78,揭示高速层的物质组成为铁镁质的基性岩,推断其与海底扩张停止之后的岩浆底侵作用有关.
卫小冬赵明辉阮爱国丘学林郝天珧吴振利敖威熊厚
慢速、超慢速扩张洋中脊三维地震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11
2010年
慢速与超慢速扩张洋脊是研究岩浆活动、构造运动、热液循环等相互作用的最佳场所;其复杂的三维空间的地震结构是构建构造动力学机制的基础。文章首先结合国际深海研究发展趋势,回顾了慢速扩张洋脊的三维地震结构研究进展,发现慢速扩张洋中脊与快速洋脊相似,也存在岩浆房或熔融体;然后,重点结合我国2010年1—3月首次在西南印度洋洋中脊开展的三维地震探测实验,提出了今后超慢速洋中脊的重要研究方向;此次地震数据初步处理结果表明,数据质量良好,为下一步三维层析成像研究打下坚实基础;相信此次研究将在超慢速扩张洋脊的形成演化机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升我国在国际大洋中脊研究中的地位。
赵明辉丘学林李家彪陈永顺阮爱国敖威王春龙李守军张佳政吴振利牛雄伟
关键词:岩浆房
西南印度洋洋中脊热液A区海底地震仪数据处理初步成果被引量:14
2012年
在西南印度洋热液活动A区(49°39′E)开展的三维海底地震仪(OBS)探测实验为研究该区域的深部地壳/上地幔结构提供了重要基础,而OBS数据处理是获取研究区三维速度结构的基础环节。文章介绍了此次实验中所用的3种不同类型OBS(国产、法国和德国OBS)的数据处理流程,包括地震数据解编处理、截裁处理和地震信号的可视化处理;并以第2790炮为例分析了3种类型OBS记录数据的波形和频谱特征。结果表明,由于受不同类型OBS的频带、传感器和拾震器等影响,国产与法国OBS都能记录到长周期和短周期噪音,而德国OBS只记录到短周期噪音;但经带通滤波后,3种类型OBS都能够很好地压制噪音,突出有用的气枪信号;对比3种类型OBS(分别以OBS04、OBS08和OBS23为例)沿主测线X1X2的综合记录剖面,发现3种类型OBS都能够记录到多组清晰可靠的P波震相,如直达水波、Pg、PmP和Pn震相,为下一步A区的三维层析成像奠定了坚实数据基础。
张佳政赵明辉丘学林阮爱国李家彪陈永顺敖威卫小冬
关键词:海底地震仪波形特征频谱分析震相
南海西北次海盆及其邻区地壳结构和构造意义被引量:27
2012年
西北次海盆的深部地壳结构蕴含着南海北部陆缘拉张过程的重要信息.广角反射/折射测线(OBS2006-2)长386km,是目前唯一的一条沿NEE向穿过西沙地块、并平行于西北次海盆扩张脊的深地震测线.通过射线追踪与走时模拟方法(RAYINVR),获得了OBS2006-2测线下方的速度结构.结果表明:西沙地块的沉积层厚度约为1~2km,而西北次海盆的沉积层厚度大约为2~3km;Moho界面从西沙地块的27km逐步抬升到西北次海盆的12km,Moho界面下方的速度为7.8~8.0km/s;未发现壳内高速层和低速层.在西沙地块和西北次海盆的过渡区,有着较大量的岩浆活动信息,推测与西北次海盆的初始扩张有关.OBS2006-2测线中114.5°E以西的地区为减薄的陆壳,而114.5°E以东的地区为洋壳,莫霍面在陆壳与洋壳的结合处剧烈抬升,地壳厚度明显减薄.西北次海盆的扩张脊下方可能有残余岩浆的存在.
敖威赵明辉丘学林阮爱国李家彪
关键词:地壳结构岩浆活动海底地震仪沉积学地球物理
三维地震探测实验中炮点与接收点的位置校正
海底地震仪探测技术及三维层析成像方法成熟使用,极大地推动了全球三维地震结构研究,而炮点与海底地震仪的位置校正是下一步三维地震结构精确研究中最重要的基本环节。炮点位置校正就是将船上GPS天线位置校正到枪阵震源位置,因此,此...
赵明辉敖威丘学林李家彪陈永顺阮爱国卫小东
关键词:海洋地质炮点海底地震仪
南海西北次海盆及邻区的深部地壳结构
赵明辉敖威丘学林阮爱国徐辉龙夏少红
南海西南次海盆与南沙地块的OBS探测和地壳结构被引量:79
2011年
跨越南海西南次海盆南部陆缘和南沙地块中部的OBS973-1测线是南海南部首次采集的海底地震仪(OBS)广角反射与折射深地震测线,本文通过震相分析和走时正演拟合,获得了沿测线的二维纵波速度结构模型.模拟结果显示表层沉积物速度2.5~4.5 km/s,厚度1000~3000 m,局部基底面起伏较大.结晶基底的速度从顶部的4.5~5.5 km/s增加到地壳底部的6.8~6.9 km/s,中地壳有一个小的速度不连续面(0.1~0.2 km/s),而地壳底部的莫霍面有较大的速度反差(1.2 km/s),上地幔顶部的速度为8.0~8.1 km/s.莫霍面埋深和地壳厚度在测线的北段和南段有很大的不同,在测线北段的海盆区,莫霍面埋深约11 km,结晶地壳的厚度仅为5~6 km,表现为典型洋壳的特征,而在测线南段的陆块区,莫霍面埋深最大达24 km,地壳厚度可达20 km,表现为减薄陆壳的特征,从海盆区到陆块区莫霍面埋深和地壳厚度迅速增加.陆块区上下地壳的厚度和变化趋势相似,下地壳没有看到高速层(HVL),可能说明地壳内部是以纯剪拉张的均匀减薄为主,地壳下部的岩浆底侵不发育.对比OBS973-2和OBS973-3测线的结构模型,可以推测南沙地块的中部和东部具有相似的构造性质,西南次海盆两侧是一对非火山型的不对称共轭陆缘.
丘学林赵明辉敖威吕川川郝天珧游庆瑜阮爱国李家彪
海洋广角地震数据校正方法探讨被引量:16
2011年
海洋广角地震数据的采集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及高难度等特点,这使得从海洋上采集到的地震数据显得异常宝贵,但往往由于各种客观条件(如气候条件、定时定位条件、仪器条件及人为因素等)的限制,导致采集到的地震数据存在一些缺陷。以南海地区开展的海陆地震联测及海底地震仪(OBS)探测的试验数据为例,对导航数据时间误差、部分陆地固定台站的时间误差、海底地震仪定位偏差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数据校正方法,同时对这些校正方法的原理也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探讨。从校正后的结果看,原本存在明显问题的数据得到了有效解决,为更深入地解决海洋人工地震数据存在的各种问题提供了技术路线。
夏少红敖威赵明辉丘学林徐辉龙
关键词:海底地震仪
利用海底地震仪数据分析台风对海底环境噪音的影响被引量:7
2009年
在海底布设的海底地震仪(OBS)能比较清晰地记录到海底的环境噪音,而台风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可以在海底传播的弹性波,从而影响海底的环境噪音,并在较大程度上影响OBS的数据记录。通过分析台风对工作区的整个影响过程中OBS记录数据的振幅变化,再选择合适的滤波方式,首次发现台风产生的风浪及涌浪在短周期海底地震仪的记录数据上有良好的表现特征,指出了台风对海底环境噪音的另一种可能的影响方式,并由此得出:1)台风产生的风浪和涌浪对海底环境噪音的影响模式不同;2)风浪和涌浪所加强的海底环境噪音的范围和程度不同;3)短周期OBS可以比较清晰地记录涌浪信息,其周期主要是6—8s,且能量稳定(简称"8秒现象")。这3点结论为后期的海洋地震研究和海洋学其他研究提供经验与借鉴。
敖威赵明辉阮爱国丘学林
关键词:台风海底地震仪涌浪
西南印度洋中脊三维地震探测中炮点与海底地震仪的位置校正被引量:31
2010年
在海上实施三维地震探测过程中,人工震源枪阵中心与船上GPS的距离及地震探测作业中的船行方向造成炮点实际位置与预设位置有一定偏差;自由落体投放的OBS由于海流的影响会偏离原定设计位置(投放点),因此,炮点与海底地震仪(OBS)的位置校正是三维地震结构研究中的基本环节.本文利用艏向信息校正了炮点位置;采用蒙特卡洛和最小二乘法方法对海底地震仪的位置进行了校正,并探讨了直达水波曲线特征.结果表明OBS位置一般偏离设计点1km左右,其误差范围在20m以内,校正后的OBS记录剖面展示了真实的记录情况.该研究结果为下一步西南印度洋的三维层析成像研究提供了坚实数据基础,同时为今后南海的三维深部地壳结构探测提供经验与借鉴.
敖威赵明辉丘学林李家彪陈永顺阮爱国李守军张佳政吴振利牛雄伟
关键词:海底地震仪西南印度洋中脊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