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兆荣

作品数:465 被引量:2,382H指数:22
供职机构:四川美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32篇期刊文章
  • 27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2篇经济管理
  • 171篇社会学
  • 134篇文化科学
  • 41篇文学
  • 33篇艺术
  • 33篇历史地理
  • 16篇哲学宗教
  • 5篇建筑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政治法律
  • 4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3篇自然科学总论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医药卫生
  • 2篇语言文字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00篇人类学
  • 80篇文化
  • 64篇遗产
  • 48篇旅游
  • 32篇文学
  • 32篇民族志
  • 27篇艺术
  • 27篇文化遗产
  • 27篇民族
  • 27篇景观
  • 24篇生态
  • 21篇人类学视野
  • 20篇乡土
  • 20篇乡土社会
  • 17篇叙事
  • 17篇学人
  • 17篇文学人类学
  • 16篇社稷
  • 16篇乡村
  • 15篇移动性

机构

  • 410篇厦门大学
  • 138篇四川美术学院
  • 39篇四川大学
  • 17篇贵州大学
  • 11篇广西民族大学
  • 8篇中国社会科学...
  • 5篇中山大学
  • 4篇中国人民大学
  • 4篇桂林旅游学院
  • 3篇加州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 2篇昆明理工大学
  • 2篇云南大学
  • 2篇新疆大学
  • 2篇浙江师范大学
  • 2篇中国艺术研究...
  • 2篇云南民族大学
  • 2篇巴黎大学
  • 2篇中央研究院

作者

  • 461篇彭兆荣
  • 17篇李春霞
  • 9篇徐新建
  • 9篇徐杰舜
  • 6篇叶舒宪
  • 5篇张颖
  • 5篇葛荣玲
  • 4篇吴兴帜
  • 4篇路芳
  • 4篇肖坤冰
  • 4篇闫玉
  • 3篇郑向春
  • 3篇郑杭生
  • 3篇周大鸣
  • 3篇巴胜超
  • 2篇王永健
  • 2篇王明珂
  • 2篇龚坚
  • 2篇林敏霞
  • 2篇谭红春

传媒

  • 41篇百色学院学报
  • 38篇民族艺术
  • 27篇贵州社会科学
  • 19篇思想战线
  • 18篇广西民族大学...
  • 16篇金融博览
  • 14篇西北民族研究
  • 13篇北方民族大学...
  • 11篇学术界
  • 10篇广西民族研究
  • 9篇文化遗产
  • 8篇青海民族研究
  • 7篇广西民族学院...
  • 7篇旅游学刊
  • 7篇中南民族大学...
  • 7篇民族文学研究
  • 7篇徐州工程学院...
  • 6篇厦门大学学报...
  • 6篇贵州大学学报...
  • 6篇贵州民族研究

年份

  • 15篇2023
  • 18篇2022
  • 27篇2021
  • 26篇2020
  • 30篇2019
  • 35篇2018
  • 19篇2017
  • 24篇2016
  • 32篇2015
  • 31篇2014
  • 19篇2013
  • 18篇2012
  • 16篇2011
  • 22篇2010
  • 19篇2009
  • 21篇2008
  • 11篇2007
  • 9篇2006
  • 7篇2005
  • 9篇2004
46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博物体:一种中国特色的生态概念与模式被引量:10
2010年
一、中西方“博物”谱系 “博物”、“博物馆”等概念和模式早已为人熟知.广大民众和多数专业人员在认知上大都没有疑义。然而.这些概念事实上充满歧义:至少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博物”与西方“博物”以及博物馆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二者的互译、互疏是有问题的。更重要的是.这不仅是一个概念的差异问题.其中涉及到不同的分类、不同的认知模式和知识体系。而这些差异并未引起学界的关注。因此.有必要做一个谱系的辨析。
彭兆荣
关键词:生态知识体系
“锁孔”与“猫眼”:文学凝视的知识考古被引量:1
2012年
"凝视理论"的现代哲学导向成了文学反观的一个重要借鉴。回观文学理论,镜像说——包括作家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反映生活的典型性,作品的社会独立性以及读者的接受等都可在"凝视理论"中找到原型依据和对话机制。本文以"锁孔"和"猫眼"的借喻,反观文学理论中的相关命题和问题,以期在反思语境中达到新的理解。
彭兆荣
关键词:凝视知识考古话语权力
文化遗产的生命样态——以山西介休后土庙为例被引量:3
2015年
遗产有生命,其理于传承。无论汉语还是西文,遗产都有延续和传递的意思。西文之遗产(heritage)与继嗣(heritance)同根。汉语中"遗"有"遗留"的意思,而"产"与"生"同义,强调"生生不息"。今日之遗产事业,边界范畴骤然扩大,赋予遗产更加多元的生命现象和更为多种的生命样态,从山西介休后土庙的生成衍化可以看出遗产的形态、形式、符号、意味、价值、展示、阐释等多种"再生产"方式,大大超越了人们既往对遗产的认知。
彭兆荣张颖
关键词:文化遗产
新木石前盟:“木”与“石”的对话
2018年
建筑一直是景观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类型。近几十年来,相关的"建材"竟然形成了文化对话的话题,即所谓"石文化"与"木文化"的对话。中国传统建筑景观主要是木构型的,其属性"暂时性"被认为是石构型"永久性"的对立面。笔者认为,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木石前盟"并非如此绝然分隔,也有地下墓葬的"石文化"形制,同时更有"土木工程"景观,值得进行深入研究评价。
彭兆荣
关键词:石文化土木工程
客家土楼:家园遗产的表述范式被引量:8
2008年
培育民族共有精神对多民族国家具有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它可以有效提升各民族的政治认同和国家意识,增强他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结合国外的经验与教训,我国应以凝聚和整合为目标,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大众传媒、社会团体、宗教精英的积极功能,并制定合理的文化发展战略来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彭兆荣吴兴帜
关键词:土楼客家
乡土的表述 永远的秦腔——贾平凹小说《秦腔》的人类学解读被引量:12
2019年
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因此,最具代表性的文学表述无疑是"乡土文学"。贾平凹的乡土文学系列反映了传统村落的历史与变迁的形貌,尤以《秦腔》最具代表性。秦腔既是传统地方戏剧的一种,也是传统乡土社会的"现场演出",融历史、现实、认知、象征于乡土文学之中;小说全方位地折射出秦腔之于那一隅土地上的人民的生命体验和表达,她也在面临困境和挑战。本文以此为例,尝试进行文学民族志的解读与阐释,以就教于学术界。
彭兆荣杨娇娇
关键词:乡土文学生命共同体
城镇化与逆城镇化:一种新型的双向对流关系——以厦门城中村曾厝垵为例被引量:11
2019年
城市化是一种世界性趋势。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其摹本来自于未置可否的西方发达国家,事实上存在诸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非常适时,2018年两会期间还提到了城镇化与逆城镇化的话题。显然,在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城镇化与逆城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双向对流关系。厦门曾厝垵(曾村)曾经是一个传统的沿海渔村,改革开放后,她成为一个典型的城中村。有学者因此断言,"城中村"的出现决定了中国村落的"终结"。然而,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命题。曾村的例子说明,虽然她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由于传统闽南文化的长久积淀,并没有因其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而完全失去村落的形制,更没有因为城市化而消亡,反而因其独特的村落景观深受游客们的喜欢。我国的"城镇化"从一开始就包含着"逆城镇化"的对话与选择、交流和互动的过程。
彭兆荣
关键词:城镇化城中村农本
艺术景观“三描”
2020年
"景观"在当代世界热销走俏,却类如幻影,扑朔迷离,言人人殊,需要加以辨析。"艺术景观"深陷其中,她是理念、是实景、是设计、是工程,又是作品。而中西方的传统背景赋予其丰富的内涵,意义、意思和意旨都迥然有别。本文借用"白描""素描"和"深描"之三描,对景观之词与物的"知识考古"、艺术景观的基本形制以及内涵旨意进行大致的勾勒,以就教于学界。
彭兆荣
关键词:景观艺术景观园林景观田园牧歌
库克船长被引量:1
2020年
有一种说法,夏威夷是英国库克船长"发现"的,他最后也是死在了他的"发现地",也就是夏威夷的可爱岛Kaua'i。这故事听起来不“可爱”,挺诡异。迄今为止,库克船长之死都是个“谜”,一直托举着人们的"好奇感"。
彭兆荣
关键词:库克船长可爱好奇
移动之悖:全球新冠疫情传播的人类学反思被引量:7
2020年
新冠病毒疫情蔓延世界,导致其如此快速、迅猛传播的“病毒来源”尚不明确。笔者认为,致使疫情快速蔓延有一个“无形宿主”,即移动属性。现代“移动”成了疾病快速传播的“帮凶”。这提醒我们,当我们在充分享受现代移动性带来的便捷和高效时,谨防移动性同时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灾难。本文从文明演化进程的维度,结合新冠疫情与现代性关系进行评述,从人类学的角度对几种有代表的移动属性进行分析,提出建立“全幅性移动”机制的设想,对当前疫情的防范提出具体建议。
彭兆荣
共4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