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蓓蕾

作品数:6 被引量:61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领军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3篇动脉瘤
  • 2篇血管
  • 2篇随访
  • 2篇微小动脉瘤
  • 2篇小动脉
  • 2篇疗效
  • 2篇颅内
  • 2篇颈内
  • 2篇颈内动脉
  • 2篇病变
  • 2篇成形术
  • 1篇弹簧圈
  • 1篇弹簧圈栓塞
  • 1篇动静脉
  • 1篇动静脉联合
  • 1篇动脉病变
  • 1篇动脉弓
  • 1篇动脉海绵窦瘘
  • 1篇性病

机构

  • 6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皖南医学院弋...
  • 1篇解放军第八五...

作者

  • 6篇张蓓蕾
  • 5篇李明华
  • 3篇王珏
  • 2篇周兵
  • 2篇程永德
  • 2篇朱悦琦
  • 1篇顾一峰
  • 1篇刘传森
  • 1篇罗七一
  • 1篇李雨
  • 1篇高不郎
  • 1篇孙文萍
  • 1篇谢志永
  • 1篇赵俊功
  • 1篇吴春根
  • 1篇魏黎明
  • 1篇鲁海涛
  • 1篇王武
  • 1篇谢剑
  • 1篇刘富东

传媒

  • 3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急性脑梗死动静脉联合与单纯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7
2006年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动静脉联合(IA/IV)与单纯静脉(IV)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进行IA/IV(10例)与IV(10例)溶栓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欧洲卒中量表评分(ESS)和Barthel指数(BI)评分,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IA/IV组患者闭塞段血管均有效再通,其中8例完全再通,2例部分再通;ESS及BI评分均明显高于IV组(均P<0.01),临床总有效率IA/IV组为90%,明显优于IV组的30%(P<0.05)。结论IA/IV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效果优于IV溶栓治疗。
刘富东洪丽蓉方淳张蓓蕾李明华
关键词:脑梗死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介入弹簧圈栓塞治疗及中期随访观察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探讨治疗微小动脉瘤的介入弹簧圈栓塞技术,并评价其临床疗效和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至2007年在我科治疗并经系统随访的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19例,共20枚动脉瘤。其中9枚动脉瘤单纯使用弹簧圈填塞,9枚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2枚使用球囊辅助弹簧圈填塞。结果所有动脉瘤使用弹簧圈成功填塞,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5例,瘤颈残留9例,瘤腔残留6例。有3例出现弹簧圈部分遗留于载瘤动脉,未出现弹簧圈移位和血栓形成。19例患者均经历1年以上随访。临床随访显示所有患者未出现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17例完全恢复,未遗留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残留轻度偏瘫,1例遗留动眼神经不全麻痹。1年后造影随访显示15枚动脉瘤完全闭塞,4枚瘤颈残留,1枚瘤腔残留扩大。未发现弹簧圈脱出、移位、载瘤动脉瘤狭窄。结论介入弹簧圈填塞术治疗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选择合适的栓塞技术是治疗的关键。
周兵方淳李明华王武徐浩文王珏张蓓蕾
关键词:微动脉瘤弹簧圈栓塞
逆行腔内血管成形术与常规顺行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经足背-足底(TDP)或足底-足背(TPD)动脉环逆行腔内血管成形术与常规顺行血管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7月接受常规顺行血管成形术的96例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112条患肢,其中27条顺行手术失败患肢接受经TDP或TPD动脉环逆行腔内血管成形术。根据手术前踝-臂指数(ABI)、基于冠状动脉造影的心肌梗死溶栓(TIMI)后血流评分(TIMI评分)及足背或足底动脉搏动评分,评价比较顺行血管成形术治疗成功组(常规组,71例患者85条患肢)和经TDP或TPD动脉环逆行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成功组(逆行组,20例患者22条患肢)术后肢体挽救率及靶血管通畅率。结果逆行组和常规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75.9%和74%(P>0.05),ABI分别由术前0.55±0.21和0.56±0.14改善为术后0.93±0.19和0.89±0.18(P>0.05);逆行组和常规组TIMI评分分别由术前0.1±0.5和0.8±0.8改善为术后2.5±0.6和1.8±0.8(P<0.000 1),逆行组患者远侧足部组织获得更好血流灌注。逆行组和常规组术后12、24个月靶血管一期通畅率分别为63.6%(14/22)、45.5%(10/22)和52.9%(45/85)、37.6%(32/85)(P>0.05)。术后24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曲线评价显示逆行组和常规组肢体挽救率分别为95.5%和96.5%(P>0.05)。结论与常规顺行血管成形术相比,经TDP或TPD动脉环逆行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可获得更好的即刻血流改善情况以及相似的ABI改善情况、一期通畅率及肢体挽救率,可作为顺行血管成形术失败后的有效替补治疗方法。
徐燕军赵俊功魏黎明朱悦琦鲁海涛张蓓蕾朱海云程永德
关键词:血管成形术
颅内覆膜支架治疗颅段颈内动脉病变的初步临床研究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观察采用颅内专用覆膜支架及其输送系统通过颅段颈内动脉(CICA)骨性管道和生理弯曲,治疗颅段颈内动脉病变的效果。方法采用颅内专用覆膜支架,以血管内技术治疗13例 CICA 病变。其中巨大假性动脉瘤4例、巨大动脉瘤4例、宽颈小动脉瘤3例、巨大假性动脉瘤伴颈动脉海绵窦瘘(CCF)1例、CCF 1例。颅内专用覆膜支架释放前均行患侧颈内动脉球囊闭塞试验(BOT)和 DSA。术后3~16个月施行 DSA 随访和临床随访。结果 13例患者 BOT 均耐受良好,DSA证实前、后交通动脉开放良好。13例覆膜支架及其输送系统均顺利通过 CICA 到达病变靶区。病变及覆膜支架释放部位分别为:C3~4段4例、C4~5段4例、C6~7段5例。覆膜支架释放后即刻 DSA示7例动脉瘤不再显影,4例显示少量内漏,1例 CCF 覆膜支架释放后流量明显减少,1例假性动脉瘤伴 CCF 覆膜支架释放后动脉瘤消失,但残存低流量 CCF。13例中1例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9 d 因血管广泛痉挛而死亡。12例随访 DSA 均显示覆膜支架放置处血管通畅,其中2例显示轻度狭窄;6例术后存在内漏,其中4例 DSA 随访7~16个月后内漏消失,1例再次置入覆膜支架治疗后内漏消失;1例 CCF,3个月后随访仍显示低流量瘘。存活患者临床随访3~16个月未发生支架覆盖段相关分支堵塞后的并发症。结论颅内覆膜支架及其输送系统的柔顺性足以使其通过迂曲的 CICA,到达颅内病变血管处,有效治疗 CICA 病变。颅内覆膜支架的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其贴壁性能仍需进一步完善。
李明华王永利罗七一方淳谢志永程英升高不郎李雨张蓓蕾谢剑
关键词:颈动脉动脉瘤颈动脉海绵窦瘘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和长期随访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评价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宽颈微小动脉瘤的稳定性和有效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至2008年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4枚动脉瘤)。根据血管造影表现,分为完全栓塞、次全栓塞和部分栓塞。术后进行长期随访并搜集造影和临床结果。结果所有动脉瘤使用弹簧圈均成功填塞。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2例共14枚动脉瘤中,次全栓塞8枚,部分栓塞6枚。3例弹簧圈部分残留于载瘤动脉,未出现弹簧圈移位及血栓形成。12例均经1~2年随访。随访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临床随访显示所有患者未出现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及神经系统缺血症状。结论初步结果显示,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栓塞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宽颈微小动脉瘤稳定、有效。长期随访证明次全栓塞者也可发展为完全栓塞。
孙文萍方淳李明华朱悦琦谭华桥王珏刘传森张蓓蕾
关键词:颈内动脉微小动脉瘤
经皮骨成形术治疗椎体外恶性溶骨性病变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6
2009年
目的探讨经皮骨成形术(POP)治疗椎体外恶性溶骨性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5年4月至2007年12月,11例椎体外恶性溶骨性病变患者作经皮骨成形术。对于术前未明确病变性质者,骨成形术前先给予活检。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使用简明疼痛问卷表(BPI)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使用SAS6.12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技术成功率100%。3例患者出现骨水泥外溢,未出现严重临床并发症。术前及术后2周BPI评价显示患者疼痛明显缓解(P<0.05),疼痛影响的日常活动、情绪、行走、睡眠、生活乐趣等方面均有改善(P<0.05),工作、社交方面改变不明显(P>0.05)。结论POP治疗椎体外恶性溶骨性病变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周兵吴春根程永德李明华顾一峰王珏张蓓蕾
关键词:经皮骨成形术溶骨性损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