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志华

作品数:33 被引量:199H指数:9
供职机构: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轻工技术与工...
  • 8篇化学工程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理学

主题

  • 6篇脂肪
  • 6篇反式脂肪
  • 6篇反式脂肪酸
  • 5篇色谱
  • 4篇油脂
  • 4篇气相色谱
  • 4篇籽油
  • 4篇相色谱
  • 4篇硅胶
  • 4篇大豆油
  • 3篇植物油
  • 3篇气相
  • 3篇维生素
  • 3篇甘三酯
  • 2篇单宁酸
  • 2篇亚麻酸
  • 2篇营养油
  • 2篇脂肪酶
  • 2篇脂肪酸
  • 2篇溶剂

机构

  • 33篇江南大学
  • 3篇江苏幸福门粮...
  • 2篇淮阴工学院
  • 2篇科技部
  • 2篇江苏翼邦生物...
  • 2篇迈安德集团有...
  • 1篇山东鲁花集团...
  • 1篇四川百利药业...

作者

  • 33篇宋志华
  • 31篇王兴国
  • 25篇黄健花
  • 22篇金青哲
  • 11篇刘元法
  • 6篇单良
  • 2篇王小三
  • 2篇谢丹
  • 2篇冯宇
  • 2篇鲁珊
  • 2篇彭亮
  • 2篇刘慧敏
  • 2篇周萍萍
  • 1篇常明
  • 1篇吕名蕊
  • 1篇欧锦强
  • 1篇范时根
  • 1篇王一茜
  • 1篇刘睿杰
  • 1篇周艳

传媒

  • 21篇中国油脂
  • 3篇粮油加工
  • 2篇食品工业科技
  • 2篇粮食与油脂
  • 2篇中国粮油学会...
  • 1篇中国食品工业
  • 1篇林产化学与工...
  • 1篇中国粮油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4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6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无溶剂体系脂肪酶催化大豆油水解反应动力学——界面面积与反应初速度被引量:3
2009年
对无溶剂体系中C.lipolytica脂肪酶催化大豆油水解反应过程中的油水界面面积与反应初速度进行了研究。对超声波反应器和振荡水浴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了比较,超声波较振荡水浴具有更好的分散作用,油滴粒径更小,界面面积更大;提高振荡速度和超声波强度,均可以增大界面面积;振荡水浴中,界面面积随油相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减少;超声波反应器中,界面面积随油相体积分数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反应初速度与界面面积呈线性相关,反应初速度随界面面积的增加而增大,当油相体积分数为0.7,超声波强度为1.64 W/cm2时,反应初速度最大,为161 mol/(m3.m in)。
黄健花刘亚轩宋志华金青哲刘元法王兴国
关键词:脂肪酶大豆油水解初速度
无溶剂体系两步酶法合成阿魏酰基结构脂被引量:3
2009年
通过对不同途径合成阿魏酰基结构脂的研究,确立了减压旋转生物反应器两步酶法催化合成阿魏酰基结构脂的方法。采用减压旋转生物反应器,通过阿魏酸乙酯与甘油酯交换制备1-阿魏酰甘油酯,1-阿魏酰甘油酯再与油酸酯化,两步合成阿魏酰基结构脂,可显著提高反应速率和产物产率,两步反应平衡时,阿魏酸乙酯的转化率和阿魏酰基结构脂的产率分别达到100%和96%。
宋志华高博王兴国孙尚德
关键词:阿魏酸脂肪酶
维生素C磷脂复合物的制备
对维生素C大豆卵磷脂复合物的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较好的制备工艺:反应溶剂为乙醇,洗涤溶剂为三氯甲烷,时间3h,Vc浓度0.1mg/mL,温度是50℃,大豆卵磷脂与Vc的质量比155:1。此工艺条件复合率为72.35%。复合...
欧锦强宋志华黄健花王兴国周艳
关键词:维生素C大豆卵磷脂磷脂复合物
文献传递
反式脂肪酸安全问题的历史与现状被引量:3
2007年
油脂及其脂肪酸组成一直是营养学家关注的话题,许多证据显示,反式脂肪酸与冠心病、心肌梗塞、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呈正相关,各国民众越来越关注反式脂肪酸对人体的负面影响。2003年7月,FDA正式宣布,从2006年1月1日起,食品标签中必须注明反式脂肪酸含量。2006年12月,纽约市通过一项法案,决定从2007年起逐步禁用直至全面封杀纽约餐饮业使用的反式脂肪。在国内,反式脂肪酸的安全问题也不断引起人们的疑虑。本文旨在普及和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以利于对反式脂肪酸安全问题开展冷静的讨论。
金青哲宋志华刘元法
关键词:食品安全问题反式脂肪酸脂肪酸组成脂肪酸含量营养学家食品标签
氢化大豆油中反式脂肪酸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的研究被引量:14
2009年
建立了氢化大豆油中反式脂肪酸的毛细管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着重考察了色谱柱温对反式脂肪酸分离效率的影响。最佳色谱条件为:H2压力60kPa,空气压力50kPa,柱前压220kPa,程序升温120℃保留3min、8℃/min升温至175℃保留28min、3℃/min升温至215℃保留20min,进样口温度260℃,检测器温度260℃。方法最小检测量≤5.50μg/mL,线性范围为饱和脂肪酸(18:0,20:0)8.0×10^-3~5.4×10^-1mg/mL,不饱和脂肪酸(9t-18:1、9t 12t-18:2、9c-18:1、9c 12c-18:2)1.66×10-2~1.06mg/mL(R^2〉0.993),相对标准偏差为0.28%-0.93%,t检验结果无显著差异(α=0.05)。
宋志华黄健花金青哲刘元法单良王兴国
关键词:反式脂肪酸气相色谱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精炼和氢化大豆油中的反式脂肪酸被引量:20
2006年
采用CP-Sil88强极性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对精炼和氢化大豆油中的顺、反异构和位置异构的脂肪酸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精炼和氢化大豆油中主要顺、反式脂肪酸实现了很好地分离,各种位置异构的反式脂肪酸也实现了较好地分离。采用归一化法对各种脂肪酸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精炼大豆油中反式脂肪酸为总脂肪酸含量的3.45%,以Δ9c,12t-C18∶2、Δ9t,12c-C18∶2和Δ9c,12c,15t-C18∶3、Δ9t,12c,15c-C18∶34种形式为主;氢化大豆油中反式脂肪酸为总脂肪酸含量的38.73%,以Δ9t-C18∶1、Δ10t-C18∶1、Δ11t-C18∶13种形式为主的反式十八碳单烯酸(t-C18∶1)占反式脂肪酸总量的90.81%。
宋志华单良王兴国
关键词:反式脂肪酸气相色谱
亚麻籽油中不同构型反式亚麻酸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
2022年
为了定量分析亚麻籽油中α-亚麻酸(ALA)顺反异构体,采用SLB-IL111色谱柱,对气相色谱法测定反式亚麻酸(TALA)的分析条件(载气流速和升温程序)进行优化,并对所建立的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载气流速选择0.3 mL/min;升温程序为60℃保持5 min,以20℃/min升温至175℃保持15 min,以1℃/min升温至180℃保持28 min,以0.2℃/min升温至185℃保持40 min;该方法可实现9c,12t,15t-C18∶3和9t,12c,15t-C18∶3的较好分离,分离度为0.9,其余各TALA的分离度在1.6~8.7之间;所建立的方法重复性好,测定加热亚麻籽油样时各异构体日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16%~5.65%,日内RSD为2.00%~4.13%,检出限为0.678 2~0.879 0 mg/L,定量限为2.260 6~2.930 1 mg/L;各ALA异构体含量与峰面积之间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为0.999 8。综上,所建立的方法可用于亚麻籽油中8种不同构型ALA顺反异构体的定量分析。
欧锦强宋志华邵琳雅黄健花王兴国唐俊军
关键词:亚麻籽油检出限
甲醇钠催化酯交换制备中/长链结构甘三酯被引量:6
2011年
以中碳链甘三酯和大豆油为原料,以甲醇钠为催化剂催化酯交换反应合成中/长链结构甘三酯。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甲醇钠添加量3个因素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20 min,甲醇钠添加量(以油质量计)0.3%时酯交换反应达到最佳状态,产物中中/长链结构甘三酯的含量为75.29%。通过正交极差分析得出,甲醇钠添加量是影响酯交换反应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的影响较小。
彭亮宋志华腾传震范时根王一茜王兴国
关键词:甲醇钠酯交换
氨基酸对浓香葵花籽油美拉德反应风味的贡献被引量:14
2015年
通过研究比较脱脂葵花籽粕烘烤前后的氨基酸组成及风味变化,建立了以浸出一级葵花籽油为基质的氨基酸与葡萄糖美拉德反应风味模拟模型,比较分析了12种氨基酸与葡萄糖美拉德反应风味模拟模型体系中形成的挥发性化合物与浓香葵花籽油风味化合物的异同。结果表明: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对浓香葵花籽油美拉德反应风味的贡献最大,是浓香葵花籽油美拉德反应风味形成的主要前体物质。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3组模型体系中美拉德反应挥发性化合物与浓香葵花籽油风味化合物相同的共有12种,其中吡嗪类化合物8种、醛类化合物2种、醇类化合物1种、呋喃类化合物1种。
宋志华周萍萍黄健花王兴国金青哲王珊珊
关键词:风味美拉德反应氨基酸
活性炭吸附脱除大豆磷脂细菌内毒素的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采用活性炭吸附去除大豆磷脂中的内毒素。以磷脂残留的内毒素浓度和磷脂回收率为指标,考察了活性炭用量、吸附温度、吸附时间对内毒素脱除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得到最佳工艺参数:活性炭用量0.6%,吸附时间40 min,吸附温度50℃。在最佳条件下,测得磷脂中细菌内毒素的浓度为11.02×10-3EU/mL,回收率为89.65%。
黄健花吕名蕊宋志华金青哲刘元法王兴国
关键词:大豆磷脂细菌内毒素活性炭脱除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