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健花

作品数:99 被引量:467H指数:13
供职机构: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理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8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63篇轻工技术与工...
  • 36篇化学工程
  • 7篇文化科学
  • 7篇理学
  • 4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矿业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4篇籽油
  • 10篇凹凸棒
  • 9篇油脂
  • 9篇磷脂
  • 9篇凹凸棒土
  • 8篇色谱
  • 7篇相色谱
  • 6篇亚麻籽
  • 6篇煎炸
  • 5篇亚麻籽油
  • 5篇玉米胚
  • 5篇玉米胚芽
  • 5篇脂肪酶
  • 5篇气相色谱
  • 5篇无溶剂
  • 5篇米胚芽
  • 5篇葵花籽
  • 5篇葵花籽油
  • 5篇改性
  • 5篇超声波

机构

  • 98篇江南大学
  • 3篇淮阴工学院
  • 3篇江苏幸福门粮...
  • 3篇迈安德集团有...
  • 2篇科技部
  • 2篇丰益(上海)...
  • 2篇中粮东海粮油...
  • 2篇江苏翼邦生物...
  • 1篇河南工程学院
  • 1篇山东中医药大...
  • 1篇浙江经贸职业...
  • 1篇山东鲁花集团...
  • 1篇菏泽尧舜牡丹...
  • 1篇无锡中粮工程...
  • 1篇天宝牡丹生物...
  • 1篇东海粮油工业...
  • 1篇青岛海智源生...

作者

  • 98篇黄健花
  • 81篇王兴国
  • 49篇金青哲
  • 25篇宋志华
  • 22篇刘元法
  • 13篇王小三
  • 12篇常明
  • 9篇刘睿杰
  • 5篇鲁珊
  • 4篇谢丹
  • 4篇张康逸
  • 4篇周萍萍
  • 3篇邹孝强
  • 3篇刘亚轩
  • 2篇吕名蕊
  • 2篇金俊
  • 2篇张煜梅
  • 2篇赵娟
  • 2篇黄昭先
  • 2篇李永富

传媒

  • 61篇中国油脂
  • 3篇食品工业科技
  • 3篇食品界
  • 2篇食品与发酵工...
  • 2篇水处理技术
  • 2篇粮食与油脂
  • 2篇中国粮油学报
  • 2篇食品与生物技...
  • 2篇中国粮油学会...
  • 1篇中国食物与营...
  • 1篇硅酸盐通报
  • 1篇粮食科技与经...
  • 1篇应用化工
  • 1篇农业机械
  • 1篇非金属矿
  • 1篇林产化学与工...
  • 1篇矿物岩石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粮油加工

年份

  • 5篇2023
  • 5篇2022
  • 8篇2021
  • 5篇2020
  • 4篇2019
  • 9篇2018
  • 5篇2017
  • 4篇2016
  • 6篇2015
  • 4篇2014
  • 8篇2013
  • 7篇2012
  • 10篇2011
  • 6篇2010
  • 7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9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氨基酸对浓香葵花籽油美拉德反应风味的贡献被引量:13
2015年
通过研究比较脱脂葵花籽粕烘烤前后的氨基酸组成及风味变化,建立了以浸出一级葵花籽油为基质的氨基酸与葡萄糖美拉德反应风味模拟模型,比较分析了12种氨基酸与葡萄糖美拉德反应风味模拟模型体系中形成的挥发性化合物与浓香葵花籽油风味化合物的异同。结果表明: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对浓香葵花籽油美拉德反应风味的贡献最大,是浓香葵花籽油美拉德反应风味形成的主要前体物质。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3组模型体系中美拉德反应挥发性化合物与浓香葵花籽油风味化合物相同的共有12种,其中吡嗪类化合物8种、醛类化合物2种、醇类化合物1种、呋喃类化合物1种。
宋志华周萍萍黄健花王兴国金青哲王珊珊
关键词:风味美拉德反应氨基酸
活性炭吸附脱除大豆磷脂细菌内毒素的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采用活性炭吸附去除大豆磷脂中的内毒素。以磷脂残留的内毒素浓度和磷脂回收率为指标,考察了活性炭用量、吸附温度、吸附时间对内毒素脱除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得到最佳工艺参数:活性炭用量0.6%,吸附时间40 min,吸附温度50℃。在最佳条件下,测得磷脂中细菌内毒素的浓度为11.02×10-3EU/mL,回收率为89.65%。
黄健花吕名蕊宋志华金青哲刘元法王兴国
关键词:大豆磷脂细菌内毒素活性炭脱除
树脂柱色谱纯化甘油磷脂酰胆碱被引量:3
2012年
研究了树脂柱色谱纯化甘油磷脂酰胆碱(L-α-GPC)的可行性,通过树脂筛选,确定D001大孔阳离子交换树脂为最佳纯化树脂,并对纯化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静态实验得到最优条件:上样质量浓度1.52 mg/mL,样品溶液pH为7,吸附时间300 min,解吸液为去离子水。在静态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树脂柱色谱纯化L-α-GPC的动态实验,对吸附流速、解吸液和解吸流速进行优化。动态实验最优条件:吸附流速2 mL/min,解吸液为去离子水,解吸流速2 mL/min。依据动态实验最优条件,最终L-α-GPC的纯度为96%,回收率为54.1%,这表明树脂柱色谱纯化L-α-GPC的方法是经济、方便、可行的。
韩山山张康逸黄健花刘元法王兴国
关键词:纯化
非水电位滴定法测定甘油磷脂酰胆碱被引量:6
2012年
建立了非水电位滴定测定甘油磷脂酰胆碱(GPC)含量的方法。采用高氯酸标准溶液对GPC样品进行电位滴定,利用二级微商法确定电位滴定终点消耗的高氯酸标准溶液体积从而得出GPC含量,用建立的方法测得自制GPC样品含量为78.73%,其方法精密度RSD为0.048%。该法操作方便、准确度高,适合GPC的快速检测。
刘丹张康逸黄健花刘元法王兴国
新型粉末油脂的制备被引量:12
2013年
以麦芽糊精和阿拉伯胶为壁材,椰子油和菜籽油为芯材,并加入聚甘油酯和酪蛋白酸钠(SC),采用喷雾干燥法研究了新型粉末油脂的制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了最佳配方,并确定了最佳的喷雾干燥条件。结果表明:喷雾干燥的进风温度190℃,出风温度90~100℃。在聚甘油酯用量0.3%(占壁材和芯材总质量),麦芽糊精与阿拉伯胶质量比4∶1,SC用量15%(占壁材和芯材总质量),固形物含量30%(壁材溶液),壁材与芯材质量比为3∶2,椰子油与菜籽油质量比7∶3的条件下,制得的粉末油脂表面含油率为1.19%,包埋效率为96.06%。该新型粉末油脂感官性状良好;复原乳状液的乳化程度高,乳化稳定性好;含有18.64%的油酸和4.16%的亚油酸,营养价值较高。
杨晓慧黄健花王兴国
关键词:喷雾干燥乳化稳定性粉末油脂
超声波改性OTMAC-凹凸棒土吸附苯酚被引量:38
2005年
采用超声波技术,对凹凸棒土进行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改性,研究改性凹凸棒土对苯酚吸附的工艺条件。以苯酚去除率为指标,探讨了振荡时间、温度、速度、凹凸棒土用量对苯酚去除效果的影响,并且通过正交实验得出了吸附苯酚的最优化工艺条件为:振荡时间60mins,粘土用量2.5g,振荡温度25℃,振荡速度140r/min。该条件下,苯酚去除率达60.4%。通过FTIR分析和吸附等温线的绘制探讨了OTMAC-凹凸棒土的改性效果以及对苯酚的吸附机制。
黄健花王兴国金青哲刘元法王颖
关键词:超声波凹凸棒土
大豆油精准适度加工关键新技术开发与示范被引量:11
2015年
以"多出油、出好油"为目标,自主研发大豆油精准适度加工新工艺,开发出了大豆原料质量检测控制、大豆去皮-瞬时高压湿热酶钝化、双酶脱胶/超级脱胶-无水洗长混脱酸耦合、低活性脱色剂两步脱色、低温短时两级捕集回流脱臭,并进行有机集成,建成6 000 t/d大豆的精准适度加工生产线。生产实践表明,与传统工艺相比,新工艺的精炼率提高1.5%以上,吨溶耗降低7.7%,吨汽耗降低14%,吨电耗降低5%,脱色剂用量减少38%,软水消耗降低73%,反式脂肪酸含量小于0.3%,内源性VE和甾醇保留率大于90%,无需添加抗氧化剂,产品符合国家一级大豆油标准。
王兴国金青哲白长军周胜利徐斌严有兵黄健花常明刘方波王小三
关键词:大豆油
过氧化氢酶-PLGA/卵磷脂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2010年
文本比较了复配乳化剂PLGA/卵磷脂(1/1)和单一乳化剂卵磷脂对装载过氧化氢酶的微球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PLGA/卵磷脂(1/1)制得的微球粒子对过氧化氢酶包封率高、粒度分布均匀且在制备过程中大部分过氧化氢酶分子被包载进脂质核的内部当中。
陈焱黄健花蔡春明王兴国
关键词:过氧化氢酶卵磷脂粒度分布
四环素在改性凹凸棒土中的吸附被引量:11
2012年
采用批实验的方法讨论了四环素在改性凹凸棒土中的吸附行为以及pH值和阳离子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环素吸附初始速度较快,并在4h左右达到平衡,吸附体系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可采用Freundlich方程进行较好的拟合;吸附过程为自发的吸热过程;四环素吸附量在pH值为3时达到最大,随着pH值的增加而降低;阳离子浓度越大,价态越高,吸附量越小。
黄昭先黄健花王兴国
关键词:四环素凹凸棒土PH值
反式及顺式白藜芦醇光稳定性研究
白藜芦醇是花生和葡萄等植物中一种重要植物抗毒素,具有抗肿瘤、抗细菌等药用价值,有报道称其具有光敏性.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反式白藜芦醇和顺式白藜芦醇的光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反式白藜芦醇和顺式白藜芦醇均具有光敏性...
张煜梅黄健花金青哲王兴国
关键词:白藜芦醇药用价值光稳定性高效液相色谱法
文献传递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