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2篇经济管理

主题

  • 6篇介入
  • 5篇动脉
  • 5篇脑心
  • 5篇脑心通
  • 4篇蛋白
  • 4篇低密度脂蛋白
  • 4篇氧化低密度脂...
  • 4篇脂蛋白
  • 4篇细胞
  • 3篇动脉介入
  • 3篇血管
  • 3篇血管内皮
  • 3篇血管内皮细胞
  • 3篇内皮
  • 3篇内皮细胞
  • 3篇介入治疗
  • 3篇经皮冠状动脉...
  • 3篇冠状
  • 3篇冠状动脉
  • 2篇动脉介入治疗

机构

  • 13篇陕西省安康市...
  • 5篇西安交通大学...
  • 4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陕西省安康市...
  • 1篇陕西省安康市...
  • 1篇陕西省安康市...

作者

  • 20篇刘胜强
  • 12篇任晖
  • 7篇祝鹏
  • 6篇王东琦
  • 6篇郑时康
  • 6篇张军康
  • 5篇雷新军
  • 5篇王甲文
  • 4篇崔长琮
  • 4篇谢静
  • 4篇李红兵
  • 4篇李静
  • 4篇袁博
  • 4篇刘倩
  • 2篇沈桂冬
  • 2篇巩洁
  • 2篇刘发俊
  • 2篇陈进业
  • 2篇屈兰燕
  • 2篇王世君

传媒

  • 5篇心脏杂志
  • 3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医杂志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海南医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中国CT和M...
  • 1篇全国第十三届...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5篇2009
  • 1篇2005
  • 1篇2002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药脑心通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研究脑心通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损伤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在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ox-LDL(50mg/L)损伤模型的基础上,以阿托伐他汀(1μmol/L)作为阳性对照,并给予0.2,0.4,0.6,0.8g/kg不同剂量脑心通含药血清预先干预.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放免法、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流式细胞技术等检测HUVECNO,ET-1,LDH释放量,细胞内Caspase-3活性和早期凋亡率.结果:HUVEC损伤后,ox-LDL组(4.74±1.61)μmol/L与对照组(9.96±1.57)μmol/L相比较,NO的合成显著减少,而ET-1释放明显增加[(44.72±2.01)ng/Lvs(21.42±2.84)ng/L,P<0.01].与ox-LDL组(4.74±1.61)μmol/L相比较,ox-LDL+脑心通0.2,0.4,0.6,0.8g/kg组[(8.33±1.78),(11.35±2.14),(14.80±2.40),(17.82±2.02)μmol/L,P<0.05)]呈剂量依赖性,并可促进NO合成,但对ET-1释放无明显影响.而ox-LDL+阿托伐他汀组不仅可以促进NO合成,且能抑制ET-1释放(P<0.01);ox-LDL可显著提高HUVEC的Caspase-3酶活性,促进LDH释放(P<0.05),与ox-LDL组比较,ox-LDL+脑心通组对此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193.00±16.81)μmol/Lvs(168.00±11.51),(135.00±11.18),(117.00±10.37),(99.00±9.62)μmol/L,P<0.05],[(470.28±23.34)μmol/Lvs412.14±25.67),(311.37±28.34),(294.57±20.22),(276.49±25.32)μmol/L,P<0.05],但阿托伐他汀对LDH释放无明显影响.脑心通、阿托伐他汀均能明显抑制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P<0.01).结论:中药脑心通可促进内皮细胞NO释放,减轻内皮细胞的损伤与凋亡,是其保护血管内皮的可能机制.
刘胜强王东琦雷新军崔长琮李红兵刘倩
关键词:脑心通血管内皮细胞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内皮素-1乳酸脱氢酶CASPASE-3
经桡动脉与股动脉两种路径介入治疗冠心病的对比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路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优越性。方法回顾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423例冠心病患者资料,其中经桡动脉路径组213例(观察组),经股动脉路径组21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间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平均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96.8%vs98.7%)、手术成功率(98.2%vs99.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天数[(6.12±0.67)dvs(9.02±0.81)d]、局部血肿(2/12)、尿潴留(0/18)、失眠(2/20)、烦躁(3/14)及并发症的总发生率(5.6%vs37.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路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可行,可以作为首选路径。
谢静祝鹏任晖刘胜强马晶晶刘菲周俊宋大坤屈兰燕郑时康王甲文
关键词:冠心病ALLEN试验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两种路径的比较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比较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两种路径,以说明经桡动脉路径的优越性。方法:选择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423例冠心病患者,按采用的路径分为经桡动脉路径组(桡动脉组,213例)和经股动脉路径组(股动脉组,210例),分析两组间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平均住院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间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手术成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桡动脉组平均住院日、局部血肿、尿潴留、失眠、烦躁及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股动脉组,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桡动脉路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可行,可以作为首选路径。
祝鹏谢静任晖刘胜强屈兰燕郑时康王甲文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并发症经桡动脉介入
三种中心静脉置管路径的比较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比较三种中心静脉导置管路径的优劣。方法:回顾性分析314例行中心静脉置管的住院患者资料,根据置管路径不同分为3组,颈内静脉路径组103例,锁骨下静脉路径组105例,股静脉路径组106例,比较其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3组中无1例发生空气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心律失常。3组内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及局部渗血、血肿、血气胸、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管堵塞及导管脱出的发生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种路径的使用效果和安全性无显著差异。
祝鹏谢静任晖李静刘胜强郑时康王甲文
关键词: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导管堵塞
直接与延迟PCI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与比较被引量:17
2015年
目的:探讨比较直接与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AMI患者115例,其中行直接PCI治疗40例,行延迟PCI治疗37例,未行任何冠脉再灌注治疗(包括静脉溶栓或PCI术)38例(对照组)。观察所有患者急性心梗后1周、6个月随访时的心脏超声资料及半年内因心衰住院事件,比较分析三组患者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VESVI)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半年内的心衰再住院率。结果:AMI后行PCI治疗组LVEDVI、LVESVI及LVEF明显好于未行任何冠脉再灌注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并且行直接PCI治疗组LVEDVI、LVESVI及LVEF好于行延迟PCI治疗组患者;PCI治疗组心衰再住院率1.3%明显低于对照组1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直接与延迟PCI都可以改善急性心梗患者左室重构及心功能,尤以行直接PCI更为显著。
刘胜强娄闯袁博任晖
关键词:心室功能障碍
采用急救网络绿色通道模式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elevated myocardil infaction,STEMI)患者采用急救网络绿色通道救治模式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对2008年12月~2010年12月66例STEMI患者(新型模式组)采用新型急救网络绿色通道模式救治,另选取2006年11月~2008年11月传统模式救治STEMI 42例(传统模式组),观察两组患者平均进门-球囊扩张时间(door to balloon,D2B)有无显著差异及术后3~6个月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D2B在新型模式组为(88±11)min,传统模式组为(138±12)min,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随访MACE发生情况(6%vs.19%)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急救网络及新型绿色通道救治模式,可明显缩短D2B,减少MACE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
任晖祝鹏李静巩洁袁博刘胜强张军康
关键词:心肌梗死急性
食管心房调搏检查在116例室上速射频消融术中的应用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评价食管心房调搏(TEAP)检查在室上速行射频消融术中的价值意义。方法:选取初步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且在做射频消融术(RFCA)之前均先行经食管心房调搏(TEAP)检查的患者116例,对比观察TEAP时多导ECG检查资料与心内电生理资料。结果:本组116例初诊为PSVT患者、其中110例TEAP诊断与心内电生理及射频消融结果相符合,TEAP与心内电生理符合率为94.8%,6例TEAP诊断与心内电生理及射频消融结果不符合,其诊断错误主要由于P波记录不清、RP标测不准确、属于复杂病例及不能观察室房逆行传导等局限性造成。结论:在室上速行射频消融术之前行TEAP电生理检查可初步了解PSVT性质、分类、简化射频消融操作程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放射线照射损害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刘胜强王世君祝鹏郑时康任晖张军康
右室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左室重构及QRS波时限影响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对比观察右室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左室重构、QRS波时限的影响。方法:收集随访资料完整的植入双腔心室起搏器患者82例,其中右室心尖部起搏组40例和右室间隔部起搏组42例。均随访观察3年以上,行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记录心电图测完全起搏QRS波时限,对比分析两组检测结果。结果:相比右室心尖部起搏,右室间隔部起搏对LVEDV、LVESV及LVEF影响较小[(116.2±11.2)ml vs(125.4±15.6)ml,(57.1±7.1)ml vs(61.2±9.3)ml,(54.6±5.5)%vs(47.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QRS波时限较短[(138.9±10.3)ms vs(153.8±13.7)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优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其更符合生理性起搏。
刘胜强陈进业沈桂冬任晖张军康
主动脉Ⅲ型夹层覆膜支架介入治疗前后64排螺旋CT随访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观察主动脉Ⅲ型夹层(AD)覆膜支架介入治疗前后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CTA)的随访结果。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8月至2012年9月46例主动脉Ⅲ型夹层患者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采取夹层覆膜支架介入治疗,于术前、术后进行CTA诊断,分析CTA对主动脉夹层术前的诊断价值以及用于术后随访的可行性。结果术前:46例患者均经CT增强扫描,确诊为主动脉夹层,且真、假腔区分准确,对破口、数量及内膜片的显像清晰,可见受累血管血流情况以及周围器官、组织的血供情况,Stanford分级:A型7例,B型39例,破口数量52个,40例单破口,6例双破口,受累动脉包括头臂干、腹部分支、髂内动脉、髂总动脉及左颈总动脉,共48支受累;术后:随访半年,无死亡患者,48支受累分支,13支受累分支修复,29支缓解,6例患者左肾萎缩。结论 64层螺旋CT可实现AD的快速诊断,且准确率较高,联合后期处理技术可清晰观察AD患者破口、血管分布等情况,可为手术治疗提供指导,且用于手术后远期随访无创、便捷,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袁博王东琦刘胜强巩洁任晖王蕊高天林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64排螺旋CT
PCI后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率和诊治被引量:6
2013年
经桡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冠心病,与经股动脉、肱动脉路径相比,具有血管并发症少、易于观察及护理、住院时间短、节约医疗费用等优点,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acute compartment syndrome,ACS)是由骨、骨筋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前臂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状和体征,为罕见而又凶险的经桡动脉介入(transradial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TRI)血管并发症,若诊治不当,则可导致残疾。
祝鹏任晖刘胜强李静郑时康王甲文张军康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臂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