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玥

作品数:15 被引量:5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军总医院创新培育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会议论文
  • 5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7篇椎弓
  • 7篇椎弓根
  • 7篇颈椎
  • 5篇螺钉
  • 4篇导航
  • 4篇髓核
  • 4篇髓核细胞
  • 4篇椎弓根螺钉
  • 4篇颈椎椎弓根
  • 3篇端粒
  • 3篇端粒酶
  • 3篇端粒酶逆转录...
  • 3篇影像学
  • 3篇影像学测量
  • 3篇逆转
  • 3篇逆转录
  • 3篇逆转录酶
  • 3篇皮质
  • 3篇皮质厚度
  • 3篇人端粒酶

机构

  • 14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15篇刘玥
  • 15篇何勍
  • 14篇阮狄克
  • 10篇徐成
  • 9篇侯黎升
  • 7篇张超
  • 5篇陈春
  • 5篇辛洪奎
  • 4篇白雪东
  • 3篇李超
  • 3篇顾韬
  • 3篇王德利
  • 3篇林建宁
  • 3篇吴剑宏
  • 2篇文天用
  • 2篇王超锋
  • 2篇张燕
  • 2篇李海峰
  • 2篇程实
  • 1篇王超峰

传媒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颈腰痛杂志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2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颈椎间孔封闭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颈椎间孔封闭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 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1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椎间孔封闭治疗.男3例,女9例,年龄39-81岁,平均64.6±14.8岁.2例合并糖尿病、...
侯黎升何勍阮狄克陈春辛洪奎刘玥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并发症
下颈椎椎弓根前入口处及椎弓根前侧半皮质厚度的影像学测量
目的:2004年始,国外有学者开始前路颈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尝试,此后不久,国内有学者也开始了相应的尝试,取得了部分成功的经验。本文试图对下颈椎椎弓根前入口四壁及椎弓根前半的皮质厚度行影像学测量,为前路颈椎椎弓根钉植入提供参...
侯黎升何勍阮狄克林建宁陈春刘玥徐成
关键词:下颈椎影像学测量皮质厚度椎弓根螺钉
360°融合治疗L_5杵状棘突并L_5-S_1椎间盘突出1例
2017年
本文探讨一例L_5杵状棘突并L_5-S_1椎间盘突出患者行椎间盘摘除,360度融合的操作技巧。患者为1名43岁男性,采取常规后正中入路,先对解剖结构正常的L_5椎板区域行软组织剥离,然后再向骶椎隐裂的S_1椎板部位暴露,避免误入S_1隐裂区内损伤椎管内结构。完成术野暴露后,将杵状棘突在L_5-S_1椎板间隙平面切断,完成椎板间大开窗减压,最后顺利完成椎体间cage植入及其它操作。患者未发生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手术效果良好。
侯黎升白雪东何勍王静刘玥程实
关键词:椎间盘突出症
下颈椎椎弓根前入口处及椎弓根前侧半皮质厚度的影像学测量
目的 2004年始,国外有学者开始前路颈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尝试,国内有学者也开始了相应的尝试。本文试图对下颈椎椎弓根前入口四壁及椎弓根前半的皮质厚度行影像学测量,为前路颈椎椎弓根钉植入提供参考。方法 对10例患者的颈椎进行...
侯黎升何勍阮狄克林建宁陈春刘玥徐成
关键词:下颈椎影像学测量皮质厚度椎弓根螺钉
经皮微创骶髂关节联合髂前下棘的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老年骨盆后环骨折1例报道被引量:3
2018年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骨盆骨折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加。由于大多数骨折移位并不严重,老年骨盆骨折患者常选择卧床保守治疗。但老年人常存在重要脏器功能储备较差,长时间卧床可能会导致较多并发症发生,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针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微创手术治疗开展逐年增多,疗效满意。
李海峰白雪东石磊刘玥何勍阮狄克
关键词:骨盆后环骨折经皮微创钉棒内固定骶髂关节骨折患者人口老龄化
颈椎间孔封闭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颈椎间孔封闭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 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1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椎间孔封闭治疗.男3例,女9例,年龄39-81岁,平均64.6±14.8岁.2例合并糖尿病、1例合并冠...
侯黎升何勍阮狄克陈春辛洪奎刘玥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并发症
下颈椎椎弓根前入口处及椎弓根前侧半皮质厚度的影像学测量
目的 2004年始,国外有学者开始前路颈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尝试,国内有学者也开始了相应的尝试.本文试图对下颈椎椎弓根前入口四壁及椎弓根前半的皮质厚度行影像学测量,为前路颈椎椎弓根钉植入提供参考.方法 对10例患者的颈椎进行...
侯黎升何勍阮狄克林建宁陈春刘玥徐成
关键词:下颈椎影像学测量皮质厚度椎弓根螺钉
O型臂提高颈椎及上胸椎椎弓根钉植入的作用
目的 2015年2月始,我科开始应用O型臂术中导航指导脊椎内固定及四肢骨盆复杂骨折的内固定,现在已经累计应用2 4例.本文回顾性分析O型臂在5例颈椎及上胸椎椎弓根置钉的导航应用,就其准确性、失误原因及优劣性进行分析.材料...
何勍阮狄克侯黎升张超李超白雪东文天用徐成刘玥
关键词:颈椎胸椎椎弓根钉导航
重组腺相关病毒介导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转染对人髓核细胞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研究重组腺相关病毒介导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 vector-me-diated 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rAAV-hTERT)转染对体外培养人髓核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机械与酶消化的方法获得均一性的人椎间盘髓核细胞,将构建好的rAAV-hTERT转染P2代体外单层培养的髓核细胞。用重组腺相关病毒-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 vector-mediated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rAAV-EGFP)作为标记基因观察细胞转染效率,按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infection,MOI)103、104、105病毒基因组拷贝数/细胞(vector genomes/cell,v.g/cell)设组,流式细胞仪检测,筛选病毒转染的最佳MOI;设立rAAV-hTERT转染组、AAV空病毒转染组及空白细胞对照组,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reaction,RT-PCR)及免疫印迹(Western-blot)方法检测rAAV-hTERT转染后hTERT基因在髓核细胞内的表达,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及酶联免疫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ELISA)检测髓核细胞合成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能力的变化。结果:rAAV-EGFP转染细胞后第7天时,MOI为105v.g/cell组转染效率可达73.9%,明显高于MOI 103、104v.g/cell组(P<0.05);rAAV-hTERT转染组在转染后的第7、60、90、120天均可检测到hTERT基因的表达,而其他两组则无表达;转染rAAV-hTERT后120d之前,rAAV-hTERT转染组分泌蛋白多糖及Ⅱ型胶原较其他两组均明显增高(P<0.05),而两对照组之间则始终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rAAV-hTERT能成功转染人椎间盘髓核细胞并正确表达,rAAV-hTERT转染能有效延长髓核细胞分泌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功能。
吴剑宏阮狄克王德利张超何勍王超锋张燕辛洪奎顾韬徐成刘玥
关键词:髓核细胞腺相关病毒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低氧共培养条件下对髓核细胞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2017年
背景:对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髓核(NP)细胞共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条件下的干细胞向NP细胞表型的分化。一些研究表明,在动物试验中干细胞影响退变的NP细胞。少有研究人BMSCs对NP细胞的影响,特别是在低氧条件下。目的:建立同一患者的BMSCs和NP细胞的共培养模型,探讨在低氧环境下BMSCs对NP细胞的生物学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患者的NP细胞和BMSCs。并将其分为两组。A组为NP细胞单独培养组,B组为NP细胞与BMSCs共培养组。两组细胞均连续培养14 d。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两组细胞形态及数量,用流式细胞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细胞死亡。用细胞计数kit-8试剂盒(CCK8)评估细胞增殖,进一步采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细胞外基质(ECM)和NP细胞特殊表型的标记的表达。结果:培养14 d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单独培养组可见NP细胞贴壁和延伸,NP细胞的数量比培养前多。在共培养组,NP细胞形态是纺锤形,贴壁、延伸比单培养组好,NP细胞的数量远远超过培养前,并且多于单独培养组。CCK8检测表明,培养14 d后,与单独培养组相比,共培养组的NP细胞更多(P<0.05),单独培养组细胞凋亡率高于共培养组(P<0.05)。在低氧和与BMSCs共同培养条件下,蛋白多糖(AGG)、胶原Ⅱ(COL2),SOX-9,角蛋白19(KRT19),碳酸酐酶Ⅻ(CA12)和低氧诱导因子(HIF)表达增加。RT-PCR检测表明这些基因和蛋白的合成、分泌在与BMSCs共培养的NP细胞组中明显高于NP细胞单独培养组。结论:在体外更接近体内条件的低氧直接共同培养条件下,BMSCs可能会通过调节ECM和调节基因来保护或激活退化的NP细胞。为BMSCs治疗椎间盘退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新思路。
季伟李海峰程实陈佳海徐成刘玥何勍阮狄克
关键词:共培养低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髓核细胞椎间盘细胞治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