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敏娟

作品数:4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神经干
  • 2篇神经干细胞
  • 2篇细胞
  • 2篇分化
  • 2篇干细胞
  • 1篇蛋白
  • 1篇原代培养
  • 1篇增殖
  • 1篇增殖分化
  • 1篇鼠胚
  • 1篇鼠胚胎
  • 1篇女性
  • 1篇胚胎
  • 1篇皮质
  • 1篇组织化学
  • 1篇羟基丁酸
  • 1篇外阴
  • 1篇外阴病变
  • 1篇细胞存活
  • 1篇细胞分化

机构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陕西省人民医...

作者

  • 4篇冯敏娟
  • 2篇杨志倩
  • 2篇王治荣
  • 2篇焦倩
  • 2篇王媛媛
  • 2篇邢兰瑛
  • 2篇吕海侠
  • 2篇刘勇
  • 1篇李虹
  • 1篇卢晓云
  • 1篇刘宁侠
  • 1篇张雅利
  • 1篇邢兰英
  • 1篇蔡东阁
  • 1篇王笑笑

传媒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米非司酮对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存活、增殖及分化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处理后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凋亡和分化变化,分析其对神经发育的可能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米非司酮处理体外培养的NSCs,通过活细胞计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线粒体膜电位、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等方法检测NSCs存活、增殖、凋亡及分化情况。结果 10-5mol/L米非司酮处理后NSCs存活和增殖明显下降(P<0.05),10-6和10-8mol/L对细胞无明显影响,而10-7mol/L处理第4天后细胞增殖明显,但其对NSCs线粒体膜电位及增殖指数影响不大;处理后NSCs仍保持多向分化能力,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分化比例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结论大剂量米非司酮抑制NSCs增殖,小剂量则促进细胞增殖、不影响NSCs命运决定。
冯敏娟王媛媛焦倩杨志倩邢兰英吕海侠刘勇
关键词:米非司酮神经干细胞分化
诱捕受体3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探讨诱捕受体3(DcR3)表达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为宫颈癌的诊治提供新的理论线索。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健康女性外周血清及宫颈癌患者术前、术后1周配对组外周血清中DcR3的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宫颈癌(从上述血清宫颈癌组随机抽取组织)、CIN及正常宫颈组织中DcR3的表达。结果 ELISA检测显示,宫颈癌组DcR3血清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对照组(P<0.05),其表达水平在健康女性组、CIN组、宫颈癌组间呈逐渐升高趋势;宫颈癌组术后1周血清DcR3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免疫组化显示,宫颈癌组DcR3表达阳性率为72.5%,CIN、正常宫颈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5%、6.7%(P<0.05);宫颈癌组DcR3血清水平及组织表达阳性率均随着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程度加重而升高(P<0.05);宫颈癌组DcR3血清水平及组织表达阳性率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 DcR3过度表达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血清学检测DcR3水平可以作为宫颈癌筛查、诊断及治疗方案选择的一种辅助手段。
王治荣邢兰瑛刘宁侠王笑笑冯敏娟
关键词:宫颈癌免疫组织化学
3-羟基丁酸对体外培养大鼠皮质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研究体外条件下3-羟基丁酸(3-HB)对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孕14.5d大鼠胚胎大脑皮质NSCs,分别以不同质量浓度3-HB(0.1、0.05、0.02、0.01g/L)处理培养至第3代的NSCs,以未加药组作为对照。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NSCs的分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3-HB对NSCs的增殖、活力没有显著影响,但3-HB处理组NSCs分化为β-tubulinⅢ阳性细胞(神经元)的比例增加,而分化为GFAP阳性细胞(胶质细胞)的比例没有显著变化。结论 3-HB不影响NSCs的增殖,但可促进其向神经元方向分化。
卢晓云杨志倩吕海侠焦倩王媛媛冯敏娟张雅利刘勇
关键词:3-羟基丁酸神经干细胞原代培养细胞分化
女性外阴病变及其与HPV16/18、HPV6的相关性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研究外阴病变及其与HPV16/18、HPV6的关系。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手术治疗的44例女性外阴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鳞癌11例,鳞状上皮内瘤变(VIN)10例,尖锐湿疣9例及白色病变14例。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HPV16/18E6蛋白、HPV6L1蛋白的表达。结果①4组外阴病变患者年龄中位数依次为:外阴鳞癌61岁、VIN 45.5岁、尖锐湿疣24岁、外阴白色病44岁,尖锐湿疣组中位年龄低于外阴鳞癌组及白色病变组(P<0.05),其余各组间中位年龄无统计学差异。②HPV16/18E6蛋白在外阴白色病变组、尖锐湿疣组、VIN组及外阴鳞癌组的阳性率分别为2/14、3/9、3/10、8/11,外阴鳞癌组高于白色病变组(P<0.05),其余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HPV6L1蛋白在外阴白色病变组、尖锐湿疣组、VIN组、外阴鳞癌组的阳性率分别为1/14、8/9、4/10、3/11,尖锐湿疣组高于其他各外阴病变组(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HPV16/18E6蛋白、HPV6L1蛋白在早期外阴鳞癌的阳性率均高于中晚期(P<0.05);HPV16/18E6蛋白、HPV6L1蛋白表达均与外阴鳞癌的组织学分级、年龄分组、绝经情况、产次不相关(P>0.05);HPV16/18E6蛋白与HPV6L1蛋白在外阴鳞癌中的表达不相关(P>0.05)。结论外阴病变的发病与年龄及HPV16/18、HPV6感染有关;外阴鳞癌中HPV16/18、HPV6的感染率与FIGO分期有关,HPV16/18感染率与HPV6的感染率无关。
李虹张雪红邢兰瑛蔡东阁潘艳艳冯敏娟王治荣
关键词:外阴病变HPV6L1蛋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