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媛

作品数:11 被引量:45H指数:4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帕金森
  • 7篇帕金森病
  • 5篇鱼藤
  • 5篇鱼藤酮
  • 4篇多巴
  • 4篇多巴胺
  • 4篇多巴胺能
  • 4篇帕金森病大鼠
  • 4篇胺能
  • 3篇凋亡
  • 3篇细胞
  • 2篇蛋白
  • 2篇多巴胺能神经
  • 2篇神经元
  • 2篇鼠模型
  • 2篇能神经
  • 2篇帕金森病大鼠...
  • 2篇子机
  • 2篇疗法
  • 2篇脑内

机构

  • 10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郧阳医学院附...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11篇冯媛
  • 10篇孙圣刚
  • 7篇王涛
  • 7篇乔娴
  • 6篇梁直厚
  • 4篇刘红进
  • 3篇陈小武
  • 3篇田有勇
  • 3篇汤翠菊
  • 2篇王家宁
  • 2篇王岚
  • 1篇张振涛
  • 1篇李红戈
  • 1篇黄丹翊
  • 1篇孙莉
  • 1篇童萼塘
  • 1篇黄金莎
  • 1篇熊念
  • 1篇朱红灿
  • 1篇科瑞

传媒

  • 3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微循环学杂志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环境与职业医...
  • 1篇Neuros...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7
  • 5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依达拉奉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及帕吉林对鱼藤酮诱导的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60只5周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鱼藤酮处理组、依达拉奉组、帕吉林组及对照组。分别给予鱼藤酮、鱼藤酮+依达拉奉、鱼藤酮+帕吉林和大豆油连续皮下注射8周。造模结束后处死动物游离中脑,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及电镜观察,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簇(ROS)的变化及线粒体膜电位改变。结果:相对于对照组,鱼藤酮组大鼠中脑神经元内ROS表达上升、线粒体膜电位严重降低(P<0.01);依达拉奉处理可以减缓鱼藤酮诱导的ROS的产生及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并上调抗凋亡蛋白Bcl-2、Bcl-XL的表达,动物也未出现明显的PD症状;帕吉林组大鼠中脑神经元内ROS产生仍较高,虽然线粒体膜电位下降有所缓解,但大鼠仍表现出PD的行为学特征。结论:依达拉奉可能通过减少鱼藤酮诱导的ROS产生而对PD大鼠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而帕吉林的保护作用并不明显,虽然可部分减少中脑神经元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但仍不足以防止PD症状的出现。
梁直厚科瑞王涛阿瑞斯黄金莎熊念冯媛乔娴孙圣刚
关键词:帕金森病依达拉奉活性氧簇凋亡
鱼藤酮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建立的研究被引量:26
2004年
目的 探讨鱼藤酮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 采用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 ,然后观察大鼠的行为学及黑质 纹状体的酪氨酸羟化酶免疫活性变化、海马病理学变化。结果 经过 1~ 8周观察 ,鱼藤酮处理大鼠出现明显的行为学、黑质 纹状体酪氨酸羟化酶免疫活性变化 ,海马无明显病理学变化 ,模型显示出帕金森病的典型特征。结论 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的方法可成功制作帕金森病大鼠模型。
冯媛梁直厚王涛乔娴孙莉刘红进孙圣刚
关键词:鱼藤酮帕金森病动物模型
鱼藤酮帕金森病大鼠模型蛋白酶体活性的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研究鱼藤酮对大鼠大脑蛋白酶体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健康Wistar雄性大鼠,建立鱼藤酮帕金森病模型,对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的黑质区和海马区蛋白酶体的活性进行测量,蛋白酶体活性测定通过蛋启酶体与其3种荧光底物反应,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量反应物荧光强度而定。结果实验组黑质区蛋白酶体 3种活性与对照组相比,蛋白酶体的postacidic活性明显下降(P<0.05),chymotryptic,tryptic活性有极明显下降 (P<0.01);海马区的postacidic活性无明显下降,chymotryptic,tryptic活性有极明显的下降(P<0.01);鱼藤酮处理前后黑质区和海马区3种活性下降程度比较,postacidic活性下降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chymotryptic, tryptic活性下降值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鱼藤酮对大鼠的黑质区及海马区的蛋白酶体的活性均有损害作用,但对黑质区的损害作用更明显。
黄丹翊王涛梁直厚冯媛乔娴孙圣刚
关键词:鱼藤酮蛋白酶体活性帕金森病
腺病毒介导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移对帕金森病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移对帕金森病(PD)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携带VEGF165基因的腺病毒(Ad-VEGF165)感染PD模型大鼠纹状体后,采用大鼠旋转行为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VEGF165基因转移的PD大鼠行为学变化、黑质纹状体酪氨酸羟化酶(TH)、层黏蛋白(laminin)和胶质纤维原性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以及纹状体区多巴胺(DA)及代谢产物含量变化。并与重组腺病毒载体(Ad-Lacz)组及磷酸盐缓冲液(PBS)组进行比较。结果Ad-VEGF165成功感染PD大鼠并高表达目的基因和蛋白。感染Ad-VEGF165的大鼠获得行为学改善,其黑质和纹状体TH阳性细胞数和纤维密度与对侧半球的比值(0.42±0.11和0.56±0.10)高于Ad-LacZ组(0.20±0.10和0.28±0.09)和PBS组(0.22±0.13和0.24±0.08),P<0.01;纹状体区血管和胶质细胞数量均明显增多;Ad-VEGF165感染组大鼠纹状体区DA及代谢产物含量与对侧比值也高于对照组。结论Ad-VEGF基因转移能保护PD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血管和胶质细胞的增生可能参与了VEGF对在体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的保护机制。
田有勇孙圣刚王家宁汤翠菊冯媛王岚陈小武乔娴
关键词:帕金森病基因疗法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移技术
3-硝基丙酸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神经元凋亡的抑制作用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探讨小剂量线粒体毒素 3-硝基丙酸 (3-nitropropionicacid ,3-NPA)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神经细胞凋亡和bcl- 2 /bax表达的影响。方法 大鼠腹腔注射 3-NPA 2 0mg·kg- 1 或生理盐水后 3d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 ,分别采用TTC染色、流式细胞术、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 3-NPA预处理对脑缺血 2h再灌注 2 4h脑梗死体积、神经细胞凋亡率、bcl- 2和bax表达的影响。结果  3-NPA预处理组较对照组脑梗死体积减小 ,神经细胞凋亡减少 ,bcl- 2表达增强 ,bax表达降低。结论  3-NPA预处理可以诱导脑缺血耐受 ,增强bcl- 2的表达 ,降低bax的表达 。
朱红灿孙圣刚李红戈冯媛童萼塘
关键词:3-硝基丙酸局灶性脑缺血神经元凋亡分子机制
鱼藤酮致大鼠脑内α-突触核蛋白的表达分布变化
2006年
目的研究鱼藤酮所致的帕金森病大鼠的脑内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 ASN)分布。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鱼藤酮和/ 或溶剂(对照组)皮下注射,4 周后取脑组织,对黑质部位HE 染色,光镜下观察Lewy小体形态;对黑质、海马、纹状体等脑区进行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 TH)、ASN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在对照组大鼠脑内,ASN 广泛分布于各脑区,尤其在皮质、纹状体、海马等纤维投射丰富的区域。鱼藤酮处理的大鼠脑中,黑质TH阳性多巴胺能神经元数目减少、纹状体区TH阳性纤维脱失,黑质部位可见Lewy小体样结构;ASN阳性染色在各个脑区均有增强但各个脑区增强程度不一,黑质部位神经元胞浆和胞核内均有ASN明显聚集,纹状体可见ASN聚集围绕在细胞周围。海马部位偶见ASN在胞浆中点状聚集,胞核中无明显改变。结论在鱼藤酮皮下注射导致的帕金森病大鼠的脑内,ASN在多个脑区中表达增加,而在黑质纹状体部位聚集最为明显,蛋白分布由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突触末端向胞浆和胞核扩展。
冯媛梁直厚王涛乔娴刘红进孙圣刚
关键词:Α-突触核蛋白鱼藤酮帕金森病黑质
鱼藤酮对SH-SY5Y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环境毒素鱼藤酮对人多巴胺能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以及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MitochondrialATP-sensitivepotassiumchannel,mKATPchannel)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先用0、5、20、100nmol/L浓度的鱼藤酮单独处理SH-SY5Y细胞,观察鱼藤酮与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的量效关系;然后在此4组中分别按加和不加mKATP通道抑制剂5-羟葵酸(5-Hydroxydecanoate,5-HD)0.5mmol/L和(或)激活剂二氮嗪(Diazoxide,DZX)1.0mmol/L与不同浓度鱼藤酮共同作用,观察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检测采用罗丹明绿色荧光负载、流式细胞仪测量荧光强度的方法。[结果]5、20和100nmol/L鱼藤酮作用24h分别导致SH-SY5Y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至对照组的91.76%、71.21%和49.65%,膜电位下降程度与鱼藤酮剂量相关;DZX单独作用使线粒体膜电位下降了13.45%,DZX与5和20nmol/L鱼藤酮共同作用分别下降至对照组的75.32%和66.06%,比同浓度鱼藤酮单独作用更加明显;5-HD可抵消DZX的上述作用,5-HD与5nmol/L鱼藤酮共同作用时可减轻鱼藤酮引起的细胞膜电位下降。[结论]鱼藤酮可以引起SH-SY5Y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小剂量鱼藤酮(5和20nmol/L)能开放mKATP通道,该作用可被5-HD逆转;与DZX相比,小剂量鱼藤酮只能激活某一类型的mKATP通道,这是它导致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的机制之一。大剂量鱼藤酮降低线粒体膜电位的机制中mKATP通道的作用较小。
梁直厚冯媛王涛乔娴刘红进孙圣刚
关键词:鱼藤酮线粒体膜电位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
鱼藤酮致多巴胺能神经细胞早期凋亡模型的研究
2005年
目的 :探讨鱼藤酮引起多巴胺能神经细胞早期凋亡的时间和浓度规律 ,为进一步研究其机制建立平台。方法 :不同浓度鱼藤酮作用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系SH SY5Y细胞不同时间 ,用四唑盐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结果 :低剂量 ( 5nmol/L和 2 0nmol/L)鱼藤酮处理 4 8h内对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 (P >0 .0 5) ;超过 10 0nmol/L的鱼藤酮明显抑制细胞活性 (P <0 .0 5) ,并且抑制的程度呈剂量依赖性。 2 0nmol/L及更高浓度的鱼藤酮作用 2 4h可以引起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明显下降 (P <0 .0 5)。结论 :采用2 0nmol/L鱼藤酮作用 2 4h可以建立鱼藤酮多巴胺能神经细胞早期凋亡模型。
冯媛王涛梁直厚乔娴刘红进孙圣刚
关键词:PD凋亡神经细胞多巴胺神经退行性疾病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移对6-羟多巴胺诱导的多巴胺能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移对6-羟多巴胺(6-OHDA)诱导的多巴胺能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腺病毒载体携带VEGF165基因(Ad-VEGF165)感染PC12细胞,并设腺病毒携带的β-半乳糖苷酶基因(Ad-LacZ)感染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处理组作对照,基因转移成功后,用6-OHDA处理细胞,另设正常对照(不加6—0HDA)。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测定细胞活性,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细胞分泌功能。结果Ad-VEGF165感染组细胞吸光度A570(0.31±0.07),高于Ad-LacZ感染组(0.15±0.07)和PBS处理组(0.13±0.05),但低于正常对照组(0.55±0.10),分别与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Ad-VEGF组细胞胞浆平均荧光强度(86.75±21.62)高于Ad-LacZ组(51.53±17.49)及PBS组(54.19±15.82),但低于正常对照组(110.39±24.21),分别与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d-VEGF感染组细胞培养液中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也高于Ad-LacZ感染组和PBS处理组。结论腺病毒介导的VEGF基因转移对6-OHDA诱导的多巴胺能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田有勇孙圣刚王家宁汤翠菊王岚冯媛陈小武张振涛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细胞保护基因治疗法多巴胺
6-羟基多巴胺单侧纹状体注射对大鼠双侧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中6-羟基多巴胺(6-OHDA)单侧纹状体注射对双侧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自一侧纹状体注射6-OHDA,对照组注射PBS;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大鼠双侧黑质和纹状体区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和纤维的表达;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双侧纹状体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和高香草酸(HVA)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双侧(毁损侧与其对侧)黑质致密区TH阳性细胞数量均少于对照组(P<0.01),模型组双侧纹状体区TH阳性纤维密度均低于对照组;模型组大鼠双侧纹状体区D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1);双侧DOPAC和HVA含量也降低。结论6-羟多巴胺单侧纹状体注射制作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对侧黑质纹状体也有损伤。
田有勇孙圣刚汤翠菊陈小武冯媛
关键词:6-羟基多巴胺帕金森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