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倪灿荣

作品数:324 被引量:1,474H指数:20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中药现代化专项基金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7篇期刊文章
  • 36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16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主题

  • 99篇基因
  • 95篇细胞
  • 84篇肿瘤
  • 76篇免疫
  • 68篇蛋白
  • 50篇腺癌
  • 48篇癌组织
  • 47篇组织化学
  • 47篇免疫组织
  • 47篇免疫组织化学
  • 40篇细胞癌
  • 39篇肝细胞
  • 38篇原位
  • 35篇肝细胞癌
  • 34篇原位杂交
  • 33篇病理
  • 31篇胰腺
  • 28篇癌基因
  • 26篇胃癌
  • 24篇预后

机构

  • 315篇第二军医大学
  • 30篇解放军第25...
  • 6篇内蒙古自治区...
  • 6篇湖州市中心医...
  • 6篇江苏大学附属...
  • 5篇中国人民解放...
  • 5篇舟山市人民医...
  • 4篇复旦大学
  • 4篇南京军区南京...
  • 4篇上海中医药大...
  • 4篇昆山市第一人...
  • 4篇无锡市第四人...
  • 3篇济南军区总医...
  • 3篇解放军第41...
  • 3篇解放军第45...
  • 2篇上海市肺科医...
  • 2篇张家口医学院
  • 2篇南通大学
  • 2篇解放军第98...
  • 2篇解放军251...

作者

  • 324篇倪灿荣
  • 67篇朱明华
  • 36篇谷化平
  • 28篇于观贞
  • 27篇李芳梅
  • 26篇尚培中
  • 24篇戴益民
  • 22篇陈颖
  • 21篇祝峙
  • 21篇郑建明
  • 20篇郑唯强
  • 17篇林静
  • 14篇李兆申
  • 14篇龚志锦
  • 12篇宝建中
  • 12篇张松平
  • 12篇曲建慧
  • 11篇许国铭
  • 11篇丁厚中
  • 10篇邢新

传媒

  • 50篇第二军医大学...
  • 32篇临床与实验病...
  • 13篇中华病理学杂...
  • 11篇肿瘤
  • 9篇中华医学杂志
  • 8篇诊断病理学杂...
  • 7篇世界华人消化...
  • 7篇解放军医学杂...
  • 7篇中国组织化学...
  • 6篇中华实验外科...
  • 6篇癌症
  • 5篇解剖学杂志
  • 5篇中国普外基础...
  • 5篇第十四届全军...
  • 4篇中华泌尿外科...
  • 4篇华人消化杂志
  • 4篇胰腺病学
  • 4篇中国临床康复
  • 4篇全军第四届病...
  • 3篇肿瘤研究与临...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5
  • 5篇2014
  • 8篇2013
  • 6篇2012
  • 12篇2011
  • 6篇2010
  • 11篇2009
  • 12篇2008
  • 9篇2007
  • 17篇2006
  • 20篇2005
  • 23篇2004
  • 36篇2003
  • 27篇2002
  • 21篇2001
  • 18篇2000
  • 10篇1999
3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伴有K-ras基因突变和HPV感染的结肠原发性鳞状细胞癌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结肠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例结肠原发性鳞状细胞癌进行病理形态观察、免疫表型分析、HPV原位杂交检测、K-ras和BRAF基因突变检测。结果镜下见典型鳞状细胞癌特点。免疫表型:HCK、p40阳性,CDX2、MUC2阴性,HPV原位杂交检测呈阳性,K-ras基因显示突变,BRAF基因为野生型。结论结肠原发性鳞状细胞癌极为少见,诊断时要严格把握诊断标准,应常规检测HPV及K-ras基因突变以指导临床治疗。
张晶何妙侠冯真倪灿荣郑建明朱明华
关键词:结肠肿瘤鳞状细胞癌HPV
microRNA与胃癌的研究进展
microRNA是一类高度保守的生物体内源性的小分子非编码RNA,其长度约为17-22个核苷酸。近年来研究发现microRNA在转录后水平对基因的表达进行调控,抑制mRNA的降解或翻译,从而调节细胞的分化、增殖、衰老、凋...
倪灿荣
关键词:MICRORNA胃癌
原发性肝细胞癌癌组织中p33^(ING1b)与p53基因的表达被引量:25
2002年
目的 研究p33ING1b与p5 3蛋白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及ING1b基因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突变率。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了 5 7例原发性肝细胞癌癌组织、5 1例癌旁肝组织及 12例正常肝组织中p33ING1b和p5 3蛋白的表达 ,并分析了原发性肝细胞癌癌组织中乙肝病毒 (HBV)的感染率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联合单链构象多态性 (SSCP)方法检测了 2 8例配对癌及癌旁肝组织中ING1b基因两个外显子的突变情况 ,对有异常泳动条带的DNA片段分别克隆测序。结果 在 5 7例原发性肝细胞癌癌组织中 ,p33ING1b、p5 3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 4 2 1%和 5 7 9% ,p33ING1b、p5 3表达均呈阳性者有 19例 (33 3% ) ,且两者在癌组织中阳性分布区域相同 ;p33ING1b蛋白表达与p5 3蛋白表达在癌组织中呈显著正相关 (r =0 783,P <0 0 1) ;配对癌旁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p5 3蛋白表达均为阴性 ,p33ING1b蛋白在 13例癌旁肝组织及 2例正常肝组织中呈弱阳性表达 ;在 5 7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有 35例 (6 1 4 % )HBVX蛋白呈阳性 ,其病理类型均为肝细胞肝癌 ,在 5 1例癌旁肝组织中检出HBVX蛋白阳性者 39例 (76 4 7% ) ,癌组织中HBV感染与p33ING1b、p5 3蛋白表达均有关(P <0 0 1) ;PCR SSCP结果表明 ,ING1b基因在原发性肝细?
祝峙朱明华倪灿荣
关键词:原发性肝细胞癌P53基因单链构象多态性
β转化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增生性瘢痕退行性变过程中的表达
2008年
目的 探讨增生性瘢痕退行性变过程中不同时期β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factor β,TGF—β)及其受体(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receptor,TGF—β—R)的表达变化规律和意义。方法 对8例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退行性变过程中的增生活跃期和成熟稳定期的瘢痕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增生性瘢痕退行性变过程中TGF-β1、TGF—β2、TGF-β3及TGF—β—RI、TGF—β—RⅡ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增生活跃期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以TGF-β1、TGF—β和TGF—β—β2阳性表达为主,TGF-3β和TGF—β—RⅡ仅见弱阳性表达;成熟稳定期的增生性瘢痕中TGF-β3和TGF—β—βⅡ的表达强度明显强于增生活跃期,而TGF-β1、TGF—β2和TGF—β—RI的表达强度为弱阳性或阴性。结论TGF—β及其受体不同水平的表达与增生性瘢痕从增生活跃至成熟稳定的退行性过程密切相关。
吴建明吴包金林子豪倪灿荣袁湘斌陈刚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Β转化生长因子受体退行性变
抗体-SPA-PAP法在免疫病理检测中的应用
1990年
利用葡萄球菌蛋白A(SPA)和许多哺乳动物IgG分子具有亲合性,可以与任何片段IgG分子结合,不受一抗种属特异性限制,只需一套PAP试剂盒就可以对不同种属来源的一抗进行检测,敏感性明显高于SPA-PAP法及PAP法。
宋亚贵倪灿荣
关键词:抗体免疫学技术SPA
胃癌GST-π,P-gp,Top-Ⅱ和nm23H1表达的意义被引量:21
2001年
目的探讨 GST-π的表达变化与胃癌生物学行为、P-gp,Top-Ⅱ和 nm23H1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HC)-催化信号放大(CSA)系统法检测66例胃癌组织 GST-π、P-糖蛋白、Top-Ⅱ和 nm23H1的表达.结果其 GST-π、P-糖蛋白、Top-Ⅱ和 nm23H1的阳性检测率分别为82%,77%,50%和58%.GST-π和 Top-Ⅱ表达与胃癌组织学类型密切相关(x^2=6.45和 x^2=5,P<0.05);GST-π和nm23H1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GST-π呈正相关(x^2=10.048,P<0.01),nm23H1呈负相关(x^2=24.78,P<0.001);GST-π和 P-gp 高表达与<3 a 生存期相关(x^2=9.506,P<0.01和 x^2=8.439,P<0.01),nm23H1高表达与≥3a 生存期相关(x^2=10.89,P<0.01).结论 GST-π与 P-糖蛋白、Top-Ⅱ一样可作为肿瘤耐药的标志物,还可作为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患者预后差的标志物.
倪灿荣
关键词:生物合成谷胱甘肽转移酶生物合成DNA拓扑异构酶
不同内固定材料对兔胫骨骨折局部转化生长因子β_1信使RNA表达的影响(英文)被引量:1
2005年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是一族多功能的蛋白多肽,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起作用的主要为转化生长因子β1。不同的内固定材料对骨折愈合的影响不同,其影响程度如何是判定内固定材料优劣的一个重要评定指标。目的:通过不同内固定材料固定后骨折愈合不同阶段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表达,了解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细胞内定位,借此探讨不同内固定材料对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局部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表达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病理科。材料:实验于2000-03/2001-07在第二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和骨科实验室完成。选用新西兰兔42只,所有动物均随机抽取,雌雄不限,按内固定物分成两组:矩形髓内钉组;不锈钢接骨板组,每组动物21只。方法:以矩形髓内钉与不锈钢接骨板固定兔胫骨制作骨折内固定模型,骨折内固定部位为兔左胫腓骨交界下2mm处。手术前后用市售动物颗粒饲料分笼喂养,饮用自来水,自由活动,不用外固定。每组动物于内固定手术后1,3,7,14,21,28d分别处死3只,取骨折端骨痂及周围组织标本,进行组织切片和原位杂交处理。主要观察指标:观测并记录组织切片中不同细胞内的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染色阳性强度和阳性面积比,显示兔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中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分布和含量。结果:共用实验动物42只,腹泻死亡3只,伤口局部感染骨外露3只,共6只未纳入结果分析,矩形髓内钉组和不锈钢接骨板组各3只,进入结果分析动物数36只。①在骨折早期,矩形髓内钉组和不锈钢接骨板组局部的细胞和间质中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均无表达;7d后间充质细胞、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中有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阳性表达。②矩形髓内钉组和不锈钢接骨板组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阳性染色强度、阳性面积比及阳性指数术后14d最高(12.36±
王志伟吴岳嵩王文良倪灿荣王建华肖斌吴卫青
关键词:髓内骨折转化生长因子Β信使
PCDNA3/p33^(ING1)、wt-p53转染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生长抑制及凋亡的影响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研究p33ING1基因与p53基因间的协同功能对胃癌细胞生长抑制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构建PCD-NA3/p33ING1真核表达质粒(正义,反义)与wt-p53质粒,将其单、共转染至胃癌细胞株SGC-7901;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生长周期曲线比例;TUNEL法、MG-P-MY法染色观察SGC-7901的凋亡情况。结果p33ING1单转染和wt-p53共转染的SGC-7901胃癌细胞株较反义组和转染空载体组细胞生长速度减慢,细胞周期G0/G1期延长,S期变短(P<0.05),细胞调亡数增加(P<0.05)。结论p33ING1具有抑癌功能及生物活性,与p53基因共同抑制胃癌细胞的生长,诱导细胞的凋亡,使细胞周期阻滞,二者呈协同依赖关系。
丁厚中吴福荣冯堃周健李海郑斯杰倪灿荣于观贞
关键词:胃癌细胞株转染凋亡
周围神经移植修复大鼠陈旧性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利用自体周围神经组织游离移植修复大鼠陈旧性脊髓损伤病理机制。方法:利用改良Allen撞击方法建立脊髓打击损伤模型后,将大鼠分为2组,各20只。神经移植组切取后肢腓肠神经,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去除神经外膜,将其修剪成小段,游离移植于脊髓损伤处,对照组不作处理。分别于术后4、12周,在光镜下观察脊髓损伤段及移植周围神经再生情况,并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神经逆行示踪技术进行脊髓神经束的再生评价。分3个时点(1、2、3个月)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对照组脊髓变性,可见瘢痕和空洞,移植组术后12周,损伤区脊髓与周围神经融合良好,可见再生轴突,跨越损伤段脊髓,周围神经无变性。12周时脊髓神经束的再生评价结果提示:神经移植组优于对照组,移植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明显恢复。结论:周围神经组织游离移植修复大鼠陈旧性脊髓损伤后,存活良好并可促进大鼠脊髓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麻文谦张少成李明颜永碧倪灿荣
关键词:脊髓损伤自体周围神经神经再生
P16和PTEN蛋白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意义
2004年
目的 探讨P16和PTEN在前列腺癌的表达和其与肿瘤分级、分期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 45例前列腺癌组织进行了P16和PTEN蛋白检测。结果 在前列腺癌组织中P16和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为5 7 8% ( 2 6/4 5 )和 3 1 1% ( 14 /4 5 )。P16和PTEN蛋白表达与前列腺癌分级、分期和转移相关 (P <0 0 5 )。
谷化平尚培中倪灿荣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P16PTEN基因表达调控
共3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